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外匯

全球金融系統面臨三大風險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09 09:20


全球金融系統近年來度過了英國脫歐公投、中國經濟減速和新興市場動盪的難關。

不過,在有關全球金融穩定和全球經濟體財政健康的最新報告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簡稱IMF)提醒稱沒有理由感到自滿。

IMF貨幣和資本市場部副主任達特爾斯(PeterDattels)表示,在經歷了這些短期風險後,市場波動性有所下降,發達經濟體股市也實現了上漲;但是,中期風險正在積累,充滿挑戰的新時期即將到來。

IMF列出了金融系統面臨的三大主要風險。


首先是歐洲銀行業面臨的長期盈利能力危機。很多銀行未能清理資產負債表上的遺留債務,投資者日益懷疑這些銀行在當前結構下能否依然盈利。

這並非只是市場的感覺。IMF估計,近來銀行股的大跌行情可能到2018年都會限制銀行的放貸活動。IMF還調查了280多家銀行(涵蓋了歐美銀行系統的大部分銀行),以了解經濟復蘇是否足以推動這些銀行實現長期盈利。雖然絕大多數美國銀行通過了調查,但近三分之一的歐洲銀行未過關。

銀行業首先需要解決大量存在的不良貸款。這需要銀行業主管部門改進在無力償債方面的法規,多年來IMF已就該問題一再向歐洲提出建議。該機構估計,如果官員們最終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歐洲銀行業可以在這方面從凈損失850億歐元變為凈收益600億歐元

歐洲銀行業還需要進行重組,以提升效率。IMF估計,考慮到如此多的銀行分支機構只吸收了極少比例的存款,應該關閉該區域三分之一數量的分支機構,並將更多客戶轉移至數字櫃員機,這將削減180億美元的運營支出。

IMF在年中發布的《金融系統穩定性評估》報告中表示,在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中,德銀「似乎是系統性風險的最大凈貢獻者」,其次是匯豐和瑞士信貸。

IMF稱,德銀的重要性也凸顯出加強風險管理、加大對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以及密切監測跨境風險暴露的重要性。報告還指出,德國銀行系統對外部構成的外溢風險,高於對國內構成的風險。

美國司法部罰單引發對德銀的擔憂,已經產生了溢出效應,波及到了德國金融業甚至是歐洲銀行業股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今年6月份曾經發布過一份關於德國金融系統的研究報告。報告提示,在負利率的情況下,德國金融系統承壓已經非常巨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受負利率影響,德國的金融系統利潤到2019年可能縮水25%。在盈利能力持續縮水的情況下,如今最大的商業銀行德銀又面臨如此棘手的危機,德國的金融系統確實不容樂觀。與此同時,受德銀溢出效應的波及,stoxx銀行類股價幾乎無一幸免,均出現了相當的波動。

其二,新興市場風險的最前沿是公司債務問題。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和中國經濟意外放緩一起造成的沖擊已令私營領域債務飆升,這成為借款人和更廣泛的新興市場經濟體所面臨的主要威脅。

IMF表示,盡管發達國家的低利率已經為很多新興市場公司重組資產負債表贏得了時間,但違約率可能上升。IMF警告稱,很多新興市場的金融體系需要增強資本緩沖來應對這些損失。

許多國家風險債務的規模已處於危險的高水平,印度、巴西、阿聯酋和中國尤其如此。如果情況意外惡化,例如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下跌、中國經濟更快速地放緩,或是美國加息步伐快於預期,債務規模可能會以危險的速度上升。

這已經不是IMF第一次警示新興市場企業債務違約風險。早在一年前,IMF就已經警示新興市場和債券市場都應當對可能出現的企業債務違約率上升有所預防。

IMF發布了一份為此次會議准備的全球金融系統穩定性報告中,經濟學家在報告的一個章節中警告,根據歷史經驗,每次新興市場爆發金融危機之前,新興市場企業的財務財務槓杆比例都會上升。

在過去十年中,主要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得到了大量融資成本很低的資金支持。期間,非金融機構的企業背負的企業債務從2004年的四萬億美元翻了四倍以上,在2014年達到了十八萬億美元。

同時,IMF表示,在過去十年中,新興市場中企業背負的債務總量與新興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比例已經增長了26%。

盡管與新興市場債務水平相關的其他一些指標還低於歷史最高值,但是隨着美聯儲加息預期增強,新興市場企業債務本息償付成本也預計隨之提高。這意味着上次金融危機之後的企業低息融資時代即將結束。IMF認為,新興市場企業債務成本上升將會對於新興市場企業發展帶來重大的風險。

國際清算銀行BIS也警告稱,始於2010年的新興市場公司債發債熱潮現在開始迎來償還期。BIS的估計顯示,從今年到2018年,償債總規模將達到3400億美元,較過去三年高出40%。

BIS在提交給20國集團(G20)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高水平的公司債已導致一些新興經濟體經濟過熱,因此增加了未來幾年的財政風險。

一些經濟指標顯示,巴西、中國和土耳其是最容易受到國內銀行業危機打擊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持有大量的私人債務並面臨高償債成本,這已在一些投資者中引起擔憂。來自國外的熱錢常常令這些國家的信貸周期惡化,因為本國銀行往往會在國際借貸枯竭時提高借貸成本。

聯合國貿發會在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中警告稱,由於很多國家過於依賴財政赤字和低利率來刺激現實經濟,目前全球經濟正面臨債務違約蔓延的風險。新興經濟體企業債務已升至逾25萬億美元,為全球經濟敲響警鍾。

聯合國貿發會表示,全球正面臨步入金融危機第三階段的現實風險。這一危機在2007年末始於美國房地產市場,隨後擴散到歐洲主權債,隨着資金流出新興經濟體,全球經濟可能進入金融海嘯的第三階段。

級機構穆迪發布的最新信用展望報告指出,新興市場國家的外債規模在過去十年間增長了近兩倍,超過了經濟增速和外匯儲備增長,這可能導致這些經濟體未來面臨「系統性危機」。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亞洲的債務風險在不斷上升,受外部沖擊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報告指出,新興市場政府和企業近年來持續利用廉價貸款和投資者對高收益產品的追求,導致截至2015年的外債規模增至82萬億美元,幾乎是十年前30億美元規模的近三倍。新興市場外債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比例從2008年的40%升至2015年的54%。

報告顯示,新興市場外債中近七成是私營部門債務。自2005年以來,新興市場私營部門外債以平均每年14.3%的速度增長,相比之下公共部門債務的年均增速為5.9%。

此外,中國的債務規模遠高於許多新興市場水平。雖然包括IMF在內的許多經濟學家表示,中國政府的資產負債表足以應對危機時期債務從金融領域轉移的情況,但即便這種觀點是正確的,也不意味着這種情況不會對中國經濟造成沖擊,導致程度更深的經濟放緩,並影響全球增長。

中國並不對其信貸投放進行掩飾。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的信貸投放就超過1萬億美元。但是,中國自己的債務規模卻總是遮遮掩掩。

高盛表示,由於銀行貸款和影子銀行貸款的增加,以及不透明的貸款和賬外資產的存在,目前無法准確估測中國國內整體貸款體量。高盛調查發現,中國國內的信貸體量遠大於社會融資體量。據高盛測算,中國信貸體量大約位25萬億元,占中國GDP的36%。高盛得出結論稱,中國經濟對於信貸的依賴度非常大。預計中國國內債務還將繼續膨脹並且拖累經濟。

也就是說,中國在通過變換形式隱瞞實際債務不斷增長的事實。這導致中國國內實際債務體量會超出所有人想象。因為有太多「掛羊頭賣狗肉」的事例沒有被計入債務。中國政府雖然號稱要「降槓杆」,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在不斷加槓杆。對於債務的依賴度越大意味着中毒越深。這種模式持續時間越長,未來破壞作用也越大。債務規模膨脹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破滅,也就是說,中國經濟正在一步一步邁向懸崖。

中國的弱點一旦引起華爾街共識就會引來一大批金融大鱷分享中國泡沫破滅的盛宴。這也會加速中國泡沫的破滅並且直接引發系統性危機。因為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危機也必然會波及全球。

穆迪稱,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主權國家面臨銀行體系及國有企業債務構成的或有債務風險,且中國面臨或有債務上升的風險。穆迪認為,涵蓋所有行業在內,中國債務已經增加至GDP的280%左右。其中,國企負債佔GDP約115%,可能需要重組的國有企業債務或相當於GDP的20-25%。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數據,中國債務占GDP的249%,其中2016年第一季度整體債務占GDP的237%。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