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推遲iPhone 18發布,全球貿易緊張與電子業增長潛力引發市場關注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5-05-06 11:25
蘋果推遲iPhone 18發布計畫 並對Epic Games法律糾紛上訴
蘋果 (AAPL-US) 最近調整了其產品發表計畫,將 iPhone 18 標準版推遲至2027年春季,並預計於2026年推出首款摺疊 iPhone。這一變動可能影響市場對蘋果產品創新速度的預期。與此同時,蘋果在與 Epic Games 的法律糾紛中提出上訴,挑戰要求開放外部支付的裁定,這不僅關乎其 App Store 的獲利模式,也可能影響開發者的生態系統。隨著市場對蘋果未來產品的期待與法律挑戰的持續,投資者需密切關注這些因素對業務模式及市場競爭力的長期影響。 [1][2]
中美貿易緊張加劇,企業策略調整與市場不確定性上升
隨著美國小額包裹免稅政策的終結,中國快時尚電商平台Shein (6288-TW)和Temu的數位廣告支出在歐洲激增200%,顯示其業務重心正迅速轉向歐洲市場,這一策略調整反映了對美國市場環境變化的敏感應對。同時,荷蘭半導體設備公司ASM國際也因應美國貿易政策,啟動本土生產計畫,雖然短期內仍依賴新加坡的生產,但亞利桑那州新廠的竣工將提升其在美國市場的供應能力,顯示出全球供應鏈的重組趨勢。ASM的營收雖然在2025年第一季達到8.39億歐元,但因全球經貿緊張,全年預期已下修,顯示出市場的不確定性對企業長期財務風險的影響。整體而言,這些動向顯示出企業在面對政策變化時的靈活應對及市場重心的重新配置。[3][4]
美國財長貝森特 (Scott Bessent) 預期美中貿易談判將在未來幾周內出現重大進展,並指出目前145%的關稅無法長期維持,顯示出美方在貿易衝突中擁有相對優勢,因為中方的順差地位使其承受的損失可能更大。儘管外界對雙方談判的確定性存疑,中國已表達協商意願,但前提是美方降低關稅,川普則願意考慮此提議,顯示出雙方在貿易政策上的微妙變化。此外,貝森特在米爾肯研究院會議上強調美國仍是國際資金的首選目的地,並預測經濟成長率接近3%,這在當前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旨在提升對美國經濟的信心,顯示出政府對於吸引投資的積極態度。[5][6]
中國4月財新服務業PMI降至50.7,顯示服務業及製造業景氣雙雙放緩,反映出美中關稅戰對經濟的深遠影響,企業信心降至歷史次低水平,未來新業務趨勢堪憂。與此同時,福特汽車 (F-US) 雖然第一季財報表現超預期,但因預測關稅將造成15億美元損失,宣布暫停全年財測,股價隨之下跌,顯示市場對於未來獲利的不確定性加劇。整體而言,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穩定性正對企業經營造成壓力,未來經濟復甦的路徑將面臨更多挑戰。[7][8]
國際金價重回每盎司3300美元,顯示出市場對於地緣政治風險及美國經濟政策的敏感反應,尤其是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與聯準會的降息預期,進一步推動了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需求。倫敦、紐約及上海三大黃金交易中心的主導地位,使其在全球貴金屬市場中形成了超過90%的交易量,並為投資者提供了有效的風險分散機會。與此同時,川普對外國電影徵收100%關稅的政策,雖然旨在保護美國本土產業,但卻可能引發國際反制,並加劇美國電影產業的內部競爭,顯示出當前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複雜挑戰。這些動態不僅影響了黃金市場的走勢,也反映出美國政策對全球經濟的深遠影響。[9][10]
電動車故障率低於燃油車,台股雲端與電子業增長潛力顯著
德國汽車俱樂部 (ADAC) 的最新研究顯示,電動車的故障率顯著低於傳統燃油車,這一趨勢隨著車輛年齡增長而愈加明顯。特斯拉的Model Y和Model 3在此方面表現最佳,顯示出電動車的耐久性優勢已逐步確立,這對於消費者的購車決策具有重要影響。此外,Waymo計劃與麥格納合作擴建亞利桑那工廠,預計到2026年將Robotaxi的產量倍增。這不僅顯示出自動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反映出市場對於電動及自動駕駛車輛的需求持續上升,未來將進一步推動相關產業的成長。整體而言,電動車的可靠性提升與自動駕駛技術的進步,將共同塑造未來汽車市場的競爭格局。[11][12]
今日台股開盤雖然一度下跌180點,但隨後跌幅縮小至30點內,顯示市場情緒逐漸回暖,成交量預估達3200億元,反映出投資者對未來的信心。新台幣持續升值,雖短暫回落至2字頭,但隨即重返30元,升幅收斂,顯示出市場對台幣的穩定預期。另一方面,微軟 (MSFT-US) 上周財報超出預期,Azure雲端運算部門的強勁成長使其在雲端市場中勝出,顯示企業對雲端遷移的需求仍然強勁。這一趨勢可能進一步推動相關科技股的表現,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下,企業對雲端解決方案的依賴性日益增加,為台股帶來潛在的增長動能。 [13][14]
截至2025年5月6日,台股大型公司4月營收數據顯示出電子業的強勁增長潛力,尤其是鴻準以290.3%的年增率和128.89億元的月營收領跑,顯示出其市場需求的顯著提升。鴻海則以25.5%的年增率和6413.66億元的月營收緊隨其後,並在月增率上以16.2%表現突出,反映出其在產業鏈中的穩固地位。這些數據不僅顯示出電子業的韌性,也暗示著市場對於高科技產品的需求持續增強,未來可能吸引更多投資者的關注。 [15]
Powered by Yushan.AI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