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時事
快速掌握近期熱門話題
據《CNBC》周一 (11/17) 報導,晶片製造商和分析師警告,記憶體短缺可能在明年衝擊消費電子和汽車產業。業者們優先供應 AI 伺服器所需的高階記憶體,導致消費性電子用的產能遭排擠,部分晶片價格已較 9 月暴漲 60%。
中國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 (00981-HK) 執行長趙海軍上周五在法說會上透露,客戶因擔心記憶體供應不足,連帶暫緩其他類型晶片的訂單。「大家都不敢在明年第一季下太多訂單或出貨太多,因為不知道 (記憶體晶片產業) 能供應多少手機、汽車或其他產品,」他說。
摩根士丹利表示,「記憶體超級循環」之下,記憶體價格一路飆漲將壓縮電腦硬體製造商的毛利率並對獲利造成顯著風險,因而調降戴爾 (DELL-US)、慧與 (HPE-US)、惠普 (HP-US) 等公司評級,股價周一 (11/17日) 收盤重挫至少 6%。
惠普、華碩 (Asustek)(2357-TW) 與和碩 (Pegatron)(4938-TW) 的評等,也從「中立」被下調至「減碼」,技嘉 (Gigabyte)(2376-TW) 與聯想 (Lenovo)(00992-CN) 評等則從「加碼」被降為「中立」。上述公司的股價都應聲下挫,跌幅深達 6%。
大摩分析師指出,電腦製造商正處於前所未見的報價「超級循環」(supercycle) 之中,因為超大規模業者 (hyperscalers) 持續提升資料中心需求,使電腦硬體估值攀上歷史新高。
根據大摩,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DRAM) 與通常用於記憶卡的快閃記憶體 (NAND),兩種記憶體的成本正在上升,可能會壓縮到毛利率,尤其是未來兩季的記憶體供給完成率恐怕會低至 40%。
分析師說:「這形成一項新出現、且可能十分重要的風險,將衝擊我們全球硬體原始設備製造商 (OEM)/ 原始設計製造商 (ODM) 族群在 2026 年的獲利預估。其中,記憶體在產品物料成本 (BOM) 中占比約 10-70%。」
目前各大 DRAM 與 NAND 製造商持續漲價,反映 AI 基建需求飆升下,記憶體供應持續吃緊。根據路透報導,三星自 9 月以來已將記憶體晶片價格調漲最高 60%。
廠商專注 AI 晶片生產
分析師指出,供應緊張源於晶片製造商專注生產 AI 運算所需的先進記憶體,壓縮消費性電子所需產能。
「AI 基礎建設確實吃掉大量可用晶片供應,2026 年整體需求看來遠超今年。」研究機構 TriOrient 副總裁 Dan Nystedt 告訴《CNBC》。
AI 伺服器高度仰賴高頻寬記憶體 (HBM),這為 SK 海力士和美光 (MU-US) 等記憶體廠商帶來龐大利潤。
Nystedt 表示,記憶體供應商正全力追逐高毛利的 AI 需求,這對依賴便宜記憶體的 PC、筆電、消費電子和汽車產業來說,情況可能非常糟糕。
更關鍵的是,記憶體產業在 2023 年及 2024 年部分時間經歷嚴重低迷,導致投資不足,因此雖然該產業現在正在建設新產能,但仍須時間才能投產。
部分記憶體價格暴漲 60%
面對供需緊張,記憶體廠商據報已開始調漲晶片價格。《路透》上周五報導,三星悄悄將部分記憶體價格較 9 月調漲最多 60%。
「隨著記憶體價格上漲、供應縮減,對生產瓶頸的擔憂正升高,」市調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研究總監 M.S. Hwang 表示。
「供應緊張已衝擊低階智慧型手機和機上盒,但風險可能擴大。」Hwang 警告,中國因高度依賴低階消費性電子裝置,受衝擊更嚴重,但供應緊張是全球性問題。
消費者可能為記憶體短缺付出代價。研究機構集邦科技周一預測,記憶體產業已進入「強勁漲價周期」,可能迫使下游品牌調漲零售價,對消費市場增添壓力。該機構預測,智慧手機和筆電等消費產品將面臨漲價和需求壓力。
前一波記憶體循環
分析師並回顧 2016 到 2018 年那波記憶體循環,當時 NAND 和 DRAM 現貨價曾大漲 80-90%。即使裝置售價也跟著調高,仍無法抵銷飆升的原料成本,導致 OEM 與 ODM 的毛利率受到擠壓。
分析師說:「在那段期間,我們看到 DRAM 曝險較高、定價能力較弱、毛利較低的硬體類股承受獲利壓力,並出現本益比下修。相較之下,能把成本轉嫁給終端客戶的公司,表現較佳。」
戴爾被點名為最容易受到記憶體成本上升影響的硬體公司之一。根據分析,在前一輪記憶體循環中,戴爾的毛利率曾遭壓縮 95-170 個基點。
全球大型投資機構正加速減持輝達 (NVDA-US) 股票,顯示在 AI 熱潮持續升溫的同時,市場風險意識也同步強化。有觀點認為台積電產能已難再擴充,高階記憶體價格狂升產能也可能影響輝達的成長,是各巨頭相繼減碼考量。
億萬富翁 Peter Thiel 旗下 Thiel Macro LLC 在第三季完全清空其 537,742 股輝達持倉;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亦在同期間大幅削減 65.3% 的持股,從第二季的 723 萬股降至 251 萬股。橋水的操作尤其轉折鮮明,該基金才在第二季大幅加碼輝達持倉逾 150%,如今卻採取急速撤退。此前一週,軟銀也披露已出售其所持全部輝達股份。
這波機構投資人的集體動作發生在輝達市值突破 5 兆美元之際。儘管 AI 概念強勢,系統性風險卻使頂級投資人更加審慎。
Seaport Research Partners 分析師 Jay Goldberg 目前是市場上唯一對該公司給予「賣出」或「表現不佳」評等的分析師,他近日說明為何至今仍不願買進這檔 AI 超級強勢股。
曾在德銀與科技產業任職的 Goldberg 指出,台積電目前產能全線滿載,代表輝達在高階晶片供應上短期缺乏額外上行空間。他並提醒,半導體具備強烈循環特性,AI 投資熱潮雖強,但最終將走向正常化。
Goldberg 進一步分析,當前 AI 投資規模已領先實際終端需求,包括大型科技企業向客戶提供資金支持的「供應商融資」現象再度浮現,與 1990 年代末網路泡沫時期相似。他同時指出,企業採用 AI 的速度與預期存在落差,而過去研究顯示,大多數企業目前尚未從 AI 投資中獲得實質回報。
他表示,AI 雲端伺服器的建置與維持成本極高,且晶片汰換速度可能比業界普遍假設更快,伺服器的「經濟壽命」正在縮短。與 2022 年相比,AI GPU 的回本期已從半年延長至約 1 年半至 2 年。
Goldberg 的觀點與《大賣空》主角、對沖基金經理貝瑞 (Michael Burry) 近期看法相近。貝瑞近日開始押注多檔 AI 熱門股下跌,並於日前解除旗下基金的 SEC 註冊,引發市場討論。
美國公共債務持續攀升、地緣政治緊張,以及央行政策干預,使市場進入更脆弱階段。橋水創辦人 Ray Dalio 近期警告,全球債務周期已進入後期風險階段,下一場金融危機更可能源於主權債務問題,而非傳統的金融市場泡沫。
中國正因日本首相高市早苗針對台灣的言論而加劇與日本的對立。在北京發布旅遊警示引發經濟報復疑慮後,中國官媒更放話威脅將採取重大反制措施。此前,高市暗示在任何台海衝突中動用軍事力量可能被視為「威脅生存的情況」,並可能引發東京的潛在軍事回應。
根據《彭博》報導,據中國官方背景的微信公眾號「玉淵譚天」於週末發布文章,警告北京「已為實質性報復做足準備」。該文暗示可能的反制措施包括實施制裁、中止經濟合作、外交和軍事關係,以及限制貿易。數小時後,中國《解放軍報》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訊息,刊登了一位國家附屬學者撰寫的評論,警告如果日本軍隊介入台灣海峽,「整個國家將面臨成為戰場的風險」。
《彭博》指出,這次外交危機恐將破壞雙邊關係近期的進展,數週前高市首相才剛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並同意改善關係。此外,由於中國向遊客和學生發出有關日本風險升高的警告,這場爭端也可能對橫跨這兩個重要貿易夥伴的企業造成損害。
這些措施波及了數百萬中國遊客,導致旅遊和旅行相關股票下跌。中國遊客約佔日本年度外國遊客總數的四分之一。
據日本公共廣播公司《NHK》報導,外務省一位高級官員表示,日本已於週一派遣一名高級外交官前往中國,試圖緩和緊張局勢。
韓國也警告日本:絕對無法容忍!
韓國國會議長禹元植周日(16 日)對日方近期在韓日歷史、領土等問題上的言行感到擔憂,要求日本展現真誠反省和負責任態度。
禹元植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日方近期加速推進修憲將把日本轉變成「能夠發動戰爭的國家」,令人擔憂。這是動搖東亞和平秩序根基的行為,無論韓國還是其他周邊國家都絕對無法容忍。絕不能忘記,如果沒有真誠解決歷史問題的努力,一切合作都只會是空中樓閣。
禹元植說,繼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公開發言宣稱獨島(日本稱「竹島」)在歷史上、國際法上都是日本領土之後,日本政府日前又追加開放了主張獨島等主權的「領土主權展覽館」擴建空間,「這企圖向學生等下一代人植入錯誤認知,我對此表示強烈遺憾,並敦促日方立即將其關閉」。
獨島位於朝鮮半島東部海域,面積約 0.18 平方公里。韓國、北韓、日本都宣稱擁有主權。目前韓國實際控制這一島嶼。
同時,日本共同社與《讀賣新聞》周一援引日韓政府多名相關人士消息,指出原定本月舉行的日本海上自衛隊與韓國海軍的聯合搜救訓練可能會延期,雙方正協調相關安排。
民調:日本民眾對中國攻擊台灣應否行使集體自衛權意見分歧
日本《共同社》週日(16 日)公布的民意調查顯示,針對若中國攻擊台灣時是否應行使集體自衛權,日本民眾意見分歧。根據《路透》報導,調查結果顯示,48.8% 支持行使集體自衛權,44.2% 反對;同時,有 60.4% 的人支持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推動提高國防支出的計畫。
高市早苗在上個月的政策演說中承諾,將在本財政年度(至明年 3 月)提前達到國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2% 的目標,早於原定 2027 財政年度的目標。
此次民調發布之際,日本與中國因高市早苗就台灣發表的言論而引發外交緊張升溫。高市早苗在 11 月 7 日表示,如果中國攻擊台灣,可能構成「威脅生存的情況」,並可能引發東京的潛在軍事回應。
高市早苗的言論激怒了中國,使北京方面提醒國民暫緩赴日旅遊。
《共同社》指出,高市早苗內閣的支持率為 69.9%,較上月民調上升 5.5 個百分點。
據《CNBC》周一 (11/17) 報導,晶片製造商和分析師警告,記憶體短缺可能在明年衝擊消費電子和汽車產業。業者們優先供應 AI 伺服器所需的高階記憶體,導致消費性電子用的產能遭排擠,部分晶片價格已較 9 月暴漲 60%。
中國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 (00981-HK) 執行長趙海軍上周五在法說會上透露,客戶因擔心記憶體供應不足,連帶暫緩其他類型晶片的訂單。「大家都不敢在明年第一季下太多訂單或出貨太多,因為不知道 (記憶體晶片產業) 能供應多少手機、汽車或其他產品,」他說。
摩根士丹利表示,「記憶體超級循環」之下,記憶體價格一路飆漲將壓縮電腦硬體製造商的毛利率並對獲利造成顯著風險,因而調降戴爾 (DELL-US)、慧與 (HPE-US)、惠普 (HP-US) 等公司評級,股價周一 (11/17日) 收盤重挫至少 6%。
惠普、華碩 (Asustek)(2357-TW) 與和碩 (Pegatron)(4938-TW) 的評等,也從「中立」被下調至「減碼」,技嘉 (Gigabyte)(2376-TW) 與聯想 (Lenovo)(00992-CN) 評等則從「加碼」被降為「中立」。上述公司的股價都應聲下挫,跌幅深達 6%。
大摩分析師指出,電腦製造商正處於前所未見的報價「超級循環」(supercycle) 之中,因為超大規模業者 (hyperscalers) 持續提升資料中心需求,使電腦硬體估值攀上歷史新高。
根據大摩,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DRAM) 與通常用於記憶卡的快閃記憶體 (NAND),兩種記憶體的成本正在上升,可能會壓縮到毛利率,尤其是未來兩季的記憶體供給完成率恐怕會低至 40%。
分析師說:「這形成一項新出現、且可能十分重要的風險,將衝擊我們全球硬體原始設備製造商 (OEM)/ 原始設計製造商 (ODM) 族群在 2026 年的獲利預估。其中,記憶體在產品物料成本 (BOM) 中占比約 10-70%。」
目前各大 DRAM 與 NAND 製造商持續漲價,反映 AI 基建需求飆升下,記憶體供應持續吃緊。根據路透報導,三星自 9 月以來已將記憶體晶片價格調漲最高 60%。
廠商專注 AI 晶片生產
分析師指出,供應緊張源於晶片製造商專注生產 AI 運算所需的先進記憶體,壓縮消費性電子所需產能。
「AI 基礎建設確實吃掉大量可用晶片供應,2026 年整體需求看來遠超今年。」研究機構 TriOrient 副總裁 Dan Nystedt 告訴《CNBC》。
AI 伺服器高度仰賴高頻寬記憶體 (HBM),這為 SK 海力士和美光 (MU-US) 等記憶體廠商帶來龐大利潤。
Nystedt 表示,記憶體供應商正全力追逐高毛利的 AI 需求,這對依賴便宜記憶體的 PC、筆電、消費電子和汽車產業來說,情況可能非常糟糕。
更關鍵的是,記憶體產業在 2023 年及 2024 年部分時間經歷嚴重低迷,導致投資不足,因此雖然該產業現在正在建設新產能,但仍須時間才能投產。
部分記憶體價格暴漲 60%
面對供需緊張,記憶體廠商據報已開始調漲晶片價格。《路透》上周五報導,三星悄悄將部分記憶體價格較 9 月調漲最多 60%。
「隨著記憶體價格上漲、供應縮減,對生產瓶頸的擔憂正升高,」市調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研究總監 M.S. Hwang 表示。
「供應緊張已衝擊低階智慧型手機和機上盒,但風險可能擴大。」Hwang 警告,中國因高度依賴低階消費性電子裝置,受衝擊更嚴重,但供應緊張是全球性問題。
消費者可能為記憶體短缺付出代價。研究機構集邦科技周一預測,記憶體產業已進入「強勁漲價周期」,可能迫使下游品牌調漲零售價,對消費市場增添壓力。該機構預測,智慧手機和筆電等消費產品將面臨漲價和需求壓力。
前一波記憶體循環
分析師並回顧 2016 到 2018 年那波記憶體循環,當時 NAND 和 DRAM 現貨價曾大漲 80-90%。即使裝置售價也跟著調高,仍無法抵銷飆升的原料成本,導致 OEM 與 ODM 的毛利率受到擠壓。
分析師說:「在那段期間,我們看到 DRAM 曝險較高、定價能力較弱、毛利較低的硬體類股承受獲利壓力,並出現本益比下修。相較之下,能把成本轉嫁給終端客戶的公司,表現較佳。」
戴爾被點名為最容易受到記憶體成本上升影響的硬體公司之一。根據分析,在前一輪記憶體循環中,戴爾的毛利率曾遭壓縮 95-170 個基點。
全球大型投資機構正加速減持輝達 (NVDA-US) 股票,顯示在 AI 熱潮持續升溫的同時,市場風險意識也同步強化。有觀點認為台積電產能已難再擴充,高階記憶體價格狂升產能也可能影響輝達的成長,是各巨頭相繼減碼考量。
億萬富翁 Peter Thiel 旗下 Thiel Macro LLC 在第三季完全清空其 537,742 股輝達持倉;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亦在同期間大幅削減 65.3% 的持股,從第二季的 723 萬股降至 251 萬股。橋水的操作尤其轉折鮮明,該基金才在第二季大幅加碼輝達持倉逾 150%,如今卻採取急速撤退。此前一週,軟銀也披露已出售其所持全部輝達股份。
這波機構投資人的集體動作發生在輝達市值突破 5 兆美元之際。儘管 AI 概念強勢,系統性風險卻使頂級投資人更加審慎。
Seaport Research Partners 分析師 Jay Goldberg 目前是市場上唯一對該公司給予「賣出」或「表現不佳」評等的分析師,他近日說明為何至今仍不願買進這檔 AI 超級強勢股。
曾在德銀與科技產業任職的 Goldberg 指出,台積電目前產能全線滿載,代表輝達在高階晶片供應上短期缺乏額外上行空間。他並提醒,半導體具備強烈循環特性,AI 投資熱潮雖強,但最終將走向正常化。
Goldberg 進一步分析,當前 AI 投資規模已領先實際終端需求,包括大型科技企業向客戶提供資金支持的「供應商融資」現象再度浮現,與 1990 年代末網路泡沫時期相似。他同時指出,企業採用 AI 的速度與預期存在落差,而過去研究顯示,大多數企業目前尚未從 AI 投資中獲得實質回報。
他表示,AI 雲端伺服器的建置與維持成本極高,且晶片汰換速度可能比業界普遍假設更快,伺服器的「經濟壽命」正在縮短。與 2022 年相比,AI GPU 的回本期已從半年延長至約 1 年半至 2 年。
Goldberg 的觀點與《大賣空》主角、對沖基金經理貝瑞 (Michael Burry) 近期看法相近。貝瑞近日開始押注多檔 AI 熱門股下跌,並於日前解除旗下基金的 SEC 註冊,引發市場討論。
美國公共債務持續攀升、地緣政治緊張,以及央行政策干預,使市場進入更脆弱階段。橋水創辦人 Ray Dalio 近期警告,全球債務周期已進入後期風險階段,下一場金融危機更可能源於主權債務問題,而非傳統的金融市場泡沫。
中國正因日本首相高市早苗針對台灣的言論而加劇與日本的對立。在北京發布旅遊警示引發經濟報復疑慮後,中國官媒更放話威脅將採取重大反制措施。此前,高市暗示在任何台海衝突中動用軍事力量可能被視為「威脅生存的情況」,並可能引發東京的潛在軍事回應。
根據《彭博》報導,據中國官方背景的微信公眾號「玉淵譚天」於週末發布文章,警告北京「已為實質性報復做足準備」。該文暗示可能的反制措施包括實施制裁、中止經濟合作、外交和軍事關係,以及限制貿易。數小時後,中國《解放軍報》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訊息,刊登了一位國家附屬學者撰寫的評論,警告如果日本軍隊介入台灣海峽,「整個國家將面臨成為戰場的風險」。
《彭博》指出,這次外交危機恐將破壞雙邊關係近期的進展,數週前高市首相才剛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並同意改善關係。此外,由於中國向遊客和學生發出有關日本風險升高的警告,這場爭端也可能對橫跨這兩個重要貿易夥伴的企業造成損害。
這些措施波及了數百萬中國遊客,導致旅遊和旅行相關股票下跌。中國遊客約佔日本年度外國遊客總數的四分之一。
據日本公共廣播公司《NHK》報導,外務省一位高級官員表示,日本已於週一派遣一名高級外交官前往中國,試圖緩和緊張局勢。
韓國也警告日本:絕對無法容忍!
韓國國會議長禹元植周日(16 日)對日方近期在韓日歷史、領土等問題上的言行感到擔憂,要求日本展現真誠反省和負責任態度。
禹元植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日方近期加速推進修憲將把日本轉變成「能夠發動戰爭的國家」,令人擔憂。這是動搖東亞和平秩序根基的行為,無論韓國還是其他周邊國家都絕對無法容忍。絕不能忘記,如果沒有真誠解決歷史問題的努力,一切合作都只會是空中樓閣。
禹元植說,繼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公開發言宣稱獨島(日本稱「竹島」)在歷史上、國際法上都是日本領土之後,日本政府日前又追加開放了主張獨島等主權的「領土主權展覽館」擴建空間,「這企圖向學生等下一代人植入錯誤認知,我對此表示強烈遺憾,並敦促日方立即將其關閉」。
獨島位於朝鮮半島東部海域,面積約 0.18 平方公里。韓國、北韓、日本都宣稱擁有主權。目前韓國實際控制這一島嶼。
同時,日本共同社與《讀賣新聞》周一援引日韓政府多名相關人士消息,指出原定本月舉行的日本海上自衛隊與韓國海軍的聯合搜救訓練可能會延期,雙方正協調相關安排。
民調:日本民眾對中國攻擊台灣應否行使集體自衛權意見分歧
日本《共同社》週日(16 日)公布的民意調查顯示,針對若中國攻擊台灣時是否應行使集體自衛權,日本民眾意見分歧。根據《路透》報導,調查結果顯示,48.8% 支持行使集體自衛權,44.2% 反對;同時,有 60.4% 的人支持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推動提高國防支出的計畫。
高市早苗在上個月的政策演說中承諾,將在本財政年度(至明年 3 月)提前達到國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2% 的目標,早於原定 2027 財政年度的目標。
此次民調發布之際,日本與中國因高市早苗就台灣發表的言論而引發外交緊張升溫。高市早苗在 11 月 7 日表示,如果中國攻擊台灣,可能構成「威脅生存的情況」,並可能引發東京的潛在軍事回應。
高市早苗的言論激怒了中國,使北京方面提醒國民暫緩赴日旅遊。
《共同社》指出,高市早苗內閣的支持率為 69.9%,較上月民調上升 5.5 個百分點。
據《CNBC》周一 (11/17) 報導,晶片製造商和分析師警告,記憶體短缺可能在明年衝擊消費電子和汽車產業。業者們優先供應 AI 伺服器所需的高階記憶體,導致消費性電子用的產能遭排擠,部分晶片價格已較 9 月暴漲 60%。
中國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 (00981-HK) 執行長趙海軍上周五在法說會上透露,客戶因擔心記憶體供應不足,連帶暫緩其他類型晶片的訂單。「大家都不敢在明年第一季下太多訂單或出貨太多,因為不知道 (記憶體晶片產業) 能供應多少手機、汽車或其他產品,」他說。
摩根士丹利表示,「記憶體超級循環」之下,記憶體價格一路飆漲將壓縮電腦硬體製造商的毛利率並對獲利造成顯著風險,因而調降戴爾 (DELL-US)、慧與 (HPE-US)、惠普 (HP-US) 等公司評級,股價周一 (11/17日) 收盤重挫至少 6%。
惠普、華碩 (Asustek)(2357-TW) 與和碩 (Pegatron)(4938-TW) 的評等,也從「中立」被下調至「減碼」,技嘉 (Gigabyte)(2376-TW) 與聯想 (Lenovo)(00992-CN) 評等則從「加碼」被降為「中立」。上述公司的股價都應聲下挫,跌幅深達 6%。
大摩分析師指出,電腦製造商正處於前所未見的報價「超級循環」(supercycle) 之中,因為超大規模業者 (hyperscalers) 持續提升資料中心需求,使電腦硬體估值攀上歷史新高。
根據大摩,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DRAM) 與通常用於記憶卡的快閃記憶體 (NAND),兩種記憶體的成本正在上升,可能會壓縮到毛利率,尤其是未來兩季的記憶體供給完成率恐怕會低至 40%。
分析師說:「這形成一項新出現、且可能十分重要的風險,將衝擊我們全球硬體原始設備製造商 (OEM)/ 原始設計製造商 (ODM) 族群在 2026 年的獲利預估。其中,記憶體在產品物料成本 (BOM) 中占比約 10-70%。」
目前各大 DRAM 與 NAND 製造商持續漲價,反映 AI 基建需求飆升下,記憶體供應持續吃緊。根據路透報導,三星自 9 月以來已將記憶體晶片價格調漲最高 60%。
廠商專注 AI 晶片生產
分析師指出,供應緊張源於晶片製造商專注生產 AI 運算所需的先進記憶體,壓縮消費性電子所需產能。
「AI 基礎建設確實吃掉大量可用晶片供應,2026 年整體需求看來遠超今年。」研究機構 TriOrient 副總裁 Dan Nystedt 告訴《CNBC》。
AI 伺服器高度仰賴高頻寬記憶體 (HBM),這為 SK 海力士和美光 (MU-US) 等記憶體廠商帶來龐大利潤。
Nystedt 表示,記憶體供應商正全力追逐高毛利的 AI 需求,這對依賴便宜記憶體的 PC、筆電、消費電子和汽車產業來說,情況可能非常糟糕。
更關鍵的是,記憶體產業在 2023 年及 2024 年部分時間經歷嚴重低迷,導致投資不足,因此雖然該產業現在正在建設新產能,但仍須時間才能投產。
部分記憶體價格暴漲 60%
面對供需緊張,記憶體廠商據報已開始調漲晶片價格。《路透》上周五報導,三星悄悄將部分記憶體價格較 9 月調漲最多 60%。
「隨著記憶體價格上漲、供應縮減,對生產瓶頸的擔憂正升高,」市調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研究總監 M.S. Hwang 表示。
「供應緊張已衝擊低階智慧型手機和機上盒,但風險可能擴大。」Hwang 警告,中國因高度依賴低階消費性電子裝置,受衝擊更嚴重,但供應緊張是全球性問題。
消費者可能為記憶體短缺付出代價。研究機構集邦科技周一預測,記憶體產業已進入「強勁漲價周期」,可能迫使下游品牌調漲零售價,對消費市場增添壓力。該機構預測,智慧手機和筆電等消費產品將面臨漲價和需求壓力。
前一波記憶體循環
分析師並回顧 2016 到 2018 年那波記憶體循環,當時 NAND 和 DRAM 現貨價曾大漲 80-90%。即使裝置售價也跟著調高,仍無法抵銷飆升的原料成本,導致 OEM 與 ODM 的毛利率受到擠壓。
分析師說:「在那段期間,我們看到 DRAM 曝險較高、定價能力較弱、毛利較低的硬體類股承受獲利壓力,並出現本益比下修。相較之下,能把成本轉嫁給終端客戶的公司,表現較佳。」
戴爾被點名為最容易受到記憶體成本上升影響的硬體公司之一。根據分析,在前一輪記憶體循環中,戴爾的毛利率曾遭壓縮 95-170 個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