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資產荒」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25 09:22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一如“圍城”,這一切正在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世界里頻頻發生:一邊是國內機構資金“出海”投資需求迫切;另一邊是,即使有着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亦難擋外資買盤的腳步。
在低利率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資產荒”造就了這個看似難以理解的局面。但事實上,現如今任何單一地區、單一資產、單一幣種都難以展現明確且安全的趨勢性投資機會,機構投資者必然要在配置模式、品種選擇上做出重大轉變——把雞蛋放到不同的籃子里。風險均衡配置策略已成為眼下全球機構投資者的不二法則,在流動性相對充裕而“資產荒”趨於加劇的背景下,全球資本雙向流動正在加速。
“資產荒”愈演愈烈 機構上演肉搏戰
其實,所謂的“資產荒”、項目荒,並不是找不到投資項目,而是找不到能夠覆蓋資金成本的優質項目,“資產荒”更准確的說法應該是“優質資產荒”。
資金充裕但好資產難求的尷尬是顯而易見的。
“剛發一只產品,到現在還沒配滿,每天都在產生利息,愁得我晚上做夢都在看債。一大早起來頭昏腦脹的,感覺國慶後的這一周別人上了7天班,而我算上做夢時間的話上了14天班。”某資產管理機構債券投資經理,前幾天在微信朋友圈里自嘲。
驚心動魄的一幕還在後面。近日他參加一場本以為輕車熟路、勝券在握的債券申購投標,誰曾想最後卻變成了一場硬仗,整個過程驚心動魄。原本收益率詢價區間為4.5%到5%的當日新債,因火爆程度遠超預期,標位一改再改,主承銷商最後決定將投標時間延至第二天。“經過兩日奮戰,(最終以)3.98%(收益率)中了一個億,別問我是怎麼一步步改下來的。”
“確實是比較缺資產,最近信用債投標中,投標倍數4倍至5倍的並不少見。”上海某券商債券投資經理告訴記者,最近信用債一級市場比較火熱,特別是一些優質的城投債受到投資者大力追捧,上周一只企業債全場倍數已高達逾十倍。
這是“資產荒”中一個債券投資經理的平凡經歷,卻是令不少同行感同身受的真實寫照。在低利率環境下,大量資金面臨找不到好去處的窘境。以保險行業為例,面對數千億保險新增保費和到期再投資資金,國內保險公司承受着難以言說的配置壓力,“資產荒”是當下懸在他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最直觀的沖擊來自於,固定收益類產品收益率的全面直線降低,相比過去,固收類優質資產項目越來越少;其次是保險、券商熱衷的另類資產,這個領域的項目的融資主體信用下降等問題開始顯現。
再看近年來受到金融資本熱捧的商業地產。一家壽險公司投資負責人告訴記者,商業地產投資給保險資金帶來的平均投資回報率大概在6%到8%,勉強可覆蓋保險負債端的資金成本。“但這一塊投資並不是所有的保險公司都能玩得轉,需要配備大量的地產人才和技術支持。”
典型的“供不應求”市況,注定了瘋搶好資產的局面不可避免。“資產供給遠遠小於資金需求,在固收、另類等投資領域,保險、券商、基金等各類資產管理機構一起競逐優質資產項目的肉搏局面,幾乎天天上演。”一家資管機構的資深投資經理直嘆氣。
“出海”去掃貨 內保外貸來助力
在國內市場擠破頭都難覓“好肉”之時,把目光轉向海外已成為許多機構的選擇。
就在上周,海外市場傳來“中國人壽有意收購喜達屋旗下精選服務酒店”的消息。誠然,這兩年來,以保險巨頭為代表的保險資金明顯加快了“出海”投資的步伐,投資范圍從中國香港拓展到全球,從公開市場到私募、不動產甚至夾層債等創新品種。
從收益率的角度來看,在國內利差逐步收窄的趨勢下,這些海外優質標的所具備的吸引力自是毋庸置疑。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保險資金前赴後繼“出海”的另一個內生動力則是為了利用全球各市場和多個資產類別的投資機會,分散投資風險。
多起交易浮出水面,清晰地勾勒出保險資金的海外投資偏好。從標的選擇來看,他們目前基本上圍繞發達國家的不動產和權益這兩類資產進行均衡配置:一是直接或間接地投資於租金回報率高於境內負債成本的高收益不動產;二是投資成長性好、紅利回報高的優質股權。
“去年底時,我們保險資金的海外投資規模約398億元,到今年6月末已經達到770億元,目前還有400多億元已簽約但未付款的,合計大概有1200億元左右,約占我們保險資金總盤子的7%至8%。”這是中國平安首席投資官陳德賢在今年8月下旬接受上證報記者專訪時透露的一組數據。
對於未來是否繼續加大海外投資力度,包括中國平安在內的多家大型保險機構負責人都不約而同地點頭稱是。
一個疑問由此產生:目前除個別幾家大型保險公司在境外設有保險子公司之外,其余絕大部分保險公司均無外幣資產,而目前國內QDII額度相對緊張,保險資金海外投資換匯出資受到一定影響,保險公司是如何解決外匯出資問題的?
記者在采訪調查過程中了解到,在保險公司等機構求解“出海”通道過程中,銀行起到了關鍵作用。來自某國內大行的內部信息顯示,其先後為安邦保險收購紐約華爾道夫酒店、復星集團收購第一大通曼哈頓廣場、安徽海螺川崎公司生產設備輸出等重大“走出去”項目提供了金融支持。
根據記者調查了解,銀行為“走出去”企業提供的融資方式,由簡單的貿易融資發展為境外直接投資貸款,也有包括內保外貸、項目融資、銀團貸款、融資租賃貸款、股票融資、債券融資、投資基金融資以及信用保證保險等多種創新模式。
多位不願具名的保險業人士透露,其中內保外貸和境外發債融資正是目前“出海”大戶保險資金的主要融資通道,尤以前者更甚。“相對於境外發債融資,無論是從流程手續還是經營成本來衡量,內保外貸顯然更具優勢。”
從某上市保險公司曾經披露的一則《關於集團為海外(控股)公司提供擔保的議案》中可管窺內保外貸的“袖里乾坤”。具體操作模式為:由境內母公司給內地銀行擔保,銀行在香港地區或境外的分支機構在境外給企業海外子公司解決融資問題。
這一通道逐漸浮出水面後,已引來監管部門的關注。來自業內人士的消息稱,針對境外投資,保監會下一步或將進一步明確境外投資的資質條件以及境外重大股權投資的行業范圍和投資運作標准,研究評估和規范內保外貸、境外發債融資等方式開展境外投資的情況。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