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泥
台股新聞
台泥 (1101-TW) 今 (13) 日公告 9 月營收 133 億元,月增近 9%、約持平去年同期,累計前 9 月營收 1094 億元,創同期新高、年增 3.6%。而台泥先前被公平會裁罰的預拌混凝土業「聯合行為」案件,經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撤銷原處分中不利於台泥的部分。
台股新聞
碳交所今 (2) 日與工商協進會共同舉辦「淨零與成長並行:強化碳定價中的市場機制」研討會,共吸引超過百位產業人士參與。碳交所表示,此次研討會期盼在政府逐步推動台灣邁向碳費、總量管制排放交易 (TW ETS) 的「雙軌」碳定價體系的同時,溝通產業需求及未來展望,以期攜手促進減碳與經濟發展之雙贏。
台股新聞
台泥 (1101-TW) 董事長張安平表示,面對低價、高碳排的東南亞進口水泥傾銷,只對單一國家課稅措施難以完全解決問題,需制定台版 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 、善用國內閒置產能才能確保台灣產業競爭力與建設自主性。張安平指出,目前台灣本土水泥產能足以應對國內需求,但東南亞進口高碳排水泥每噸便宜 500 至 700 元,未來課徵碳費後價格優勢將會繼續擴大,恐將對本土產業鏈與就業造成衝擊。
台股新聞
針對近期樺加莎颱風的外圍環流在花蓮光復鄉造成嚴重災情,台泥 (1101-TW) 也成立救災隊,調度多台重機具前往災區協力;此外,台泥花蓮廠今年取得營建廢棄物處理執照,也可望提供災後處理量能。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表示,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極端天氣日益嚴峻,是全球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
台股新聞
台泥 (1101-TW) 花蓮和平廠的「台泥 DAKA 再生資源利用中心」(TCC DAKA RRRC) 今 (27) 日正式啟用,成為全台首座水泥窯高溫協同處理生活垃圾的示範場域,日處理量能可達 200 噸;此外,新地標「鸚鵡螺圖書館」也同步亮相。
台股新聞
規模突破 7300 億元的 0050 與規模 2555 億元的 006208 共同追蹤的臺灣 50 指數日前換股引發市場譁然,康霈 *(6919-TW) 擠進市值前 50 大,28 年老將台泥 (1101-TW) 慘被剔除,不過,台泥上周五 (9/19) 收盤前上演戲劇性一幕,最後一分鐘湧入兩筆 59999 張買單,創下近年罕見的超級大量,財訊傳媒集團董事長謝金河解讀,應與大股東進場有關,台泥後續將迎來重大變化。
台股新聞
台股今 (19) 日創 25864 點歷史新高後拉回 286 點,終場下跌 190.99 點收 25578.37 點,外資有買轉賣,賣超 157 億元,賣超台積電 8573 張、提款近 109 億元;反手大買台泥 14 萬張,並加碼記憶體族群。
台股新聞
台泥 (1101-TW) 宣布,取得 ISO 20400 永續採購認證,成為台灣水泥業首家取得此國際永續採購標準認證的企業,同時,台泥也強化 AI 供應鏈決策系統,運用 AI 風險管理系統整合財務、信用與法遵資訊,確保供應商穩定性。台泥總經理程耀輝表示,永續採購早已不是單純的成本考量,而是強化企業營運韌性與財務表現的核心策略。
台股新聞
工業總會帶領「產業碳中和聯盟」於今 (11) 日舉辦聯盟大會。工總表示,聯盟自 2022 年成立至今,成員從 30 擴增至 143 家,今年更有 50 家企業加入聯盟,聯盟要把碳中和視為產業轉型的機會,未來促進各角色進行對話、主動提出碳產品規範訂定標準,朝向設定內部減量目標與過渡時期策略、揭露組織或產品的碳足跡等方向,推動產業減碳。
台股新聞
水泥雙雄今 (10) 日公告 8 月營收、雖然均呈現雙減,但台泥 (1101-TW) 前 8 月營收 961.31 億元仍創同期新高,年增 4.2%;亞泥 (1102-TW) 前 8 月營收 467.6 億元,則年減 4.4%。台泥 8 月營收 135.36 億元,月減 9.7%、年減 6%,主要受到中國大陸水泥市場因售價調降影響,短期營收下滑,但旗下土耳其 OYAK 水泥與葡萄牙 Cimpor 今年累計營收達 398.92 億元,營收比重逾 4 成,降低兩岸水泥市場影響。
台股新聞
台泥 (1101-TW) 今 (5) 日正式發布最新中英文永續報告書及首份《公正轉型報告》,闡述台泥集團 14 個主力市場、11 項產業的多元永續布局,報告中也指出,台泥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持續提升,永續產品營收比重已上升至 57%。此份報告書也是台泥於 2024 年 5 月宣布轉型為集團控股公司後,首次整合發布全球事業體的永續作為與 ESG 績效,同時,為協助投融資機構與研究單位能快速理解複雜的資訊,台泥也推出「TCC AI 導讀機器人」。
台股新聞
台股今 (28) 日未能向歷史高點 24551.42 點發動進攻,反而下跌 283 點收在最低點 ,勉強守住五日線,外資持續站賣方,已連三賣,瞄準傳產股進行提款,如南亞、台泥與新纖都入列賣超前十名,但面板雙虎則獲青睞,買超張數共達 7.2 萬張。
台股新聞
中華信評發布最新報告指出,僅管台泥 (1101-TW) 受高雄電池廠火災等意外影響,今年獲利預期將下修,但仍維持其長期信用評等 「twA+/twA-1」,並給予 「穩定」 展望;S&P Global 同時發布國際信用評等,維持台泥投資等級 BBB-「穩定」展望。
台股新聞
台泥 (1101-TW)25 日公告第七次庫藏股執行完畢,斥資 6.56 億元,買回 2.8 萬張股票,每股均價 23.44 元,而台泥原定庫藏股執行期間至 8 月 29 日,也提前 4 個交易日執行完畢。若加計 7 月已斥資 2.7 億元買回的 1 萬張庫藏股,台泥近 2 個月總共 9.03 億元,買回 3.8 萬張股票,均價則約 23.76 元;而目前台泥累計持有自家 5.8 萬張股票。
台股新聞
鴻海周四 (14 日) 召開法說會,預期第三季 AI 伺服器營收年增 1.7 倍、機櫃出貨季增 3 倍;台積電周二 (12 日) 召開董事會,第二季將配發每股 5 元現金股利;台泥旗下三元能源電芯廠發生火災,影響獲利 110 億元,以下為本周大事回顧: 〈鴻海法說〉延續季季高 估 Q3 AI 伺服器營收年增 170% 機櫃出貨季增 3 倍 鴻海 (2317-TW) 周四 (14 日) 召開法說會,輪值 CEO 楊秋瑾表示,強勁需求沒有改變,呈現「供不應求」,鴻海第三季 AI 伺服器營收可望年增 170%、機櫃出貨可望季增 3 倍,沒有新舊產品交替的空窗期,且預期明年 AI 市場持續暢旺。
台股新聞
台泥 (1101-TW)、正崴 (2392-TW) 昨日均公告子公司嚴重虧損,今 (14) 日股價同步重挫 8%,台泥最低來到 22.65 元,股價探 19 年低點;正崴則失守季線。台泥昨日重訊說明間接持股 78.1% 的子公司三元能源科技火災災損,初步評估,廠房、設備及存貨報廢之帳面價值及目前已知拆除及修復費用共計約 164 億元,若扣除保險最高理賠金額 30 億元,依持股比例計算,對台泥獲利影響約為 110 億元。
台股新聞
台泥 (1101-TW) 董事長張安平今 (13) 日表示,此次經歷三元能源科技小港廠火災意外後,除了透過能元科技南科廠支援外,也加速海外布局,確保客戶供應不中斷,除了透過東南亞 OEM 合作夥伴出貨外,也重啟海外設廠評估。張安平表示,目前由東南亞 OEM 合作夥伴接手生產能元科技品牌 Molicel 的第一代高階三元鋰電池產品,預計首批產品 10 月初生產;此外,能元科技南科廠自 8 月初起也已開始備援三元廠區部分產能。
台股新聞
針對旗下三元能源科技高雄小港電芯廠火災,台泥 (1101-TW) 今 (13) 日董事長張安平今 (13) 日晚間親率經營團隊現身,向所有股東、客戶及社會各界,表達最誠摯的歉意,並宣布帶頭自請減薪,自 8 月至年底每月減新 20%。張安平表示,子公司火災事件對台泥造成的重大財務衝擊,台泥營運總部身為督導單位,深感責任重大,責無旁貸。
台股新聞
台泥 (1101-TW) 今 (13) 日召開重訊,針對三元能源科技高雄小港電芯廠火災災損揭露,預估本次事件對台泥獲利影響初步預估約為 110 億元,將列為 2025 年上半年財報之重大期後事項。台泥間接持有三元能源科技 78.1% 股權,初步評估廠房、設備及存貨報廢之帳面價值及目前已知拆除及修復費用共計約 164 億元,相關資產已投保財產險,總保額為 219 億元,單次事件最高理賠金額為 30 億元。
台股新聞
證交所今 (12) 日公告,台泥 (1101-TW) 因有重大訊息待公布,公司上市普通股自 8 月 13 日起暫停交易,以其為標的之認購 (售) 權證及特別股亦同時暫停交易;台泥將於前開重大訊息公布後,再申請恢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