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軍備競賽白熱化!OpenAI年底前上線百萬張GPU 馬斯克喊話5年內5千萬張
鉅亨網編譯王貞懿
7 月 21 日,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宣布年底前上線 100 萬張 GPU,馬斯克隨即回擊要在 5 年內部署 5 千萬張 GPU。這場算力軍備競賽背後,是科技巨頭對 AGI 主導權的激烈爭奪。

奧特曼表示:「我對團隊感到自豪,但現在他們最好想想,怎麼在這個規模上再擴容 100 倍。」
這個宣告背後有三層意義。首先是規模優勢,100 萬卡是馬斯克旗下 xAI 訓練 Grok 4 所用 20 萬 GPU 的 5 倍。其次是戰略考量,透過自建資料中心逐步擺脫對微軟 Azure 的依賴。最後則是長遠目標,「擴容 100 倍」直指 AGI 所需的終極算力。
星門計畫遭質疑 馬斯克隨即回擊
同日,《華爾街日報》報導星門計畫進度不順,但 OpenAI 旋即「滅火」,宣布與甲骨文加碼投資,將星門計畫擴容至 4.5 吉瓦。馬斯克更直接宣稱 5 年內 xAI 要部署 5 千萬張 H100 GPU。
按單卡 4 萬美元計算,100 萬卡價值 400 億美元,這種燒錢規模在科技業史無前例。
算力荒成痛點 自研晶片 2026 年問世
OpenAI 最近受算力影響的重大案例是 3 月「吉卜力風格」的圖片生成功能,一度限流處理。奧特曼在 X 高喊「GPU 快要融化了」,另一層意涵也是向投資人喊話。
為解決長期算力需求,OpenAI 積極推動自研晶片計畫。根據匯豐銀行研究,OpenAI 首款 3 奈米晶片 Titan V.1 由博通代工,2026 年發布,配備 N3 製程、144GB HBM3e 記憶體。
星門計畫掌握主導權 與微軟漸行漸遠
除了自研晶片的長期佈局,OpenAI 更積極透過基礎設施投資掌握算力主導權。今年 1 月,OpenAI 聯合軟銀、甲骨文推出星門計畫,四年投資 5 千億美元搭建算力基礎設施。
這項計畫的背景,與 OpenAI 和微軟關係的微妙變化有關。過去 OpenAI 高度依賴微軟提供算力,但隨著需求快速成長,雙方在投資策略上出現分歧。
巧合的是,在 OpenAI「猛踩油門」加大算力投資時,微軟卻踩了煞車。4 月微軟放棄在美國和歐洲的 2 吉瓦新資料中心項目,執行長納德拉強調:「不能一味購買新設備。」這與奧特曼激進擴張的想法明顯不同。
為了給 OpenAI 更多彈性,微軟在同年 1 月修訂合作條款,允許 OpenAI 使用第三方計算資源。據投資人會議消息,OpenAI 計劃到 2030 年將 75% 算力轉移至星門項目,逐步降低對微軟的依賴。
AGI 競賽成本驚人 政策推波助瀾
根據 The Business Engineer 分析,2025 年矽谷大公司 AI 資本支出將達 3600 億美元,折合新台幣超過 11 兆元,較 2023 年成長超過 110%。大公司 AI 支出佔全行業 85% 以上,強者恆強的趨勢日益明顯。
美國相關法案提供稅收抵免,企業可一次性抵扣全額設備成本,變相催化這場 2.5 兆美元算力戰爭。
業務需求、競爭壓力、政策催化,三重因素驅動科技巨頭們迫不及待打響矽谷晶片戰爭。有了百萬級 GPU,人類能否打開 AGI 時代大門?答案或許就在不遠的將來。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