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關稅與晶片雙壓!本田獲利展望惡化 分析:真正威脅來自中國電動車

鉅亨網編譯段智恆


《路透》周一 (10 日) 報導,日本車廠本田汽車 (Honda) 日前下修全年獲利預期兩成,主因包括美國關稅衝擊與晶片短缺,但分析指出,真正威脅本田長遠發展的,並非關稅或供應瓶頸,而是中國電動車品牌的急速崛起。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關稅與晶片雙壓!本田獲利展望惡化 分析:真正威脅來自中國電動車(圖:REUTERS/TPG)

晶片短缺與美關稅夾擊 本田全年財測下修兩成

日本第二大汽車製造商本田表示,受美國加徵關稅與部分車用晶片短缺影響,將全年營益預期下修約 20%。該公司估計,美國關稅將造成約 3,850 億日元 (約 26 億美元) 損失,雖低於先前預估的 4,500 億日元

晶片問題同樣成為關鍵變數。本田指出,旗下部分零組件使用荷蘭晶片商安世半導體 (Nexperia) 產品,而該公司已於 9 月底被荷蘭政府接管,導致供應鏈出現瓶頸。這波短缺迫使本田暫時關閉墨西哥工廠,並調整美加產能,對營益造成約 1,500 億日元 (約 9.9 億美元) 影響。

消息傳開後,本田股價周一在東京大跌 4.7%。該公司同時將本會計年度全球汽車銷量預估由原本的 362 萬輛下修至 334 萬輛,其中約 11 萬輛的減產歸因於晶片供應不足。

中國電動車競爭加劇 日系車東南亞地位不保

儘管短期挑戰來自關稅與晶片,本田高層坦言,真正的壓力來自中國電動車品牌在亞洲市場的攻勢。執行副總裁 Noriya Kaihara 指出:「在泰國等市場,競爭格局已相當激烈,我們在價格上的優勢幾乎喪失。」

根據本田最新預估,本財年在亞洲 (含中國) 汽車銷量將降至 92.5 萬輛,較先前目標減少超過 10%,其中亞洲 (不含中國) 銷量較去年大減 7.5 萬輛。

熟悉產業人士指出,包括比亞迪 (01211-HK) 在內的中國電動車品牌,正以驚人速度搶占東南亞市場。該人士表示:「過去兩年中國電動車在泰國的成長非常驚人,日系車的主導地位已動搖。」

本田在印尼今年前九個月零售銷量年減近 30%,馬來西亞下降 18%,泰國下降 12%。公司明年度在東南亞的新車計畫僅有 City 房車改款,車款更新時程落後,恐進一步讓中國品牌坐大。

分析人士指出,隨中國國內車市陷入價格戰,中國電動車廠正加速海外擴張,東南亞成為下一個戰場。

印度成避風港 汽機車業績分化擴大

面對中國競爭,本田與其他日系車廠正轉向印度尋求突破。由於當地市場幾乎對中國品牌關上大門,本田上月宣布,將把印度打造為電動車生產與出口基地。豐田與鈴木也已分別投資共約 110 億美元,擴大印度的製造與出口布局。

然而,本田汽車業務仍陷入結構性困境。該公司汽車部門已連續三季出現營業虧損,與摩托車事業創下歷史新高的獲利形成強烈對比。日本分析師 Yoshio Tsukada 指出:「若將四輪與二輪事業拆開,摩托車業務能獨立茁壯,但汽車部門在現有架構下仍極為艱困。」

北美市場雖仍是本田最大銷售來源,占全球出貨 42%,但晶片短缺導致美墨加三地生產受阻,削弱整體營運動能。過去一年本田股價下跌約 1.4%,明顯落後日經 225 指數近 28% 的漲幅。

外界曾傳出本田與日產汽車 (Nissan) 洽談合併,但雙方於今年 2 月正式破局。Tsukada 指出:「目前本田、日產、三菱的體質都偏弱,即使結盟,也恐淪為『弱者聯盟』。」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