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
台股新聞
中國商務部昨日公告「電池正極材料製備技術」限制出口令,電池正極材料廠泓辰材料 (3616-TW) 今 (16) 日表示,泓辰正積極建置磷酸鋰錳鐵 (LMFP) 示範產線,突顯公司在台灣能源自主政策上,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中國禁止稀土出口之後,15 日再度公告,新增限制出口「電池正極材料製備技術」,包括電池用磷酸鐵鋰製備技術、電池用磷酸錳鐵鋰製備技術、磷酸鹽正極原材料製備技術等 3 條控制要點。
全球經濟學家普遍調低經濟成長預期之際,中國海關總署周二 (15 日) 公佈的今年上半年外貿數據引發國際關注。在全球貿易量萎縮 2.3% 的背景下,中國貨物貿易出口總額突破 13 兆元人民幣,實現 7.2% 的年增率,貿易順差規模創歷史新高,這一數據與國際貨幣基金 (IMF) 將全球經濟成長預期下調至 2.8%、世界銀行預警「2008 年來最慢成長期間」悲觀論調形成鮮明對比。
大陸政經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第 2 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 5.2%,成長率高於全年增長目標,這得益於對美國以外市場的出口強勁,維持了生產,抵消美國關稅帶來的壓力。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二(15 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第 2 季 GDP 較去年同期成長 5.2%,優於經濟學家原估的 5.1%,但小於第 1 季的 5.4%。
中國股市三大指數周一(14 日)收盤漲跌互見,以美元計價,中國 6 月出口較一年前增長 5.8%,預估成長 5.0%,為今年 3 月以來首度加速成長,進口增長 1.1%,原估成長 0.3%。滬指周一收盤漲 0.27% 報 3,519.65 點,深證成指跌 0.11% 報 10,684.52 點,創業板指跌 0.45% 報 2,197.07 點,滬深北三市成交額合計人民幣 1.4812 兆元。
中國鋼鐵第二季出口創下紀錄,儘管外界預期亞洲與歐洲的貿易措施將壓制出口,但中國鋼鐵出口量卻大幅增加。根據《彭博》報導,4 月至 6 月期間,中國用於建築、汽車和家電的成品鋼材出口量達 3,070 萬噸,年增 11%,超過了十年前出口高峰時期的季度高峰。
泰國財政部長披猜(Pichai Chunhavajira)於週一(14 日)表示,政府正在研議對更多來自美國的進口商品實施零關稅政策,以化解近期泰美之間的貿易壓力。根據《路透社》報導,披猜在一場商業論壇中指出,泰國政府也將擬定高達 2,000 億泰銖(約合 61 億美元)的低利率貸款方案,專為受到美國關稅政策影響的本地產業設計。
大陸政經
最新數據顯示,以美元計價,中國 6 月出口較一年前增長 5.8%,預估成長 5.0%,為今年 3 月以來首度加速成長,進口增長 1.1%,原估成長 0.3%。中國海關總署周一(14 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以人民幣計價,6 月出口額為 2.34 兆元,增長 7.2%,增長比較快的有電子元件、船舶等;進口 1.51 兆元,成長 2.3%,增長比較快的有自動數據處理設備的零件、乾鮮瓜果等。
德國總理默茨(Friedrich Merz)週日(13 日)警告,若美國總統川普落實對歐盟徵收 30% 關稅的威脅,將對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的出口商造成「深重打擊」。根據《彭博》報導,默茨在接受訪問時坦言,若川普政府執行新一輪關稅政策,德國政府可能需要推遲部分經濟政策措施,且「這將使一切蒙上陰影,並對德國出口行業造成深刻打擊」。
美股雷達
綜合外媒周四 (10 日) 報導,美國稀土礦商 MP Materials 宣布與美國國防部簽署一項重磅協議,將獲得總額高達 9 億美元的資金支持,目標是建立完整的稀土磁鐵產業鏈,減少對中國供應的依賴。該協議公布後,MP 周四盤中股價飆漲近 50%,最高觸及每股 48.12 美元,創 2022 年 4 月以來新高,該股今年以來已累計上漲逾 90%。
《彭博》周四 (10 日) 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導,華為 (Huawei Technologies) 正在嘗試向中東與東南亞市場出口少量人工智慧 (AI) 晶片,試圖在美國晶片業者主導的市場中拓展立足點。據悉,華為近期接觸阿聯、沙烏地阿拉伯與泰國的潛在買家,推銷旗下舊款昇騰(Ascend)910B 處理器。
台灣政經
大陸商務部周三(9 日)宣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條例》等法律法規有關規定,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決定將漢翔航空工業公司等 8 家台灣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大陸商務部表示,將採取以下措施:一、禁止向上述 8 家台灣實體出口兩用物項;正在展開的相關出口活動應當立即停止。
美股雷達
《彭博社》報導,中國科技公司已計劃,在西部偏遠省份至少 36 個資料中心安裝超過 11.5 萬塊輝達 (NVDA-US) 人工智慧晶片,其中包括新疆的一個大型資料中心。這種規模的基礎設施一旦建成,足以支援與 DeepSeek 等基礎模型相當的先進人工智慧系統。
歐亞股
美國總統川普周一 (7 日) 宣布,將自 8 月 1 日起對南韓進口商品全面加徵 25% 關稅,消息一出,立即重創南韓資產市場。韓元兌美元匯率盤中一度重貶 1.1%,至 1,378 韓元兌 1 美元,創兩周新低,反映市場對貿易摩擦加劇的擔憂。
美股雷達
《彭博》周四 (3 日) 報導,美國總統川普與越南達成的新貿易協議,為美中關稅戰後續走向釋出明確訊號,顯示華府即便未來與中國達成正式協議,也可能維持至少 40% 的高關稅門檻。根據協議內容,美國將對越南出口商品課徵 20% 關稅,若被判定為「轉運中國貨」者,更將面臨高達 40% 的懲罰性關稅。
A股
中國股市三大指數周四(3 日)收盤同步走高,美國政府解除對中國晶片設計軟體的出口限制,並致函美企,撤銷幾周前實施的一項限制性許可要求,為恢復對華乙烷出口掃清道路。滬指周四收盤漲 0.18% 報 3,461.15 點,深證成指漲 1.17% 報 10,534.58 點,創業板指漲 1.9% 報 2,164.09 點,滬深北三市成交額合計人民幣 1.3336 兆元。
國際政經
美國週三 (2 日) 解除對向中國出口乙烷的限制,顯示美中貿易休戰正朝著穩定方向發展。總和外媒報導,美國政府已發函致乙烷生產商 Enterprise Products Partners(EPD-US) 和 Energy Transfer(ET-US),通知取消對乙烷出口中國的相關限制。
港股
一周前正式上市的小米 (01810-HK) 首款 SUV 車型 YU7,在開賣第一個小時創下近 29 萬輛大定訂單的驚人成績,這個數字不僅刷新行業紀錄,更引發市場對其真實性的廣泛質疑,小米集團創辦人、董事長兼執行長雷軍周三 (2 日) 晚間 8 點現身直播間首度披露 YU7 上市背後的故事,並集中回應關於訂單數據、產能分配及產品戰略的諸多爭議。
港股
中國智慧手機大廠小米 (01810-HK) 周三 (2 日) 表示,旗下電動車最快要到 2027 年才會考慮進軍海外市場。小米創辦人暨執行長雷軍在當天的直播中表示,目前公司將專注於中國內需市場,原因是 SU7 與新推出的 YU7 車型訂單相當強勁。
國際政經
根據《彭博》周三 (2 日) 報導,儘管美中之間的貿易休兵仍在延續,北京當局正密切關注另一股趨勢:美國正與亞洲與歐洲主要貿易夥伴洽談新協議,試圖排除中國企業,重塑全球供應鏈。美國與多國的談判進展加速,距離 7 月 9 日的關稅期限僅剩一周。美方力推貿易協定納入限制中國內容的條款,或要求各國承諾對抗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
台灣政經
新台幣匯率今日 28 字頭再現,面對近期外匯市場波動,尤其新臺幣升值對出口型中小企業造成經營壓力,經濟成立「協助產業因應匯率變化任務小組」,經濟部次長何晉滄於今 (2) 日記者會呼籲,金屬製品、工具機、機械、紡織、塑橡膠、車輛零組件、食品產業、電子零組件、資通訊等可能受台幣升值衝擊的 9 大產業,務必做好匯率避險的規劃,會中列舉 5 大金融支持方案,協助產業因應匯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