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中國經濟大趨勢解析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28 07:50
書名:《新理念引領新發展:「十三五」中國經濟大趨勢》
作者:曹立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9月
內容簡介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理念——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用新理念引領新發展,這是關系到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本書聚焦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大趨勢,集中分析了新的發展理念引領下,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如何順利實現轉型升級這一時代課題。全書包括十個部分,探討了供給側改革、農業現代化、城鎮化、中國經濟新動能等熱點經濟問題,內容通俗易懂,觀點權威客觀,適合時政愛好者和經濟從業人員參閱。
作者簡介
本書主編曹立,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區域經濟學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中央黨校教學優秀獎獲得者,中央黨校人才強校基金優秀教研人才項目獎獲得者。多年來長期專注於研究宏觀經濟理論與政策、區域經濟與區域發展戰略、工業化與產業結構理論,在經濟學研究方面有着比較深厚的理論基礎。參與本書撰寫的還有中央黨校的石霞、劉艷梅、郭威等專家學者。
怎樣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310328,基金吧)?
「十三五」時期,為了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迫切需要尋找和培育發展新動力。要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國發展的環境和條件發生了新的變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不僅表現為經濟增速明顯回落,更重要的是經濟發展動力結構發生了變化。按照《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要求,堅持創新發展,培育發展新動力,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進一步發揮消費對增長的基礎作用,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發揮出口對增長的促進作用。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一、培育發展新動力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任務
「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挑戰。特別是在經濟領域,傳統驅動力量明顯減弱,經濟發展面臨的增速下行和轉型升級的雙重壓力增大。從需求看,國際金融危機後外部需求不振,出口增速回落過大。2015年上半年出口同比微增0.6%,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我國出口還低,這顯然與全年出口6%的增長目標相去甚遠。而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外需持續低迷和傳統競爭優勢漸失。由此帶來投資增長速度放慢,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下降;從供給看,生產要素比較優勢減弱,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2014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下滑至7.3%(初步核實數據),2015年上半年我國GDP增長速度為7%。影響潛在增長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勞動力、土地、礦產資源供給不足。我國面臨「劉易斯拐點」的出現,即勞動力短缺與工資持續上漲並存。我國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2014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2.12億,占總人口的15.5%。根據人力模型預測,「十三五」期間勞動年齡人口平均每年將減少200萬人左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引進發達國家成熟技術基礎上,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依靠大規模要素投入和投資驅動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但隨着經濟總量的迅速擴大和生產要素供求關系的變化,勞動力成本大幅提高,土地、礦產資源等供求接近上限,通過利用外資、引進技術等途徑實現技術進步的空間逐步縮小。
與此同時,世界上其他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正在利用較低的要素成本優勢,加快發展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對我國低成本優勢產業形成替代效應。這些情況深刻表明:傳統增長動力已經難以支撐經濟持續發展,經濟增長必須從依靠投資、出口帶動轉向消費、投資、出口三者均衡支撐。因此,「十三五」時期,為了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迫切需要尋找和培育發展新動力。按照《建議》要求,要「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推動創新發展。
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核心是提升生產效率。根據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一個國家在進入工業化後期,資本積累和勞動力數量增長的貢獻將趨於下降。也就是說,工業化後期的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於要素質量提升、資源優化配置和創新驅動。「十三五」時期,隨着中國工業化進入後期階段,經濟增長動力主要通過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一方面,提高人力資本質量。雖然我國勞動力數量將持續減少,但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另一方面,加強研發和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促進創新驅動。2014年中國研發占GDP比重提升到2.09%,與其他國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2013年OECD國家平均值為2.4%。除了研發投入以外,通過應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可以大幅度提高很多行業的生產效率。
培育發展新動力要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國有13億人口、9億勞動力、7000萬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如果把全社會每一個細胞都激活,就會使整個經濟肌體充滿生機,進而匯聚成巨大的推動力量。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蘊藏着無窮創意和無限財富,是取之不竭的「金礦」。2014年,我國大力開展商事制度改革,簡化便利工商注冊程序,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達到1293萬戶,其中新登記注冊企業增長45.9%,形成新的創業熱潮。
培育發展新動力要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與傳統產業普遍面臨下行壓力不同,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物流快遞等新產業、新業態增長速度快、成長性好。2015年上半年,高技術產業的增加值仍然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比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高將近5個百分點。電子商務等新業態發展迅速,網上零售額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15年上半年增長速度近40%。因此,按照《建議》要求,培育發展新動力,需要大力支持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壯大,使其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二、培育發展新動力要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
「十三五」時期,我國擴大內需的重點是促進消費需求,這是因為,與作為中間需求的投資需求不同,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我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市場,在穩增長的動力中,消費需求規模最大,和民生關系最直接。消費需求不僅是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的潛力所在,而且是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推動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為此,《建議》指出:「發揮消費對增長的基礎作用,着力擴大居民消費,引導向智能、綠色、健康、安全方向轉變,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
促進流通信息化、標准化、集約化。」《建議》不僅將消費需求置於首位,而且強調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可見,「十三五」時期,在促進「三駕馬車」均衡拉動增長的前提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要明顯加大。這意味着,從改善13億中國人物質和精神生活中尋找、發掘和培育新的發展動力,以民生作為着眼點來推動創新發展,體現了經濟發展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的發展理念。
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由生存型階段步入發展型階段。在經歷了投資大國、生產大國的第一次轉型之後,正處於邁向消費大國的歷史節點上。因此,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如何從生產大國向消費大國轉型,實現由投資和出口驅動的「外循環」增長模式,向創新和消費拉動的「內循環」增長模式轉型。國際經驗表明,在人均國民收入達到3000美元後,投資及出口對GDP的影響呈現下降趨勢,與此不同的是,隨着中國進入上中等收入社會,居民消費將進入快速發展期,消費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一方面,高收入居民的消費具有「先導型」的特點,對文化娛樂、醫療保健、旅游休閒以及培訓教育等服務型消費需求快速上升,並對於中等收入、低收入居民產生較強的示范效應,從而促進整個社會消費觀念、消費偏好以及消費方式發生巨大改變。另一方面,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將推動新的產業鏈及消費需求的形成,電子商務等新型消費模式的興起,有力地改善了消費環境,提升了消費意願,消費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軍。
曹立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