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英特爾漲勢難持續?華爾街質疑「砸錢」效益 指與台積電合作才是關鍵

鉅亨網編譯陳又嘉


據《MarketWatch》報導,資金或許不是英特爾 (Intel)(INTC-US) 問題的解方。儘管來自軟銀 (SoftBank) 的投資與美國政府可能入股的傳聞周二 (19 日) 推升了英特爾股價,華爾街對「砸錢」能否真正帶來轉機仍抱持懷疑。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華爾街對「砸錢」能否真正為英特爾帶來轉機抱持懷疑(圖:Shutterstock)

英特爾股票上周五迎來 50 年來最佳單周表現,而本周軟銀宣布將入股 20 億美元,再度為漲勢添柴。


英特爾股價周二飆升近 7%,躍居標普 500 指數漲幅之首,並收在五個月高點。

據《彭博》周一報導,川普政府正在討論收購英特爾 10% 股權。周二,商務部長盧特尼克 (Howard Lutnick) 在 CNBC 節目表示,英特爾應以股權交換《晶片法》(Chips Act) 資金。

白宮發言人李威特 (Karoline Leavitt) 在周二的記者會上表示,盧特尼克正在「敲定細節」,以透過英特爾股權來強化國安並重建供應鏈。

然而,英特爾落後輝達 (Nvidia)(NVDA-US) 與超微 (Advanced Micro Devices, AMD)(AMD-US) 等競爭對手,不少分析師認為,資金挹注並不是解方。

Wolfe Research 分析師 Chris Caso 直言,政府投資其實與股東利益背道而馳。

在今年第二季財報電話會議上,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 (Lip-Bu Tan) 表示,公司將不再奉行「先蓋廠房、客戶就會來」的策略,而是轉向追求具體投資報酬的項目。

Caso 在上周五的報告中寫道,「英特爾修正後的策略,從股東角度來看是正面 (要求投資必須有回報是合理的標準)...... 但卻與美國的產業政策相衝突,後者是為了推動美國在先進製程的半導體生產。」他認為這樣的策略反而促使美國政府投資英特爾。

Caso 補充稱,如果美國政府真的持有英特爾股權,「這將使英特爾難以縮減投資,不論該投資是否具回報。」這意味著英特爾可能被迫投入資金使用效率不彰的項目。

Bernstein 分析師 Stacy Rasgon 也認為,若英特爾以《晶片法》補助換取股權,對公司而言相當吃虧。

他在周二的報告中寫道,「英特爾原本應該是免費獲得這些補助,卻要拿出公司 10% 股份來交換,這看來更糟。」

截至周二收盤,英特爾市值為 1,108 億美元,10% 股權約等於 110 億美元。

Rasgon 與 Caso 都認為,英特爾若要股價真正持續復甦,僅靠資金還不夠,更需要有客戶購買其產品。

Rasgon 對於「砸錢」讓英特爾成為美國半導體巨擘仍難以信服,並指出 10% 的政府持股根本無濟於事。光是英特爾在俄亥俄州興建晶片廠的計畫,預估成本就達 280 億美元,他懷疑該項目是否能帶來回報,因為「英特爾目前缺乏足夠的客戶量來啟動並填滿俄亥俄的產能」。

Caso 認為,對英特爾股東與美國政府而言,更好的解方是讓英特爾與台積電 (2230-TW)(TSM-US) 合作進行先進製程的生產,因為這樣的合作更可能帶來高投資報酬率。

截至目前,英特爾股價今年已累計上漲 26.2%,費城半導體指數同期上漲 13.9%,標普 500 指數則上漲 9%。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