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生物醫藥企業迎IPO風口:各路「玩家」擊鼓傳花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8-06-02 15:15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至今,共有包括基石藥業、信達生物、華領醫藥在內的11家生物醫藥企業宣布完成融資,總規模近10.3億美元(約66.02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信達生物、基石藥業、傑華生物等近15家公司曝出上市計劃。

「中國生物醫藥要發展,人才、資本、政策的支持缺一不可,現在正好各個要素都已聚集,尤其是資本市場的推動,使得中國生物醫藥企業可以參與擊鼓傳花的遊戲,而港交所對中國生物醫藥企業的上市新規,再次將鼓聲敲響。」5月29日,東方略董事長仇思念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如是描述現下火爆的生物醫藥行業。

在仇思念的理解中,擊鼓傳花並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一個中性詞,一個遊戲。生物醫藥只有納入到遊戲中,才能夠更好地運轉下去。「以美國生物醫藥為例,他們能夠迅速發展,就是因為有大量的資本支持,資本在很多階段都可以退出,包括產品在研、臨床階段,最後在納斯達克上市等。」

對於生物醫藥行業資本的變化,10年前回國創業的盟科醫藥總裁兼CEO袁征宇有很深的體會:「2007年我們找投資新藥的資本,當時全國只有2家資本願意談談,而到了現在是投資者追著你。10年過去,願意投資新藥的投資機構從2家變成好幾百家。」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2018年至今,共有包括基石藥業、信達生物、華領醫藥在內的11家生物醫藥企業宣布完成融資,總規模近10.3億美元(約66.02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信達生物、基石藥業、傑華生物等近15家公司曝出上市計劃,歌禮生物則已在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請。

不過,在袁征宇看來,「火熱」現象下,不乏有跟風投機者和盲目者,在高門檻的生物醫藥面前,最終會出局。仇思念亦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目前國內生物醫藥研發中好的研發項目並不多,資本方也需要足夠的專業能力,才能降低失敗率。

站上風口
上世紀80年代末期,袁征宇公派赴美留學,開始了生物學的學習,並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從事酶動力學的相關研究。2007年袁征宇剛回國融資的時候,只有兩家資本認同盟科的新藥研發模式,最終只有晨興資本給了袁征宇第一筆融資。

此前,袁征宇在美國也經歷過創業,但與彼時的中國創業、融資反差巨大。如此前他創業的一個公司,1995年正式註冊成立,2000年上市,到2005年就把兩個新藥推到了申報NDA前的階段;之後,新公司Vicuron被輝瑞以19億美元的高價收購,同時競價的還有葛蘭素公司。

不過,袁征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2010年以後國內的大環境改變了很多,融資環境也好很多,2016年底盟科醫藥完成了5500萬美元的C輪融資。「10年來,願意投資我們新藥的資本從2家變成好幾百家。」

相比盟科生物,東方略的感受更加明顯,其從2016年初剛剛成立即獲得泰格醫藥、金城醫藥、晨興資本等醫藥上市公司和投資機構3.7億元人民幣的增資。今年5月21日,東方略從新三板正式退市,同時宣布啟動港股上市和B輪融資計劃,仇思念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願意參與B輪融資的投資機構和醫藥上市公司非常多,現在是生物醫藥企業反過來挑選更合適的投資機構和合作方。」

5月9日,基石藥業宣布完成2.6億美元(約16.5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成為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藥領域B輪最大單筆融資。加上A輪1.5億美元融資,基石藥業已累計融資4.1億美元(約26.3億元人民幣)。

基石藥業CEO江寧軍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幾年資本開始熱捧生物醫藥。「VC(風險投資)在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投資,2017年和2016年兩者之間的區別,就是兩倍的增長。」

另據ChinaBio的統計,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投入到中國生物科技產業的資金達到120億美元,是同期中國風險投資和私募基金總集資額(450億美元)的27%。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2018年至今,共有包括基石藥業、信達生物、華領醫藥在內的11家生物醫藥企業宣布完成融資,總規模近10.3億美元(約66.02億元人民幣)。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融資規模較大、速度較快,這都反映著資本對於生物醫藥領域的關註。

從融資規模上看,上述宣布完成融資的11家生物藥企,融資規模超過5億元人民幣的達到5家。除了基石藥業外,分別是1月10日,覆宏漢霖宣布完成約1.9億美元(約12.14億元人民幣)融資;3月7日,藥明巨諾宣布完成9000萬美元(約5.73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3月27日,華領醫藥宣布完成1.174億美元(約7.5億元人民幣)的D輪和E輪融資;4月27日,信達生物宣布完成1.5億美元(約9.55億元人民幣)的E輪融資。

從融資輪次來看,多家企業雖然成立時間短,但已經歷了多輪融資。如基石藥業成立剛過2年,已經獲得了總額4.1億美元(約26.3億元人民幣)的兩輪融資;信達生物和華領醫藥均成立於2011年,7年來則均已完成了E輪融資。

資本火熱下,上市也被提上日程。信達生物、覆宏漢霖、基石藥業、傑華生物、東方略等多家企業均被傳出上市計劃。如5月25日,傑華生物董事長劉龍斌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透露:“從這個夏天開始,我們會與投行敲定最終上市計劃,爭取在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之間完成IPO的計劃。”

除資本爭相湧入外,各地政府也在紛紛出手布局生物醫藥產業。

就在5月14日,山西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了《山西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推進計劃》,提出到2020年,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晉北原料藥及制劑、晉中中成藥、晉南新特藥三大產業基地產業規模力爭占全省的90%以上。

4月13日,廣州市宣布通過設立100億元人民幣規模的產業基金,促進廣州生物產業做大做強。此前,福建、河北、四川、浙江等省份也通過政策、資金扶持等方式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鼓點響起

而資本之所以轉變對生物醫藥的態度,多家生物藥企和投資機構表示,主要在於融資環境的變化,當前的政策、人才都在助力生物醫藥的發展。

在領投完基石藥業的B輪融資後,GIC(主權財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在回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書面采訪時就表示,之所以選擇投資生物創新藥領域,是因為看到了政策支持、優秀人才回國和中國醫療健康龐大的市場規模。

走訪近200家外國生物醫藥企業的仇思念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他非常驚喜地看到在這些生物醫藥企業,研發人員中有很多華人,只要中國有足夠他們發展的土壤,相信他們都會回國,這些人才將是中國生物醫藥的重要支撐。

「強生就有很多員工選擇辭職回到中國,他們在國外經過十年、二十年的培訓成長以後回到中國創業。」作為強生全球執行副總裁、首席科學官,Paul Stoffels就曾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他看到了很多優秀的人才回到中國,進入醫藥領域。

事實上,較之傳統醫藥企業的很多創始人、董事長由銷售出身不同的是,生物醫藥企業創始人很多都有研發背景,同時擁有大型跨國藥企工作經歷。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上述完成融資的11家生物藥企中,7家的負責人曾有在羅氏、賽諾菲等大型跨國藥企的工作經驗。如江寧軍曾擔任賽諾菲亞太研發中心總監;華領醫藥CEO、聯合創始人陳力1992年加入羅氏美國研發中心,2004年回中國建立羅氏中國研發中心,任首席科學官和董事;覆宏漢霖聯合創始人、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劉世高曾擔任美國百時美施貴寶(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及安進(Amgen)公司的質量控制總監。

「除政策、人才外,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生命科學公司,也可以在港交所上市,給原本熾熱的生物醫藥又添了一把火。」袁征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就在4月30日,港交所新訂的《上市規則》條文已正式生效:沒有收入的情況下,生物醫藥企業也可以上市。

在業內人士看來,投資的企業上市後,相關資本就獲得了可靠的退出機制,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資本對於生物醫藥投資的信心。

與傳統行業相比,生物醫藥行業呈現出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高技術密集型的特點。仇思念說,這個特點一直沒有改變,無論在美國還是歐洲國家同樣面臨這些問題,此前資本之所以遠離中國生物醫藥行業是因為中國資本市場的退出機制不健全。「現在投資生物醫藥的資本很多都儲備了一些生物醫藥專業人才,幫助尋找項目、判斷風險,我們東方略不僅自己擁有十多位生物醫藥背景的BD,同時還高薪聘請了美國頂級投行Jefferises作為常年財務顧問。」

仇思念認為,資本市場的啟動對於生物醫藥行業至關重要。「對於投資人而言,本質上就是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這個遊戲啟動的一個很重要前提就是你要有一個資本市場,最後能夠承接所有的資本,大家才敢參與。2000年左右中國互聯網企業能發展起來,能夠在早期獲得眾多投資人的青睞,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有納斯達克這個資本退出平台。」

「美國生物醫藥企業能在納斯達克上市,這是他們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臨床前有人投,臨床I期更有人投,也有人賣掉;臨床II期有很多人接盤,到臨床II期你就可以到納斯達克上市了。」仇思念分析說:「如果沒有最終的上市平台,生物醫藥企業要找投資,基本不可能,因為投資人都不傻,萬一這是最後一棒呢,你不能退出市場。」

事實上,很多國家都在利用資本市場推動生物科技產業發展。如從1993年起,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LSE)對其主板進行多次證券制度改革,1995年推出另類投資市場(AIM),促進英國生物科技產業發展,成為世界上最發達和增長最快的生命科技市場之一,英國遂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生物科技產業大國。

據統計,目前英國有超過5000家生物技術公司,佔整個歐洲的三分之一以上。2014年英國生物科技企業募集的風險投資數量和金額在全歐洲位列第一,2016年LSE的主板和AIM板塊共有11家和醫療大健康相關的公司成功掛牌。

“而隨著香港資本市場的開放,中國生物醫藥擊鼓傳花這個遊戲很快就會開始了。”仇思念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目前,尚未盈利的歌禮生物已在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信達生物、覆宏漢霖、基石藥業、傑華生物等15家生物藥企也被傳出上市計劃。興業醫藥健康研報認為,隨著港股修訂新的上市規則,以及A股市場日益增加的對上市規則修訂方面的討論,研發型醫藥企業有望逐步登陸資本市場。

久友資本首席管理合夥人李陽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指出,相較納斯達克,港股有地緣優勢,投資者對內地相關法規與市場狀況有更好的理解,有助於評估內地生物醫藥企業的風險。內地投資者也可通過互聯互通機制購買在香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的股票。

彎道超車?
在獲得融資後,相關企業擁有了更多的資本投入研發,進一步增強研發能力、豐富研發管線。

如基石藥業在獲得2.6億美元B輪融資後,江寧軍表示,本次融資將主要用於推動PD-L1單克隆抗體CS1001等多個公司在研產品的臨床研究,引進拓展公司產品管線等方面;華領醫藥完成1.174億美元D輪和E輪融資後,表示所籌資金預計將全部用於資助公司完成全球首創糖尿病Dorzagliatin(HMS5552)在中國的兩個III期臨床試驗以及商業化上市前的準備工作。

「隨著資本助力,相關企業的研發也將進一步深入,中國的生物醫藥有望迎來產品爆發期。」一位長期跟蹤醫藥行業的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雖然中國是仿制藥大國,但在生物醫藥領域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在醫藥領域,中國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生物產業已被定義為戰略性新興產業。

西南證券研報認為,生物產業作為21世紀創新最為活躍,影響最為深遠的新興產業,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據Frost&Sullivan預計,2016-2021年中國生物藥將保持兩位數的年覆合增長率,到2021年達到3269億元人民幣的市場規模。

不過,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袁征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市場不乏投機者和盲目者,假如資金盲目集中的話,可能會造成短期的資源不平衡,對生物醫藥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仇思念亦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到,目前國內成立了眾多基金,到國外購買生物藥項目,導致價格水漲船高。2016年,一些國外的重點項目,會碰到國內幾個大的醫藥企業參與投資競爭,他們也是真心實意想引入中國。但是現在有很多中小型的生物醫藥公司、基金也會跑去詢價,很多企業他其實只是問一問,或者想是不是能撿個漏,而去談的中國企業多了,自然就給國外企業造成一種心理優勢,把價格拉高,這確實給我們引入海外項目造成了一些障礙。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朱萍 柳旭

更多精彩內容 請登陸財華智庫網 (http://www.finet.com.cn) 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或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