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證券姜超:債市熬冬待春 見底將有三大信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2-20 15:51
去槓桿防風險,債市熬冬待春——兼論債市見底將有哪些信號(海通債券姜超、周霞、張卿雲)
一、債市持續調整
上周我國債市再度大幅調整,12月15日更是讓投資者難忘,當日國債期貨兩度接近跌停,10年國債和國開活躍券收益率分別上行12bp和20bp至3.36%和3.89%,達到今年年內高點。本周一由於違約傳言再起,非銀機構融入資金困難,市場出現恐慌性拋售,收益率持續飆升,10年期國債和國開債利率又再創新高。而資金緊張和流動性的缺乏,也使得近期的同業存單和同業理財收益率不斷上行。
二、去槓桿、防風險:貨幣維持緊平衡
造成近期債市調整的最關鍵因素是央行貨幣政策趨緊,「去槓桿、防風險」意圖明確。16年3季度以來,貨幣政策持續緊平衡,央行並未降准對沖外占流失,而是採用流動性工具投放基礎貨幣。另一方面,MLF、OMO工具的投放期限拉長,導致利率中樞抬升,資金面波動加劇,銀行負債成本上升,加之對銀行表外理財的監管趨嚴,導致債市持續去槓桿。
本周央行負責人表示,明年一季度對金融機構的宏觀審慎評估(MPA)將正式把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範圍,以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表外業務風險的管理。央行稱當前表外理財業務增長較快,部分銀行的業務潛藏風險。一是表外理財底層資產的投向主要包括類信貸、債券等資產,同樣發揮着信用擴張作用,如果增長過快會積累風險,不利於「去槓桿」。二是目前表外理財雖名為「表外」,但資金來源一定程度上存在剛性兌付,出現風險時銀行往往不得不表內化解決,未真正實現風險隔離。
上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定調17年是供給側改革深化之年,弱化增長目標,提出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重要位置。對於貨幣政策,今年的提法是貨幣政策穩健中性,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努力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17年貨幣政策將比16年更為穩健,防風險是首要任務。
這意味着,去槓桿仍是當前貨幣政策的主要基調,而貨幣政策的轉向可能需要基本面再度下行壓力很大時才能看到,因此短期內貨幣將維持緊平衡。
三、美國加息靴子落地,但上調明年預期
造成債市調整的第二個因素來自貶值壓力與美國加息。12月15日美聯儲加息靴子落地,但17年預期加息次數達到3次,遠超此前市場預期,美元上漲加劇人民幣貶值壓力,對國內資金面造成衝擊,同時美債收益率持續上行,中美利差收窄,雖然我國債市的境外投資者占比不大,但美國貨幣政策收緊和中美利差收窄,始終制約利率進一步下行。特別是上周債市恐慌情緒較重,加息預期升溫無疑是雪上加霜。
美國本次12月加息25bp符合市場預期,背後是近期美國數據的改善,例如美國三季度GDP環比年化增速達到3.2%,創兩年新高;又例如美聯儲關注的通脹和就業正向着目標值邁進。
但是美國經濟真的能夠支撐17年3次加息嗎?我們認為,雖然美國經濟短期改善,但不少長期問題仍堆積,這會拖累美國經濟復甦。這些問題包括就業數據中的勞動力參與率仍在低位,國內貧富差距擴大不利經濟改善,潛在生產率仍未明顯改善,美國全社會負債率顯示其仍在長期債務周期的上行期。因此,從長期來看,美國的經濟復甦持續性存疑,如果17年強匯率下美國經濟重新下滑,那麼加息次數將少於3次。
四、經濟短期穩定,通脹風險仍存
而從經濟基本面來看,通脹反彈也是債市調整的重要原因。
11月經濟數據顯示短期固定資產投資平穩,製造業投資回升一定程度對沖基建和地產投資的下滑,而工業品價格回升、利潤改善,企業補庫存使得工業生產仍相對穩定。
而物價方面,11月CPI同比2.3%,PPI同比大幅回升至3.3%,後者遠超市場預期。11月鮮菜價格環比上漲5.5%,是推升食品價格走高的主要因素,而PPI回升帶動汽柴油、水電燃料漲價,同樣推動非食品上漲。後續來看,油價等工業品價格仍在高位,低基數效應下,短期通脹仍有上行壓力。
五、13年去槓桿經驗:債市見底的三大信號
目前市場都在猜測本輪債市何時能止跌,參照2013年去槓桿的經驗,由於去槓桿導致踩踏,往往會導致債市顯著超調,因而難以精確判斷債市調整的點位,但是債市的重新向好往往需要多重因素支撐。
回顧我們在2014年2月初看多債市的報告「債市暖春的三大支撐」,指出當時債市向好有三大理由:一是經濟通脹開局下滑,製造業PMI重新下行;二是貨幣政策偏緊轉中性,超儲率回升後貨幣利率顯著下降;三是投資增速大幅下滑。
目前首先從基本面來看,11月製造業PMI位於51.7的4年高點,回落風險逐漸增加。而大宗商品的暴漲已顯疲態,雖然油價還在高位,但是煤價和鋼價已經顯著回調,意味着PPI環比或在1月份首次轉負,而通脹壓力有望在17年初有所緩解。
二是從央行操作來看,央行從上周開始凈投放資金,而本周凈投放還在延續。而每年的12月會有超萬億財政存款投放市場,因而12月的超儲率有望大幅上升,即便在錢荒的13年也是如此。到了1月以後,考慮到春節資金提現需求和換匯壓力,央行往往會大筆投放資金,這意味着1月份央行將有理由給市場提供充足的資金,而超儲率將有望保持在相對高位。
三是11月房價明顯回落,而11月的地產和基建投資和顯著下滑,而商品價格上漲乏力會使得庫存投資逐漸減弱,17年初的投資將再度面臨下行壓力,使得對信貸等融資的需求再度下降,而對國債等安全資產的需求上升。
因此,從短期來看,我們認為債市的負面衝擊也正在發生變化,到17年春天後也有望和14年一樣迎來拐點。
六、高槓桿難承受高利率,去槓桿利率先升後降
目前,很多人擔心全球低利率時代已經結束,利率出現了上行拐點,但我們對此有不同觀點。
首先放眼全球,主要國家均是高債務模式,政府部門的高槓桿率使得其承受不了高利率帶來的債務增加,這意味着無論美國還是中國的利率都沒有大幅上行的基礎。
美國方面,如果特朗普實施其基建和減稅計劃,預計美國每年的財政赤字或超過1萬億美元,對應赤字率可能超過6%,那麼到2020年美國政府部門的負債/GDP將達130%。如果美國國債利率上升到4%,每年政府債務的利息支出將達到GDP的5%,財政赤字幾乎用來應付利息支出,無法減稅刺激經濟。這意味着本輪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的調整將很難突破3%,受到高槓桿限制,美債利率調整幅度有頂。
日本方面,日本政府部門的負債率在全球內處於非常高的位置,其政府負債/GDP比例高達200%,遠高於我國和美國的水平,如果日本國債利率達到1%,其一年的債務利息會達到GDP的2%。因此,當政府部門負債率越高,對應國債收益率也會越低,目前來看,日本國債收益率的確也處在全球範圍內非常低的位置。
回到我國,當前包含企業部門、居民部門、金融部門和政府部門在內的全社會總負債已接近GDP的230%,比去年末增加15%。按照海外經驗,如果要降低我國全社會的債務率,對應我國10年國債利率就得在3%以下,否則債務增長會逐漸失控。
七、熬過冬天,就是春天
經過持續調整,目前國債和國開期限利差已收窄至15年3月以來低位。短端利率高位源於匯率、央行政策及月末春節因素,後續看資金面仍將面臨波動,真正緩和或需等待春節之後,債市仍需熬過冬天,短期上調10年國債利率區間3%-3.4%.
但正如此前所說,中國全社會債務/GDP超過230%,在7%的GDP增速下承受不了3%以上的國債利率。
參照13年的經驗,當前又進入去槓桿模式,初期由於貨幣緊縮會導致利率大幅上行衝擊債市,進而會導致信用收縮傳導至實體經濟,當經濟通脹再度回落時,利率有望重新下行。而隨著對銀行表外理財業務監管趨嚴,未來理財擴張的速度將放慢,但房貸趨降,資金回表或增加銀行表內對利率債的配置,債市仍有需求支撐。
我們認為,17年地產投資下滑,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通脹也將重新回落,去槓桿後債市仍有機會,看好明年債市機會,堅定判斷17年10年期國債利率有望重回3%以下。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