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
台股新聞
為加速台灣智慧醫療科技布局亞太市場,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補助下,工研院今 (1) 日率領 10 家台灣智慧醫療及醫材廠商,首度於「2025MedicalJapanTokyo 日本東京國際醫療產業大展」設立 Taiwan MedTech Innovation 台灣創新技術專館展現 AI 智能解決方案、數位照護、高階醫療及手術導航系統的創新實力。
台股新聞
政美應用 (7853-TW) 今 (30) 日以每股 45 元登錄興櫃,隨著先進封裝趨勢成形,政美應用看好今、明年及後續營運,在資金積極卡位下,盤中一度衝上 108 元,大漲 140%,晉身百元俱樂部。政美應用目前資本額 4.79 億元,專注在半導體檢測與量測領域,客戶涵蓋半導體晶圓廠、測試廠與面板廠,今年上半年營收 1.85 億元,年增 62.28%,毛利率 43.29%,年增 5.34 個百分點,稅後虧損 0.54 億元,虧損較去年同期收斂,每股稅後虧損 1.37 元。
歐亞股
荷蘭半導體設備製造商 ASM International 周二 (23 日) 下修 2025 年下半年營收展望,主因是來自部分主要客戶的需求不如預期,顯示半導體產業復甦腳步仍不均衡。該公司預期全年營收成長將落在先前 10% 至 20% 區間的低檔,下半年營收將比上半年減少 5% 至 10%(以固定匯率計算),第四季需求尤其偏弱。
美股雷達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最新報告指出,隨著電腦記憶體器(DRAM、NAND)價格走強,2026 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牛市情景已上修至 500 億美元,高於此前預估的 438 億美元。該行分析認為,市場上修將使科林研發 (LRCX-US) 與應用材料 (AMAT-US) 的 2026 年每股盈餘(EPS)預測分別上行約 7% 與 5%。
國際政經
美國商務部近日宣布,將兩家中國半導體設備企業列入實體清單,指控其向中芯國際 (688981-CN) 提供受管制的晶片製造設備。此舉被視為美國加強對中國晶片出口管制的最新行動,外界預期這將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帶來深遠影響。據悉,被列入實體清單的兩家中國企業,長期專注於半導體前端設備的研發與製造,產品涵蓋刻蝕設備、薄膜沉積設備等關鍵領域。
國際政經
根據《彭博》報導,荷蘭半導體設備製造商艾司摩爾 (ASML Holding NV)(ASML-US) 正積極向印度爭取業務,因印度總理莫迪 (Narendra Modi) 正推動在地晶片製造,減少對進口的依賴。艾司摩爾執行長福克 (Christophe Fouquet) 周二 (2 日) 在新德里舉行的 Semicon India 高峰會上表示,公司希望在未來一年加深與印度企業的合作。
美股雷達
美國 7 月企業設備訂單優於市場預期,顯示企業在面對貿易與稅收政策不確定性逐漸消退之際,投資意願出現回升跡象。美國商務部周二 (26 日) 公布初步數據顯示,作為設備投資指標的核心資本財訂單 (扣除飛機與軍事設備) 月增 1.1%,扭轉 6 月下修後的 0.6% 減幅,增幅超越所有經濟學家預估。
台股新聞
日經亞洲今 (25) 日報導,台積電 (2330-TW)(TSM-US) 正在移除 2 奈米製程中的中國製設備,以避免未來可能受美國新禁令的限制。對此,台積電不評論市場傳聞,強調公司的全球採購策略,是透過完善的風險管理系統及與供應商緊密的夥伴關係,持續開發多源供應方案、建立多元的全球供應商。
台股新聞
設備廠大量科技 (3167-TW) 今 (18) 日公布最新獲利資訊,2025 年 7 月稅後純益 7100 萬元,年增 1320%,每股純益 0.8 元,加計大量科技上半年稅後純益 2.65 億元後爲 3.36 億元,稅後賺每股純益 3.81 元。
台股新聞
半導體設備大廠應材 (AMAT-US) 今 (15) 日公布 2025 年第三季財報,淨利達 17.79 億美元,年增 4%,每股盈餘為 2.22 美元,也釋出第四季展望,以營收中位數來看將季減 8%,低於市場預期,主要受中國業務放緩影響,也衝擊應材盤後重挫 13%。
台股新聞
再生晶圓暨半導體設備廠辛耘 (3583-TW) 受惠 AI 趨勢帶動下,旗下三大產品線展望看法正向,其中,自製設備在大客戶積極擴產下,目前訂單能見度達 2026 年上半年。展望未來,辛耘表示,自製設備、代理業務、再生晶圓三大業務上半年營收皆改寫新高。
台股新聞
在關稅政策未明、AI 高估值風險釋放下,台股今日盤中重挫逾 300 點,看似突如其來的劇烈震盪,其實早有預警,台股創高後進入預期修正區間,國安基金仍穩守,籌碼並未鬆動,此次回檔反成為中小型股與輝達台積供應鏈「輝積股」的布局轉機。〈關稅未定釋放市場壓力,利空出盡或帶來轉機〉台股今日盤中重挫逾 300 點,本次回檔的主因,來自市場對美國擬對台灣半導體課徵關稅的預期反應,傳出稅率可能高達 22%,導致權值股如台積電 (2330-TW)、聯發科 (2454-TW)、鴻海 (2317-TW) 同步回落,成為壓抑指數的主因,但智霖老師在週六直播中已提醒,政策尚未落地,市場先行反應,過去我們多次提到,股市最擔憂的是不確定性,一旦政策落地,即便條件並不理想,市場反而可能視為利空出盡的契機,若最終關稅落在 15~20%,反而有助釋放情緒壓力,並帶動短線反彈動能。
台股新聞
全球關稅政策漸趨明朗,台股在利多催化下雖創下波段新高,卻也因關稅政策尚未拍板,導致市場追價力道不足、盤勢震盪加劇,面對成交量縮、資金輪動加快的市場環境,投資人該如何調整策略?是守,是攻,還是布局即將啟動的「補漲主流」?〈關稅仍待明朗,量縮震盪為主旋律〉美歐近日正式達成 15% 對等關稅協議,在關稅協議利多激勵下美股續創新高,帶動台股順勢走強,開盤一度大漲逾 200 點,不過由於台灣自身的關稅政策仍未揭示,市場投資人追價意願保守、漲勢無法延續,成交量 3128 億元,呈現高檔震盪、量縮盤堅格局,整體資金仍偏向觀望。
台股新聞
台股持續呈現量縮震盪格局,短線追價意願疲弱,顯示市場進入觀望期,在此環境中,操作關鍵轉向「估值與產業趨勢」雙軌並重,尋找基本面穩健、評價合理的族群,將是提高勝率的核心策略。〈量能未見放大,短線動能明顯轉弱〉台股開高震盪走低,終場小跌 9 點,表面上變動幅度不大,但成交量再度量縮低於月均量,顯示買盤觀望、追價意願偏弱,指數雖守穩高檔,但盤面結構已有明顯轉變,近期 AI 概念股陸續出現破線或整理走勢,這類過去支撐指數的族群,如今人氣退潮,成為壓抑市場動能的主因,在這樣的環境下,市場操作難度明顯提高,過度進出不僅難以取得超額報酬,反而更易陷入高檔震盪的套牢風險。
台股新聞
台股在國際股市續強的正面氛圍中開高震盪,量價背離現象再度浮現,但日 K 線收十字線暗示轉折訊號,盤面個股結構已出現明顯矛盾,部分族群估值偏高、資金輪動快速,投資人該積極卡位還是謹慎觀望?〈技術面轉折訊號浮現,指數穩中藏隱憂〉台股今日開高震盪收紅,終場收在 23373 點,成交量 3407 億元,看似行情穩定,實則潛藏轉折跡象,日 K 棒收十字線、伴隨明顯的量價背離,進一步強化轉折氛圍,讓市場陷入兩難,是要力拚創高?還是該順勢退場、保住獲利?這種衝關卻縮量的格局,從技術面看是一種警訊,連續兩日反彈後,市場追價力道未見放大,大盤在高檔位置,需特別留意後續如果缺乏買盤支撐,容易形成技術轉折壓力。
台股新聞
SEMI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今 (24) 日指出,2025 年全球半導體製造設備銷售額將達 1255 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年增 7.4%。在先進邏輯、記憶體和技術轉型帶動下,2026 年設備銷售額可望進一步提升至 1381 億美元,年增 10%。
台股新聞
當前台股雖出現反彈,但盤面資金明顯轉向,顯示修正尚未結束,高估值的 AI 與電子股持續面臨調節壓力,盤面資金明顯轉向防禦型族群,重電、生技等個股獲得青睞,短線應留意風格切換,策略上應「調節高估值、布局低基期」,選股比追指數更關鍵。〈高估值電子股持續承壓,資金加速汰弱換強〉台北股市今天強彈,收復昨日黑 K 棒,順利站回 23000 整數關卡,成交量 3522 億元略高於月均量,整體氣氛看似樂觀,但若深入觀察盤面結構,不難發現資金實際上已呈現轉向而非齊漲的態勢,昨天智霖老師在直播中就已提醒,只要量未急縮,就不會出現系統性大修正,但行情重點不在指數,而在資金的流動方向,昨天大盤重挫後,市場出現明顯恐慌,單日融資大減 60 億元,內資中實戶也逢高調節電子持股比重,今天的強彈主要是由權值股與部分低基期族群所帶動,高估值 AI 科技類股則持續修正。
台股新聞
台股出現攻擊量反轉向下,成交量放大卻未能支撐漲勢,顯示補漲行情已進入估值修正階段,電子族群失守均線、投機氣氛轉濃,資金開始尋找防禦型避風港,補漲走完、資金撤出,該怎麼操作?本篇帶你看懂結構、掌握節奏。〈攻擊量向下修正,市場進入防禦期〉台北股市今天出現明顯回檔,指數開高走低,終場跌破 23000 點,跌幅達 1.51%,成交量雖然放大到攻擊量 4353 億元,但方向卻是向下修正,這代表市場資金雖然活躍,卻是用在調節與獲利了結,這也驗證了智霖老師在週六直播與 LINE 上提前示警的,補漲結束後就會進入估值修正階段。
台股新聞
台股今日持續高檔震盪整理,成交量明顯萎縮,AI 相關個股評價修正壓力浮現、資金輪動轉向新題材,市場操作節奏明顯轉變,法人最新聚焦的 2 奈米供應鏈與生技展潛力族群,本篇提供投資人第三季操作參考。〈市場觀望氛圍濃厚,追價意願持續下滑〉台股在上週台積電 (2330-TW) 昨法說利多效應逐步淡化之後,市場缺乏新刺激題材,指數進入高檔區間震盪整理,成交量縮僅 3040 億元,明顯低於月均量,透露出市場買盤追價意願極低,根據智霖老師的獨家盤中追蹤數據就指出,今日市場呈現「無量、有心、無膽」的觀望盤格局,特別是在 AI 族群全面轉弱之下,投資人更顯得無所適從。
台股新聞
真空幫浦業者鋒魁 (7530-TW) 今 (16) 日舉行技術發表會,推出全新一代 V-pro 智慧真空幫浦與 EcoNanoPur 智慧納淨節能系統,其中,V-pro 首度將 AI 診斷、預測性維護、碳排計算與不斷電保護功能整合於單一平台,可望強化智慧化與 ESG 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