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廠
A股
荷蘭政府周三 (19 日) 宣布已停止依《關鍵物資可用法》(Goods Availability Act) 對中國企業聞泰科技 (600745-CN) 旗下的安世半導體 (Nexperia) 所施行的接管措施,其背後考量主要基於全球供應鏈穩定、外交層面的建設性對話以及對歐洲自身利益的重新評估。
歐亞股
綜合外媒報導,荷蘭政府周三 (19 日) 宣布,已停止依《關鍵物資可用法》(Goods Availability Act)對中國企業聞泰科技 (600745-CN) 旗下的安世半導體 (Nexperia) 所施行的接管措施,結束近兩個月來與北京的激烈對峙。
歐亞股
《彭博》周五 (14 日) 報導,在中國收緊稀土與部分半導體出口之際,歐洲車廠正向供應商尋求「中國零件替代方案」,以降低地緣政治風險。知情人士指出,多家車廠正要求主要零組件供應商尋找能永久替代中國來源晶片的方案,顯示產業對供應鏈穩定性日益憂心。
歐亞股
《CNBC》周一 (3 日) 報導,中國日前表示,將考慮對受荷蘭政府接管事件影響的安世半導體 (Nexperia) 晶片出口給予部分豁免,緩解市場對車用半導體供應短缺的憂慮,帶動歐洲汽車股周一 (3 日) 盤中全面走高。荷蘭政府 9 月基於安全疑慮,出手接管由中國聞泰科技 (Wingtech) 持有的車用晶片廠恩智浦 (NXPI-US) 前子公司安世半導體,隨後中方祭出反制,阻止其半導體產品自中國出口,引發汽車業者對生產受阻的強烈警告。
歐亞股
根據《彭博》周五 (31 日) 報導,荷蘭晶片製造商安世半導體 (Nexperia) 與旗下中國工廠管理層之爭持續升溫,已波及歐洲汽車供應鏈,造成德系零組件大廠削減產能,並引發歐洲與中國間供應鏈緊張情勢再度升高。荷蘭政府接管引爆爭端 安世半導體停供中國廠晶片總部位於荷蘭奈梅亨的安世半導體本周致函客戶表示,公司將停止向其位於中國東莞的封測與組裝廠運送晶圓。
美股雷達
全球企業預估,美國關稅造成的額外成本,今明兩年總計將超過 350 億美元。但隨著新貿易協議陸續達成,許多企業正調低對關稅成本的預測。根據路透社對 7 月 16 日至 9 月 30 日的數百份公司報表、監管文件和財報電話會議的分析,全球企業預估今年財務衝擊總額在 210 億至 229 億美元,明年則接近 150 億美元。
國際政經
隨著中國稀土出口管制期限逼近,全球汽車業正陷入一場隱密的供應鏈危機。業內消息顯示,多家國際車廠近期正加速在全球尋找關鍵稀土替代資源,企業高管普遍擔憂相關管制措施恐引發零件短缺,甚至導致工廠停擺。稀土磁鐵是現代汽車的「動力神經」,不僅應用於傳統燃油車的後視鏡、音響及各類感測器,更是電動車驅動系統的核心組件。
科技
Rivian 汽車 (RIVN-US) 執行長 RJ Scaringe 最新表示,想在 AI 競賽中獲勝,傳統車廠必須開始自己掌握更多軟體開發能力。Scaringe 在接受《商業內幕 (BI)》採訪時指出,到 2030 年代初,若有汽車公司仍未建立由軟體驅動的架構,就不可能在規模化生產中維持市占率。
美國總統川普推動取消聯邦購車獎勵政策,並放寬排放標準,可望為底特律車廠帶來數十億美元的「紅利」,因為這些車廠正將投資重心重新轉向燃油車。通用汽車 (GM-US) 上周宣布,將削減兩家工廠的電動車生產計劃,同時將改造第三家工廠,使其不再生產電動卡車,轉而製造燃油皮卡。
國際政經
汽車價格網站 Kelley Blue Book 的數據顯示,目前美國新車平均建議零售價突破 5.1 萬美元,較一年前上漲 2.3%,比 2020 年平均價格高 1 萬美元。據美國《Forbes》雜誌上周五(22 日)報導,受川普政府對進口汽車、零件和鋼鐵徵收關稅的影響,新車價格未來將上漲至何種水準,目前難以預測。
港股
《路透》周二 (22 日) 援引兩位知情人士消息報導,中國電動車巨擘比亞迪 (01211-HK) 將延後其位於匈牙利的新工廠全面量產時程至 2026 年,且啟用後前兩年產能將明顯低於原訂規模。與此同時,該公司在土耳其的新工廠預計將提前投產並大幅擴產,反映比亞迪正在重新調整其歐洲生產布局,以兼顧成本與關稅壓力。
歐亞股
豐田汽車的電池開發和製造子公司 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PPES)宣布,將在中國遼寧省大連市興建一座新的電池廠房,總投資額高達 37 億元人民幣,專門用於生產純電動車(EV)的車用電池。這不僅是 PPES 在中國的第四座工廠,更是其在中國首個專注於純電動車電池生產的基地,代表著豐田在中國電動車市場的戰略性轉折。
歐亞股
日本汽車大廠日產(Nissan)正處於經營困境的風暴中心,近日傳出正與全球電子代工龍頭鴻海 (2317-TW) 洽談合作,計畫共同使用其位於神奈川縣的追濱工廠。此消息若成真,不僅可能為日產的重組計畫帶來轉機,也將是鴻海進軍電動車(EV)製造領域的關鍵一步,引發業界高度關注。
A股
據《彭博》周一 (16 日) 報導,包括比亞迪 (BYD-HK)(002594-CN) 和吉利汽車在內的中國主要車廠承諾,將在 60 天內付款給供應商,以回應監管機構對價格戰的關切。但供應商對車廠是否會確實履行承諾抱持懷疑態度。6 月初與監管機構會談討論加強自律後,包括比亞迪在內的中國汽車業界龍頭承諾,將在 60 天內付款給零組件供應商。
A股
中國車圈「反內捲」周二(10 日)晚間迎來新進展,十餘家車廠陸續公開承諾,將支付賬期統一至 60 天內。據《第一財經》周三報導,央國企率先表態,中國一汽表示,將「60 天付款」作為所屬單位付款期限要求,加強資金監督和過程管理;東風汽車集團宣布,將支付賬期統一至 60 天內;長安汽車 (000625-CN) 攜旗下長安啟源、長安凱程、深藍汽車、阿維塔,宣布將供應商支付賬期統一至 60 天內;廣汽集團 (02238-HK) 公開承諾,堅持以不超過 60 天的供應商賬期,保障供應鏈資金高效周轉。
台股新聞
義隆 (2458-TW) 近期積極擴大 Edge AI 應用,也跨入車用電子領域多年,今 (9) 日也宣布 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產品陸續傳來捷報,今年取得多家客戶訂單,兩年來累計已有近 6 款量產車採用,將挹注未來營收,且後續多家車廠持續接單中。
美股雷達
據《CNBC》周四 (5 日) 報導,美國銀行 (BofA)(BAC-US) 頂級汽車分析師 John Murphy 在汽車產業年度預測報告《Car Wars》中指出,汽車產業正面臨法規、電動車滲透率、軟體創新和中國競爭等前所未有的顛覆與不確定性。
大陸政經
「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出現一種名為『零公里二手車』的怪象:新車剛完成上排,就以二手車名義重新流入市場。這類車輛在懂車帝、瓜子二手車等平台上的銷售商家多達三、四千家。」近日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痛批行業過度內捲背後的畸形競爭現狀,並直指「零公里二手車」會擾亂市場秩序。
歐亞股
當市場許多人認為日本汽車產業已日薄西山之際,一份最新的財報數據卻如當頭棒喝:2024 年,僅豐田一家車企的淨利潤,就等於所有中國車企加起來的 2.4 倍。這項驚人的數據,揭示了全球汽車產業深層次的獲利格局,也為中國車企敲響了警鐘。豐田穩坐全球車廠「獲利王」日本豐田依舊是全球最賺錢的車企。
美股雷達
BMW 作為最早預測電動車發展將經歷陣痛的汽車製造商之一 ,如今正因其多年來堅持的多元化動力系統策略而備受關注。上周在 BMW 年會上,執行長更直言:「將電動化作為唯一技術路徑只會走向死胡同。」市場研究公司 Gartner 將當前階段稱為「幻滅低谷」,意指一項熱門新技術首次未能達到其炒作效果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