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艾司摩爾





    2025-11-23
  • 美股雷達

    根據《路透》報導,荷蘭半導體設備巨頭艾司摩爾 (ASML-US) 近日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開設首座晶片技術訓練中心,旨在滿足美國半導體產業對專業人才的快速需求。近年來,美國晶片產業迅速擴張,但本土研發人才資源不足,使得像台積電 (2330-TW) 等晶片製造企業不得不從台灣等地招聘專業人才。






  • 2025-11-21
  • 美股盤中

    艾司摩爾(ASML-US)截至台北時間21日02:50股價下跌52.03美元,報987.30美元,跌幅5.01%,成交量1,096,656(股),盤中最高價1050.80美元、最低價987.00美元。美股指數盤中表現道瓊指數:-0.83%S&P 500指數:-1.27%NASDAQ指數:-1.6%費城半導體指數:-3.38%艾司摩爾(ASML-US)歷史漲跌幅 近 1 週:-3.21% 近 1 月:-3.65% 近 3 月:+35.03% 近 6 月:+34.03% 今年以來:+43.35%。






  • 2025-11-17
  • 美股雷達

    荷蘭半導體設備大廠艾司摩爾 (ASML-US) 執行長 Christophe Fouquet 近日表示,荷蘭政府接管中國資金背景的半導體企業聞泰科技 (600745-CN) 旗下安世半導體 (Nexperia) 一事,雖引發荷蘭與中國之間的緊張關係,但艾司摩爾的業務未受到影響。






  • 2025-11-16
  • 美股雷達

    儘管長期受到美國晶片出口限制,中國在自主晶片技術及人工智慧(AI)領域持續取得突破,部分大型科技項目甚至已追上美國技術進度,引發關注。根據《時代》雜誌報導,這是因為中國善用現有硬體資源與電力優勢提升 AI 模型運行效率。不過,在高階曝光機受限下,其晶片仍被限制在 7nm 節點,顯示供應鏈與核心設備仍是中國追趕美國路上的關鍵挑戰。






  • 2025-10-15
  • 美股盤中

    艾司摩爾(ASML-US)截至台北時間15日21:30股價上漲49.57美元,報1032.75美元,漲幅5.04%,成交量266,535(股),盤中最高價1032.75美元、最低價1028.82美元。美股指數盤中表現道瓊指數:+0.54%S&P 500指數:+0.74%NASDAQ指數:+0.99%費城半導體指數:+2.3%艾司摩爾(ASML-US)歷史漲跌幅 近 1 週:-1.91% 近 1 月:+13.36% 近 3 月:+21.87% 近 6 月:+46.12% 今年以來:+40.37%。






  • 歐亞股

    根據《彭博》報導,荷蘭晶片設備製造商艾司摩爾 (ASML-US) 財務長達森 (Roger Dassen) 周三 (15 日) 表示,公司已「充分準備」應對中國最新的稀土出口限制措施,即使其對全球半導體生態系的影響仍難以評估。中國上周宣布的新規定指出,未來境外企業若出口含有任何微量、源自中國的特定稀土元素產品,須事先獲得北京當局批准。






  • A股

    隨著中國本土半導體設備自給率預計於 2025 年達到 50%,為半導體設備研發公司新凱來(SiCarrier)創造了廣闊的發展舞台與商機。新凱來成立於 2021 年,由深圳市國資委全資控股,致力突破曝光機等半導體設備「卡脖子」技術,實現國產替代。






  • 2025-10-14
  • 美股雷達

    隨著人工智慧(AI)公司與晶片製造商之間的數十億美元交易持續發酵,全球半導體設備龍頭艾司摩爾 (ASML-US) 將於本週三(15 日)公布第三季財報,成為市場焦點。根據《路透》報導,投資人與分析師預期,ASML 的主要客戶,如台積電 (2330-TW) 與 SK 海力士(SK Hynix),正在加快 2026 年及其後的產能擴張計畫。






  • 美股盤中

    艾司摩爾(ASML-US)截至台北時間14日01:49股價上漲46.95美元,報983.14美元,漲幅5.02%,成交量1,187,559(股),盤中最高價983.14美元、最低價966.97美元。美股指數盤中表現道瓊指數:+1.17%S&P 500指數:+1.5%NASDAQ指數:+2.08%費城半導體指數:+4.73%艾司摩爾(ASML-US)歷史漲跌幅 近 1 週:-9.3% 近 1 月:+15.03% 近 3 月:+16.74% 近 6 月:+39.98% 今年以來:+35.08%。






  • 2025-10-12
  • 美股雷達

    展望未來一週,隨著美國政府關門導致經濟數據發布受阻,投資人將把目光轉向即將公布的銀行財報,以評估美國經濟健康狀況。標普 500 指數雖本週走勢震盪,但仍維持在歷史高位附近,今年以來已累計上漲逾 14%,即將迎來當前牛市的三週年。本週操盤筆記 (1013-1017)銀行財報成市場焦點美股估值處於近五年高點,科技與人工智慧 (AI) 熱潮更引發市場是否過熱的討論。






  • 國際政經

    中國於 10 月 9 日公布的新一輪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此舉不僅可能限制美國半導體技術的發展空間,更透過「代理依賴」的方式,間接削弱其半導體設備供應鏈的穩定性,對整體產業生態造成潛在的系統性風險。中國的措施精確鎖定了美國科技優勢的關鍵命脈,尤其針對用於研發或生產 14 奈米及以下先進邏輯晶片的稀土材料,實施「逐案審批」制度。






  • 國際政經

    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再度升溫,全球半導體產業鏈進入高度戒備狀態。據《彭博》報導,多家晶片與設備製造商正為中國最新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緊急應對,以防供應中斷衝擊全球晶片生產。消息人士透露,荷蘭舖曝光機巨頭艾司摩爾 (ASML-US) 的出貨可能因中國的新限制而延誤數週。






  • 2025-10-11
  • 美股雷達

    中國宣布迄今最具針對性的稀土出口管制之後,美國也威脅將加徵 100% 關稅並對所有關鍵軟體實施出口管制,知情人士指出,中國舉措可能導致全球唯一能生產先進半導體製造設備的艾司摩爾 (ASML-US) 出貨延遲數周,而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也正在為美中貿易戰升溫帶來的干擾備戰。






  • 2025-10-09
  • 美股雷達

    半導體設備商股價周三 (8 日) 普遍承壓,此前美國國會一個對中委員會批評產業協助壯大中國半導體能力,並聲稱部分供應鏈間接支持中國軍方,引發市場憂慮出口限制可能再度升級。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在日前的聲明中指出,包括應用材料 (AMAT-US)、艾司摩爾 (ASML-US)、東京威力科創、科磊 (KLAC-US) 及科林研發 (LRCX-US) 等設備大廠,近年透過向中國國有與具軍方背景的企業出售產品,取得可觀收益。






  • 2025-10-08
  • A股

    2025 年 10 月 15 日至 17 日,第二屆灣區半導體產業生態博覽會 (灣芯展 2025) 將在深圳福田會展中心開幕。從公佈的部分參展企業名錄來看,國際企業有艾司摩爾、泛林半導體、住友化學、日立等,而中國半導體新秀新凱來也將參展。此外,新凱來旗下萬里眼技術有限公司也將參展。






  • 2025-09-23
  • 美股雷達

    日前,《金融時報》報導,中國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 (0981-HK)(688981-CN) 正在測試國內首台自製浸潤式深紫外光 (DUV) 顯影器,該設備由上海宇量昇科技有限公司開發。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的股東之一,是與華為關係密切的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新凱來(SiCarrier)。






  • 2025-09-22
  • 歐亞股

    荷蘭晶片設備大廠艾司摩爾 (ASML Holding NV) 股價近期一路走高,本周再獲摩根士丹利 (MS) 調升至「加碼」(Overweight),理由是產業周期回升及財測有望上修,並點出 2027 年前的成長潛力。這已是近一個月以來,繼瑞銀 (UBS) 及 Arete Research 後,第三家投行對艾司摩爾給出正面升評。






  • 2025-09-18
  • 美股盤中

    艾司摩爾(ASML-US)截至台北時間18日21:30股價上漲57.59美元,報929.86美元,漲幅6.6%,成交量401,105(股),盤中最高價929.94美元、最低價928.58美元。美股指數盤中表現道瓊指數:-0.02%S&P 500指數:+0.45%NASDAQ指數:+0.78%費城半導體指數:+2.56%艾司摩爾(ASML-US)歷史漲跌幅 近 1 週:+9.98% 近 1 月:+17.53% 近 3 月:+14.79% 近 6 月:+19.44% 今年以來:+25.85%。






  • 2025-09-17
  • A股

    中國領先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 (688981-CN) 正在測試國內首款自製先進晶片製造設備,企圖挑戰西方在人工智慧(AI)晶片領域的技術優勢。根據《金融時報》報導,知情人士透露,中芯國際目前正在測試由上海新創公司宇量昇生產的 28 奈米深紫外光(DUV)曝光機,並利用「多重圖形技術」生產 7 奈米晶片。






  • 2025-09-09
  • 美股雷達

    《路透》周二 (9 日) 報導,荷蘭晶片設備大廠艾司摩爾 (ASML)(ASML-US) 宣布斥資 15 億美元入股法國人工智慧 (AI) 新創 Mistral,成為其最大股東。此舉被視為提振歐洲 AI 抱負、強化區域數位自主的重要一步,並在與美國總統川普主導的科技貿易競爭下,替歐洲科技產業注入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