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躍居「數位時代新石油」:AI、電網危機與電動化推動史上最大需求風暴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能源轉型與科技革命交織的當下,一個看似普通的工業金屬——銅,正被重新定位為全球經濟的基石,甚至被譽為「新石油」。

高盛在其研究報告中,強烈指出銅將成為影響國家科技競爭力與能源安全的關鍵戰略資源。這項判斷的核心邏輯在於,隨著 AI 算力需求呈指數級增長、全球電網老化危機加劇,以及電動化浪潮的推進,銅以其無可匹敵的物理屬性,成為連接「電網 - AI - 國防」三角框架的紐帶。
銅:不可替代的導電壟斷者
石油,作為 20 世紀工業革命的命脈,正面臨生物燃料、氫能、電動車和核能等多種可行替代品的挑戰,特別是在氣候政策加速脫碳的背景下。
相較之下,銅在卓越導電性方面沒有可擴展的替代品。鋁雖然價格較低,但效率要低 50%,需使用更多材料才能達到相同性能。白銀價格高昂得令人望而卻步,而石墨烯或碳奈米管等新興技術仍局限於實驗室,無法大規模商業化。銅的延展性、耐腐蝕性和熱性能使其在電線、馬達和電子產品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全球正從依賴石油的系統轉向電力驅動,預計到 2040 年,電力可能滿足 50% 的能源需求,而這場轉型仰賴於銅密集型的基礎設施。若無銅的支撐,綠色轉型恐將停滯。
需求「三重共振」:電網、AI 與新能源
分析師認為,銅需求的大爆發,源於三大領域的「三重共振」:
1. 電網升級的剛性需求: 歐洲電網平均運行年限達 50 年,北美超過 40 年,全球電力系統面臨嚴重危機。電網升級是破解困局的關鍵。銅的電阻率極低,導電效率是鋁的 1.6 倍,且壽命可達 30 至 50 年。高盛預測,到 2030 年,全球電網及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將貢獻 60% 的銅需求增長。
2. AI 算力的驚人耗電量: 新興的生產模式 (AI 驅動、機器人化、電氣化) 是電力密集型的。AI 數據中心到 2030 年可能消耗全球 8% 至 10% 的電力。每兆瓦電力配套的銅用量達 20 至 40 噸。例如,一座 300 兆瓦的智算中心,電纜用銅量就超過 1500 噸。AI 算力需求仍在指數級增長,自 2012 年起,訓練算力的電力需求每 3 至 4 個月翻一番。
3. 電動化與再生能源的爆發: 電動車 (EVs) 需求巨大,一輛 EV 需要 60 至 80 公斤銅,是傳統內燃機汽車 (ICE) 的 2 到 4 倍。再生能源比化石燃料發電廠多使用 4 至 6 倍的銅。預計 2025 年全球 EV 銷量將突破 4000 萬輛,光伏與風電新增裝機超過 1.5TW,僅這兩個領域就將新增銅需求 300 萬噸以上。多領域需求的集中爆發,使全球銅消費正以每年 6% 的速度增長。
供應瓶頸與市場風險
在需求狂飆的同時,銅的供應端卻面臨多重瓶頸和結構性危機。預計到 2035 年,在淨零排放路徑下,需求可能翻倍至 50Mt。然而,2025 年供應量約為 28Mt,供需缺口預計到 2035 年可能擴大至 5 至 13Mt。新礦開發週期長達 10 至 15 年,且主產國 (如智利、秘魯) 的銅礦品位持續下降。
供應的寡頭壟斷結構加劇了市場波動。全球前十大公司控制約 50% 的產量。地理上,智利 (27%)、秘魯 (10%)、剛果 (金)(10%) 佔據主導地位,使得市場極易受到罷工、政治動盪和環境風險的影響。近期,全球核心銅礦接連發生事故,預計將導致 2025 年全球銅礦產量減少約 6%,使本就緊平衡的銅市雪上加霜。
市場價格反映了這種緊張局勢。近期倫敦金屬交易所三個月期銅已突破每噸 10409 美元,較 2025 年初累計漲幅達 20%。高盛維持對銅價的看漲預期,目標是 2027 年達到每噸 10750 美元。
- 2025降息周期,誰能決定美股走向?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