[國泰君安2隊]遠月玉米價格低估,玉米淀粉價格或將先抑後揚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07 16:00
我們認為全球玉米產量已經達到頂峰,未來產量將逐漸下降,玉米價格將觸底反彈。我們認為中國遠月的玉米價格已經低估,而玉米淀粉的消費需求仍較為旺盛,預計玉米淀粉與玉米的價差將先抑後揚。
1.全球玉米產量繼續增產的潛力不足1.1全球玉米庫存消費比開始下降
16/17年度全球玉米期末庫存創歷史最高水平。2015/16年度,全球玉米產量為9.6億噸(-0.5億噸),消費9.59億噸,產量略大於消費量。預計16/17年度,全球玉米產量為10.3億噸(+0.7億噸),消費量為10.2億噸,產需過剩0.1億噸,期末庫存預計由2.1億噸增長至2.2億噸,創歷史最高水平。
全球玉米庫存消費比開始下降。我們可以看到,雖然16/17年度全球玉米期末庫存將創歷史最高水平,但是庫存消費比卻在下降,我們可以認為玉米的消費增長的勢頭仍較為樂觀。最近的4個年度,全球玉米期末庫存由12/13年度的1.3億噸增長至目前的2.2億噸增加0.9億噸,絕大多數增加的庫存都在中國國儲手里,世界上其它地區的玉米庫存並沒有增長太多。
16/17年度中國玉米期末庫存下降。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玉米主產國,由於中國政府將玉米收儲政策改為目標價格補貼政策,農民的種植積極性有所下降,預計16/17年度中國玉米年產量小幅下降至2.18億噸,中國的玉米消費量增長至2.26億噸,因此期末庫存下降。
中國玉米期末庫存高於預期。USDA預計16/17年度中國玉米期末庫存為1.04億噸,實際數據要遠遠高於這個數據。截至16年4月底,中國國家臨儲的玉米總量超過2.6億噸,雖然目前正在拍賣,但是預計到9月底,儲備庫存仍超過2億噸,相當於中國一年的玉米產量,數量相當驚人。
中國玉米產業政策順勢調整。面對糧食市場供求的新形勢,原有玉米臨時收儲政策面臨的矛盾日益顯現,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勢在必行。2016年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將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和保障農民合理收益的要求,積極穩妥推進。一方面,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調節生產和需求,生產者隨行就市出售玉米,各類市場主體自主入市收購。另一方面,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對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中央財政補貼資金撥付到省區,由地方政府統籌將補貼資金兌付到生產者,以保持優勢產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
2國際玉米價格有望觸底反彈2.1新年度玉米種植面積有望下降
CBOT玉米價格處於歷史最低水平。我們可以看到CBOT大豆、小麥和玉米價格已經跌至5年來較低水平,但是又略有差異。小麥和玉米的價格已經處於5年來最低水平,但是大豆價格則仍較最低價格高出許多,主要是16年4-6月份美豆價格反彈較為明顯。
CBOT玉米和大豆的比值處於歷史低位,玉米種植面積將下降。從比價關系來看,CBOT大豆與玉米的比價已經處於歷史最高水平,上一次大豆與玉米比價處於高位時,我們看到了玉米產量出現了下滑,而當大豆與玉米的比值處於低位時,我們又可以看到下一年度玉米產量增加更為明顯。我們認為17/18年度全球玉米種植面積將下降,玉米產量也將同步下降。
國內期貨遠期價格已經低於進口到岸價格。2011-2013年,玉米進口到岸價格高於國內的玉米期貨價格,期貨價格高於東北產區哈爾濱和沈陽的價格,與鮁魚圈的價格基本一致。2013-2015年,由於國際價格的下跌,國內玉米價格開始全面高於進口玉米的到岸價格。2016年3月份開始,在中國玉米產業政策調整的背景下,遠月期貨價格快速下跌至進口到岸價格之下,而國內的現貨價格仍高於進口到岸價格,也就是說市場的遠期預期較為悲觀。
拍賣意味着總體供需是過剩的,但是階段性供求也存在失衡的可能。我們認為在中國拍賣的背景下,國際玉米的需求是下降的,驅動國際玉米價格上漲的動力不足,國際玉米價格應該是尋底階段,主要是測試價格下降與成本支撐的關系。因為中國要拍賣,意味着中國總體的供需是過剩的,但是階段性的供需關系則受到實際的拍賣量決定,因為這部分拍賣量不是一下子供應市場的,而是漫漫的投放市場,有可能會造成市場階段性的供需失衡,棉花拍賣的例子就很值得借鑒。從長遠來講,1400元/噸的國內玉米價格是不足以支撐國內增產的,而其對應的300美分/蒲式耳的國際價格也是難以提振農民種植的積極性的。
2.3玉米以及DDGS進口量在下降
酒精糟及殘液干燥物(DDGS)是解決中國動物性蛋白產品需求的一種途徑。近年來,中國對DDGS的進口猛增,2010年成為美國出口DDGS第一大國。DDGS是指酒精糟及殘液干燥物,它可以作為飼料的主要成分,每生產1噸燃料乙醇可以產生大約0.85-1噸DDGS(黃季焜、仇煥廣,2010)。玉米用於乙醇加工之後能夠繼續用於生產飼料,直接減少了玉米的需求壓力。盡管近年來中國乙醇加工業發展速度很快,但是,存在於玉米中的黃曲霉毒素仍然是中國自產的DDGS用作飼料原料的阻礙。
美國農民對玉米儲存有良好的干燥習慣,因此,其玉米的霉菌毒素的問題不太嚴重;另外,美國玉米成本低廉、乙醇生產產企業對DDGS推廣非常重視;加之DDGS在中國的進口關稅稅率只有5%,遠低於大豆13%的進口增值稅,使得美國生產的DDGS具有比較優勢。
近幾年我國每年進口的玉米量有所增加,2010年只進口157萬噸,到了2012年增長到521萬噸,隨後中國有意識的加強對玉米進口的管控,到了2014年進口量下降至260萬噸,2015年有所抬頭增長到473萬噸,2016年截至7月底累計進口295萬噸,全年預計在500萬噸以下,基本平穩。
玉米進口雖然得到了控制,但是DDGS的進口量確逐年提高,2008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DDGS僅為1.18萬噸,2009年進口量猛增至54.23萬噸,占美國總出口量的9.61%,2010年達到252.87萬噸,增加將近4倍。DDGS進口量的快速增加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10年12月28日,商務部正式發布公告,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干玉米酒糟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2011年12月28日,商務部將調查期限延長6個月,直到2012年6月21日,商務部才宣布撤銷對進口DDGS的反傾銷調查,並將其納入實行進口報告管理的大宗農產品(000061,股吧)目錄,開始實行進口報告管理。
2011年DDGS進口量下降至169萬噸,但是隨後繼續逐年提高,2015年累計進口量已經擴大至682萬噸。截至2016年07月,中國累計進口DDGS192萬噸,進口數量明顯下降,對國內的沖擊也相應減少。
3.玉米淀粉與玉米的價差將先抑後揚3.1玉米淀粉的價格主要由玉米價格決定
現階段玉米期貨價格分化明顯。我們可以看到雖然遠月的玉米期貨價格一直在低位徘徊,但是隨着交割月的臨近,1609合約價格已經漲到了1800元/噸,近月價格與遠月價格明顯背離。我們認為近月期貨價格上漲反映了現貨市場是對相對緊張的,而遠月則是預期定價。
玉米淀粉價格走勢與玉米價格亦步亦趨。玉米淀粉的價格中70%是玉米成本,兩者的走勢整體一致,但是在上漲的階段,我們可以看到淀粉漲價更厲害,說明淀粉的基本面更好。
玉米淀粉的需求旺盛。玉米淀粉的60%以上是用於生產淀粉糖,最近兩年淀粉糖與糖的價格越來越大,淀粉糖的空間也越來越大。2014年第四季度開始,淀粉糖用淀粉量開始逐漸增加,2015年用量增長10-15%,2016年用量再度增加5%左右。
玉米淀粉的開機率在降低。2015年四季度和2016年第一季度,玉米深加工企業的開機率基本維持在70%的高位,但是隨着加工利潤的下滑,目前開機率已經下降至60%以下。目前河南、山東地區春玉米上市量增多,而進入9月份,春玉米將迎來一波上量小高峰,加之,東北政策糧仍在不斷流向華北地區,供應整體趨向寬松,原料玉米價格下跌,企業生產成本降低,原料玉米價對玉米淀粉價格形成壓制。原料價格下跌以後,前期停機或限產的淀粉企業陸續恢復正常生產,而進入9月之後,玉米上市加快,在原料玉米價格供應寬松及生產成本降低的背景下,玉米淀粉行業開機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3.3玉米淀粉與玉米的價差將先抑後揚
玉米淀粉與玉米的價格仍有收窄的需求。2016年上半年,玉米淀粉與玉米的價差100元/噸逐漸擴大至500元/噸,玉米深加工企業的開機率也維持在高水平,隨着庫存的積累,玉米淀粉開始降價,玉米淀粉與玉米的價差也在逐漸收窄。我們認為兩者的價格仍有繼續收窄的需求,目前兩者價格為300元/噸附近,9月合約已經在100元/噸附近,預計701與705合約收窄至150元/噸附近的概率很大,存在交易機會。從兩者的比價關系來看,1.2以上基本是高位,我們認為未來兩者的相對價格仍有5-15的收窄空間。
我們認為近端玉米現貨價格較高,遠月玉米價格過低,存在低估的風險,從長周期來看,1400元/噸以下國內玉米減產是大概率時間,而其對應的300美分/蒲式耳的國際價格也是難以提振農民種植的積極性的。策略上逢低買為主,1250-1450元/噸區間擇機買入,1200元/噸止損,目標1650元/噸。
4.2淀粉價格先抑後揚
隨着低價玉米資源的上市,玉米深加工企業的開機率有望提升,將繼續打壓市場,玉米淀粉價格還沒有下跌到位,短期仍看調整。經過充分的積累以後,玉米深加工企業的開機率再次下降,玉米淀粉的價格都有望抬頭。因此我們認為玉米淀粉價格將先抑後揚,存在交易機會。策略上先空後買,預計下跌的目標在1500-1550元/噸附近,因此買入的區間預計為1450-1600元/噸,1400元/噸止損,目標1650元/噸以上。
4.3淀粉與玉米價格先抑後揚
我們認為玉米淀粉價格將先抑後揚,玉米價格則逐漸築底,因此玉米淀粉與玉米的價差也將先抑後揚。策略上先開收窄再看震盪擴大,150-250元/噸附近逐漸買入,100元/噸止損,目標350-450元/噸。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准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