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市
中國多家新能源車廠周四 (1 日) 集中發表 4 月銷售數據,市場呈現「新舊交替、冰火兩重天」的格局。儘管部分車廠受車型迭代影響出現短暫波動,但在上海車展新車密集發表和消費需求持續釋放的雙重驅動下,新能源車市仍展現出強勁韌性。比亞迪(002594-CN)(01211-HK) 以逾 38 萬輛的銷量穩居榜首,零跑汽車 (09863-HK) 則以 4 萬 1039 輛的成績刷新自主新勢力紀錄。
大陸政經
中國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周一 (28 日) 發布《2025 年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下稱《工作要點》),明確將以智慧網聯汽車、汽車晶片等關鍵領域為重點,建構涵蓋技術研發、產業應用與國際協調的新型標準體系,推動汽車產業高品質發展。在技術前瞻佈局上,《工作要點》提出加速車用 AI、固態電池、電動車換電等領域的標準子體系建設,並啟動飛行汽車等新興業態的標準化需求研究。
美股雷達
美國總統川普本月初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對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加對等關稅,稅率從 34% 一路攀升至 145%,這一「極限施壓」關稅行動讓美國車廠大受打擊,特斯拉 (TSLA-US) Cybertruck 搭載的珠海冠宇重慶產 48V 低壓電池成本佔比瞬間突破 50%,但泰國備用工廠仍要數月才能投產。
A股
2025 年上海車展日前正式開幕,這場汽車業盛會不僅見證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強勢復甦,更成為全球汽車產業技術博弈的焦點舞台。在這場以「科技平權」為主題的盛宴中,自主品牌展現出碾壓式的技術自信,而外資品牌則在沉默中悄然醞釀變革。中國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旗下微信公衆號「吳曉波頻道」今 (25) 日刊文指出,從展館佈局可一窺中國車市經歷 700 多天價格戰後的殘酷格局。
大陸政經
外國豪車製造商在中國靠品牌賣車的時代正在結束,保時捷今年首季全球新車交付量年減 8% 至 7 萬 1470 輛,其中中國市場僅交付 9471 輛,但在北美地區則以 29% 市佔率成為保時捷最大單一市場,在昔日第二大市場的中國市佔率則出現 42% 的年減表現。
A股
在全球汽車產業加速向電動化、智慧化轉型的浪潮中,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建全球汽車晶片產業鏈格局產業,從特斯拉 (TSLA-US) Model S 的自駕模組到比亞迪 (01211-HK) (002594-CN) 「天神之眼」,從英飛凌本土化戰略到中芯國際 (688981-CN) 先進製程突破,這場圍繞「晶片主權」的產業革命,不僅攸關中國汽車業未來,更牽動全球供應鏈的神經。
中國國務院國資委相關負責人 3 月 29 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表示,下一步將對整車央企進行戰略性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這是官方正式確認整車央企重組的事情,目前整車央企有一汽 (600742-CN) 、東風 (600006-CN) 、長安汽車 (000625-CN)。
中國汽車製造商近日陸續公布 2024 年度成績單,包括比亞迪 (002594-CN)(01211-HK) 、吉利汽車 (00175-HK)、長城汽車 (02333-HK)(601633-CN) 在內的 11 家主要車廠全年營收接近 1.9 兆元 (人民幣,下同),歸母淨利總額達 472.44 億元,但業界平均淨利率僅 2.49%,但在這份看似亮眼的成績單背後,分化正在加劇,重量級民營企業狂攬近 700 億利潤,新勢力陣營卻集體陷入巨額虧損泥沼。
歐亞股
近日,賓士在中國裁員的消息霸佔網路頭條,裁員幅度高達 15%,金融與銷售體系為重災區,上海、杭州與長興多家門市突然關閉,許多車主面臨到維權無門的尷尬境地,更讓車主們感到無奈的是,賓士與經銷商寶利德集團在互踢皮球。繼 2 月傳出大裁員消息後,近日外媒又報導指出,賓士管理層打算在 4 月向全體員工發送一封信函,為即將離職的員工提供優厚的遣散補償方案,希望透過提供豐厚的遣散費,鼓勵大約 3 萬名員工自願離職。
港股
去年,中國汽車業迎來歷史性時刻,電動車大廠比亞迪以 7771 億元的營收超越騰訊等網路巨頭,成為中國最賺錢車廠,不僅改寫了中國車市的競爭格局,更在全球舞台上展現出強勁的競爭力。根據比亞迪發布的 2024 年財報顯示,全年營收人民幣達 7771 億元,年增率 29%,連續第 3 年維持高速成長,這一營收數字不僅遠超過騰訊同期的 6602 億元營收,也將傳統車廠巨頭上汽集團甩在後方。
中國電動車大廠比亞迪 (002594-CN)(01211-HK)周二 (11 日) 晚間發佈公告表示,該公司成功按配售價 335.2 港元向不少於六名的承配人配發及發行合計 1.3 億股新 H 股,佔經配發及發行配售股份後擴大的已發行 H 股總數的 10.57%,經扣除佣金和估計費用後的配售所得款項淨額為 433.83 億港元(約 1857 億台幣)。
港股
繼去年 5 月拿下小米 (01810-HK) 5000 億人民幣大單後,中國電商巨頭京東 (09618-HK) 在小米上周四 (2 月 27 日) 推出「賽道級超跑」SU7 Ultra 的同時,京東平台的小米汽車官方旗艦店也亮燈,這也就意味著京東有可能將未來小米汽車大單攬入懷中,但這一發展恐將危及傳統經銷商的生存。
港股
中國電動車廠蔚來 (09866-HK)(NIO-US)近日傳出可能削減智駕人力消息,創辦人李斌上周四 (13 日) 則在內部會議上表示不會規模化裁員,但有專案會取消,而最新數據也顯示,在 2 月 9 日為止一周,蔚來以 0.15 萬輛排在新勢力車企第八名位置,從跌出前十重新爬回十名以內,但銷售表現持續落後給新勢力同業,專家則直指當前蔚來的問題可能出在戰略問題。
A股
中國央企重組工作持續進行,最新一例是長安汽車 (000625-CN) 與東風集團 (00489-HK)(600006-CN) 兩大汽車央企,兩者周日 (9 日) 發布重組公告,重組後將以 516 萬輛汽車銷量成為中國銷量最大的汽車集團,超過比亞迪並改寫中國汽車市場格局。
港股
小米集團創辦人雷軍今 (8) 日一早在微博上發文稱「今天週六,早起,現在出發。我要去參與一件有趣的活動」,但未透露具體活動內容。不過,雷軍文中的照片展示小米汽車 SU7 Ultra 內飾照片,暗示活動跟 SU7 Ultra 有關。《中關村在線》報導,新年伊始,小米股價一路攀漲至歷史高點,昨 (7) 日一度漲高至每股 43.05 港元,終場收漲 4.69% 至 42.45 港元,市值超過 1 兆 658 億港元(約 4.52 兆台幣)。
港股
近日,多家中國車廠陸續公佈今年首月銷量成績,呈現開門紅與月減表現並存局面,而在造車新勢力方面,小鵬 (09868-HK) (XPEV-US) 以交付 3 萬 350 輛,年增率 268.88%,反超理想 (02015-HK)(LI-US) 重新成為造車新勢力的領頭羊。
美股雷達
今年開年以來,中國車市持續掀起價格戰,逾 30 家車廠相繼推出限時直降等促銷政策,曾經的全球一哥特斯拉 (TSLA-US) 除去年底展開新一輪降價衝銷量外,上周五 (10 日) 還發佈新款 Model Y,今年上半年也打算推出新車款 Model Q,補貼後的定價將低於 3 萬美元(約 99.7 萬台幣)。
大陸政經
最新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電動車銷量雖年增 41%,但仍比燃油車少賣 109 萬輛,且上月滲透率跌至 50% 之下,連 5 月突破五成趨勢意外告終。此前,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一趨勢有望從 7 月持續至年尾。中國全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指出,去年 12 月新能源車滲透率之所以跌至 50% 以下,主要因為新能源車廠全年銷量表現都非常喜人,臨近春節,他們對上月的批發、零售量的控制表現得較謹慎,希望集中力量在今年 1 月衝量,而主要銷售燃油車的車廠在歷經連續下滑後,在 12 月仍奮力衝刺。
A股
中國車市價格戰持續激烈,2024 年降價規模創近三年新高,且價格戰也延續至今年,包含比亞迪 (01211-HK)(002594-CN) 在內的逾 30 家車廠過去一周集體降價,推出新的促銷政策,包括限時直降、現金紅包、國補地補政策兜底,權益加碼,幅度大多在人民幣萬元以上。
大陸政經
近日多家媒體及市場機構預測,繼去年以 522.1 萬輛出口量首次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後,中國今年有望蟬聯全球第一的寶座,香港《南華早報》上周二 (24 日) 更報導稱中國在 2025 年仍將是頭號汽車出口國,即便歐盟電動車關稅雖導致中國汽車出口成長走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