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
台股新聞
PMIC 業者矽力 *-KY(6415-TW) 今 (18) 日公布 2 月自結,稅後淨利達 1.35 億元,年增 388%,每股稅後純益 0.35 元;受惠客戶回補庫存需求,加上去年比較基期較低,2 月獲利較去年同期逾倍數成長。矽力 *-KY 今年前三月營收逐季走高,3 月營收達 15.87 億元,月增 18.94%,年增 4.44%,累計第一季營收 40.94 億元,季減 19.86%,年增 6.56%,為同期第三高。
歐亞股
《韓聯社》(Yonhap News Agency) 周四 (17 日) 援引產業知情人士消息報導,南韓汽車製造商現代汽車 (Hyundai Motor) 因電動車海外需求走緩及美國加徵進口車關稅影響,計劃再度暫停部分產線。據悉,該公司將自 4 月 24 日至 30 日,暫停位於蔚山廠區第 1 工廠第 12 產線的運作,該產線主要負責生產 Ioniq 5 與 Kona 兩款電動車。
美股雷達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TSLA-US) 在中國的光環減退,作為與消費者打交道最多的群體,特斯拉銷售人員已經感受到強烈成交壓力。據《界面新聞》周四(17 日)報導,多位特斯拉銷售人員說,由於無法按時完成考核指標,已經放棄周中雙休,改為一周七天在崗,「每日早上 9 點工作至晚上 10 點,平均單日時長接近 13 個小時」。
台股新聞
快看你的愛車有上榜嗎?經濟部能源署今 (17) 日最新 113 年「車輛油耗指南」,除每月提供車輛能效資訊,每年也彙整相關資料編製為「車輛油耗指南」,供民眾參考。為了進一步鼓勵民眾選購節能減碳的電動車輛,113 年「車輛油耗指南」亦收錄已完成測試及認證的電動車輛能源效率資訊。
大陸政經
由於電動車事故頻傳,引來中國官方出手整頓,宣布禁止車企在宣傳駕駛輔助功能時使用「智慧駕駛」和「自動駕駛」等措辭,並將加強對相關技術升級的監管。根據《路透社》看到的一份會議記錄和一位與會者確認的資訊顯示,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在星期三(16 日)與近 60 家汽車製造商代表舉行的會議上,發布包含上述內容的車輛廣告新規定。
美股雷達
周二 (15 日) 公布的數據顯示,受中國和歐洲市場成長推動,3 月全球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銷量較去年同期成長 29%,而美國總統川普對排放標準的立場和關稅不確定性阻礙了北美電動車的成長。Rho Motion 數據經理雷斯特 (Charles Lester) 表示,美國對汽車進口徵收關稅可能會迫使一些在鄰國墨西哥生產的美國汽車製造商重新調整價格或轉移生產。
美股雷達
特斯拉在美遭遇抵制,目前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尤其是在美國市場。海外資深車評人兼汽車產業分析師 John Voelcker 近期文章指出,特斯拉 (TSLA-US) 執行長馬斯克 (Elon Musk) 的行動對公司的未來至關重要,但他可能 6 年前就犯了大錯。
A股
在全球汽車產業加速向電動化、智慧化轉型的浪潮中,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建全球汽車晶片產業鏈格局產業,從特斯拉 (TSLA-US) Model S 的自駕模組到比亞迪 (01211-HK) (002594-CN) 「天神之眼」,從英飛凌本土化戰略到中芯國際 (688981-CN) 先進製程突破,這場圍繞「晶片主權」的產業革命,不僅攸關中國汽車業未來,更牽動全球供應鏈的神經。
台股新聞
再生能源業者三地能源 (6946-TW) 今 (10) 日公布 3 月營收 9,984 萬元,月增 34.1%,年增 21.7%,累計第一季營收達 2.49 億元,年增 6.4%;公司表示,受惠旗下太陽光電案場掛表上線,發電量穩健增加,良好平均有效日照時數同步帶動發電收入成長,3 月、首季營收雙創歷史新高。
台股新聞
光陽董事長柯勝峯今 (10) 日無預警宣布,已擔任 10 年的董事長一職不再續任,同時,證實「公司高層理念不同,團隊運作效能不彰,經營權爭奪正在上演,市場傳聞非空穴來風」,希望卸任後,柯俊斌也退任執行長,打破 60 年家族共治慣例,落實公司治理與專業經理人團隊,讓光陽成功轉型。
美股雷達
中國電動車廠比亞迪 (01211-HK) 發布第一季業績指引後,周二 (8 日) 股價上漲 4.8%,因其淨利已趕上特斯拉 (TSLA-US)。同日標普 500 指數和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分別下跌 1.6% 和 0.8%。比亞迪財測高於預期,其第一季淨利預計 12 億美元至 14 億美元,根據 FactSet 數據,以該財測中間值 13 億美元來說,已遠高於華爾街預測的 8.2 億美元。
台股新聞
車用零組件廠精確 (3162-TW) 今 (8) 日公布 3 月合併營收 6.38 億元,月增 1.45%,年增 129.35%,創單月次高紀錄,僅次於去年 12 月,推升第一季營收達 18.4 億元,年增 166.75%,寫單季新紀錄,精確表示,此次美國提高關稅對營收不會有影響,而未來訂單也仍樂觀。
台股新聞
台泥 (1101-TW) 子公司 Atlante 宣布,與歐洲三大充電服務龍頭法國 Electra、荷蘭 Fastned 以及德國 IONITY 共同成立 Spark Alliance(星火聯盟),是目前歐洲規模最大、覆蓋最廣的 EV 充電站聯盟。
美國將對進口汽車徵收 25% 關稅,這項關稅調整不僅針對傳統燃油車,也涵蓋電動車及零件,導致全球汽車產業鏈劇烈震盪。最新分析指出,美國本土車廠、歐洲豪車品牌及亞洲製造商正透過調整供應鏈、轉移產能及漲價策略來應對成本壓力,而消費者恐將承擔更高的購車費用。
一手情報
針對長期以來網路言論對台灣車輛產業形勢解讀,不但未窺全貌,甚而以偏概全,近日尤甚,裕隆集團謹在此嚴正聲明:關於近日美國對等關稅議題,進口至美國車輛與零配件加徵 25% 關稅之影響,這不是對單一企業,而是對整個產業鏈及生態系的影響。台灣國產車產業涵蓋日系、韓系、美系、台系等多家整車廠與汽車零組件廠商,牽涉的上游原物料產業,包括鋼鐵、橡塑、玻璃、機械,以及佔車輛成本比重越來越高的電機電子,層面極廣,根據經濟研究機構的分析,平均每 100 個汽機車製造的直接就業,能夠帶動 1428 個間接就業機會,是所有耐久財中可以發揮最大外溢效果的策略性產業。
台股新聞
鴻海 (2317-TW) 旗下鴻華先進 (2258-TW) 今 (5) 日公告 3 月營收 4.84 億元,月減 13.5%、年減 30.4%;前 3 月營收 17.53 億元,年增 113%。鴻華先進表示,隨著乘用車、電動巴士因應需求陸續交車,預計第二季營收表現優於第一季。
美股雷達
根據德國聯邦交通管理局 (KBA) 周四 (3 日) 公布數據,特斯拉 (TSLA-US) 在 2025 年 3 月的銷售量大幅下滑 42.5%。儘管整體電動車銷售呈上升趨勢,但特斯拉的表現仍顯示出強烈的衰退跡象。KBA 公布的報告顯示,特斯拉在德國 3 月售出 2,229 輛車,年減 42.5%。
美股雷達
由於需求疲軟,電動車製造商 Rivian (RIVN-US) 周三 (2 日) 公布第 1 季交車量大幅下降,導致其股價在盤前交易下跌超過 2.5%。截至 3 月 31 日當季,該公司交車 8640 輛,而去年同期為 1 萬 3588 輛。但根據 Visible Alpha 統計,這個數字超過分析師平均預期的 8200 輛交車數。
美股雷達
根據路透周三 (2 日) 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導,印度計劃降低電動車進口關稅,並拒絕本土汽車製造商要求推遲此舉至 2029 年的請求。印度政府優先考慮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這一政策的改變可能對本地汽車業造成衝擊,尤其是對於本地電動車製造商來說。據了解,在地汽車製造商目前正在遊說印度總理莫迪政府,要求推遲削減電動車關稅,直到 2029 年,並希望逐步將關稅降至 30% 左右,原本的關稅高達約 100%。
美股雷達
比亞迪 (01211-HK) 雖然 3 月電動車交付量再創月佳績,但股價在海外交易中下跌,為典型「賣在事實 (sell the news)」反應。比亞迪周二 (1 日) 公布,3 月乘用車交付量 371,419 輛,其中包括 166,109 輛純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