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
美股雷達
據《CBS News》報導,儘管美國總統川普推動的經濟政策旨在振興工業,但最新分析顯示,美國製造商今年以來已裁減了數千個工作崗位。根據美國進步中心 (CAP) 一份引用政府勞動數據的分析報告,美國製造業在今年 8 月減少了 12,000 個工作崗位,而自 4 月以來,製造業的總就業人數已縮減了 42,000 人。
美股雷達
挪威瀏覽器開發商 Opera 周二 (30 日) 正式推出智慧代理瀏覽器 Opera Neon,能夠回應使用者指令開啟網頁並自動執行操作,還能預設一系列提示詞,形成使用者專屬的 AI 瀏覽器。作為「AI 代理」時代的重要應用,AI 瀏覽器的核心作用是大幅簡化使用 AI 的流程,特別是省去在十幾個網頁和文件間不斷「複製貼上」的繁瑣操作。
歐亞股
根據《CNBC》周一 (29 日) 報導,德國漢莎航空 (LHAG-DE) 宣布,隨著 AI 與自動化技術導入,將在 2030 年前裁減約 4,000 個行政職位,主要集中於德國本土。漢莎航空指出,公司正在檢視哪些工作未來將不再需要,特別是重複性業務。
台股新聞
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持續轉型的浪潮中,日月光投控 (3711-TW)(ASX-US) 旗下日月光積極推動智慧製造與數位轉型,並攜手深化與學界的技術研究合作,今年 (2025) 自動化技術研究邁入第十年,並於今 (26) 日舉辦「第十屆自動化專案成果發表會」,並表示日月光十年來培育自動化人才近 600 多人,目前已經有 60% 工廠轉為自動化工廠,預計今年能達到 66%。
美股雷達
根據《商業內幕》周二 (23 日) 報導,求職平台 Indeed 最新研究顯示,生成式 AI 正大幅改變職場生態,41% 的工作技能面臨高度轉型,軟體開發是最容易被 AI 改變的職業,而育兒、護理等需要人際互動的工作受影響最小。Indeed 創建了一個指數來追蹤這些職場變化。
專家觀點
台股 9 月暫時表現還不怎麼好,每天都是開高走低居多,但其實台股目前位居歷史高點,有這樣的表現才算是正常的。老師甚至可以大膽的說,就是需要這種整理期打磨個股,後續才會更有上漲空間,如果一昧衝上去,反而會因為冒然追股票追到翻車,這種整理行情是最好的。
美股雷達
外媒報導,蘋果 (AAPL-US) 正敦促供應商投資自動化技術,以降低生產成本,否則,可能會失去 iPhone 等產品的生產合約。《DigiTimes》引述消息人士報導稱,蘋果要求供應商如果想獲得未來的訂單,就必須轉向自動化,在裝配線上使用機器人技術將提高生產效率,同時減少員工總數,從而節省數百萬美元。
美股雷達
據悉,蘋果正大幅加速自動化與機器人技術在製造供應鏈中的應用,並要求供應商自行承擔成本,使供應商獲利緊張。根據《MacRumors》報導,消息人士指出,蘋果已將自動化納入供應商合約的標準要求,顯示公司正積極減少對人力的依賴,降低長期生產成本,同時提升產品品質穩定性。
美股雷達
根據《商業內幕》周五 (29 日) 報導,加拿大皇家銀行 (RBC) 最新研究指出,AI 正重塑軟體產業競爭格局,既有市占率不再是生存保證,創新力將決定企業能否跨越 AI 鴻溝。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最新報告警告,AI 和 AI 代理正重新劃分軟體和 SaaS 產業的競爭版圖,必將出現贏家和輸家。
台股新聞
台達電 (2308-TW) 機電事業群總經理劉佳容今 (20) 日表示,隨著下游客戶庫存去化告一段落、美國關稅確定下來,明年工業自動化 (IA) 業務可望重返成長,另外,他也看好,美國製造趨勢也會帶動自動化需求浮現。劉佳容表示,工業自動化景氣循環大概 2-3 年為一個週期,以台達電而言,2020 至 2022 年市況不錯,2022 年下半年開始修正,至今也經過 3 年,加上企業資本支出是長期的,因此,預計明年上半年就會看到市況復甦。
台股新聞
2025 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大展今 (20) 日開展首日,即有跨國大廠結盟喜訊傳出,廣運 (6125-TW) 與德國機器人大廠 NEURA Robotics 正式締結策略聯盟,雙方簽署合作經銷協議,將聯手拓展台灣、泰國等多地的機器人應用版圖,搶攻新一波 AI 與人型機器人市場商機,預計廣運在今年底前出貨而與廣運結盟的德國新創公司 NEURA Robotics 公司,先前也獲台達電 (2308-TW) 的透過海外子公司參與投資。
台股新聞
氣動元件廠氣立 (4555-TW) 參加今 (20) 日揭幕的台北自動化工業大展,展出重點聚焦在「半導體」、「醫療」與「智慧機器人」三大產業領域,結合其深耕多年的氣動技術基礎,加碼投入電控模組與感測器的研發與應用,同時,氣立泰國廠將正式加入營運,初期將從標準型氣缸著手,並視市場需求逐步擴充產品線,以在地化生產優勢服務泰國客戶與東協市場。
美股雷達
根據《商業內幕》周五 (15 日) 報導,美國科技業招聘市場急劇萎縮,整體職缺較 2020 年初暴跌 35%。傳統程式開發職位需求大幅下滑,網頁開發工程師職缺減少 72% 居冠,但 AI 相關職位逆勢成長,反映產業轉型趨勢。根據 Indeed 最新數據,科技業整體職缺較 2020 年初重挫 35%。
台股新聞
亞洲工業科技年度盛會「Intelligent Asia 2025」將於 8 月 20 日至 23 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一、二館登場。以「自動化、機器人、雷射、物流、冷鏈、模具、3D 列印、流體傳動」八大主題為主軸,集結 16 國、超過千家展商,規模達 4,500 個攤位,並舉辦逾百場專業論壇,展現智慧製造、永續轉型與創新能量。
美股雷達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作為全美第二大私人雇主的亞馬遜,倉儲自動化正邁向一項關鍵里程碑:「倉庫中的機器人數量即將與人類員工持平」,目前已有超過一百萬台機器人投入運作。亞馬遜雖尚未公布全面以機器人取代倉儲工人的明確時間表,但各項跡象顯示,這項轉型已在穩步進行中。
美股雷達
根據方舟投資(ARK Invest)最新發佈的《2025 年重大構想》(Big Ideas 2025)報告,人形機器人將成為自動化的下一波顛覆性力量。方舟指出,相較於傳統自動化僅能處理重複且專業的任務,人形機器人具備處理「通用性任務」的能力,有望實現體力勞動與經濟產出的脫鉤,全面提升生產效率與企業競爭力。
A股港股
割草機器人在中國相對小眾,但卻已成為中國機器人企業打入歐美市場的主流商品,根據海關數據顯示,中國出口海外的割草機數量,德國、英國和美國是主要的消費市場。割草機器人之所以能在海外市場取得成功,主要驅動因素在於歐美地區對戶外草坪打理的「剛需」。相較於中國住宅多為樓房,海外住宅普遍擁有庭院,割草和修剪草坪是每年的例行事務,傳統的手推式或騎乘式割草機雖然每年出貨量約 1150 萬台,但人力和時間成本高昂。
美股雷達
根據《彭博》周一 (16 日) 報導,Meta Platforms(META-US)持續加碼人工智慧 (AI) 投資,引發市場投資人熱烈迴響,帶動股價回升至歷史高點附近。儘管投入資本規模龐大,市場普遍認為,Meta 在 AI 領域的布局將為營收與成長注入動能。
美股雷達
根據《華爾街日報》(WSJ) 周一 (2 日) 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導,臉書母公司 Meta Platforms(META-US) 積極布局人工智慧 (AI) 在廣告市場的應用,計劃最早在明年底前,讓品牌能以 AI 全自動化生成及投放廣告。知情人士透露,Meta 現有的廣告平台雖然已具備部分 AI 功能,可協助品牌針對現有廣告做出微幅調整並進行投放,但最新規劃是進一步協助品牌「從零開始」打造廣告內容。
台股新聞
鴻海 (2317-TW) 今 (16) 日宣布,與 AI 倉儲自動化領導廠商 Robust.AI 建立策略性製造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擴大旗下旗艦產品 Carter 多功能協作型機器人平台的生產規模,因應全球客戶日益攀升的需求、強化供應鏈韌性並加速全球市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