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非投資功能弱小 不平衡國際化難持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08 18:20
和訊網消息人民幣被正式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又一重要進展。不過,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高級研究員管濤負責的課題組在總結最近幾年進程發現,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非常不平衡的國際化,主要源於人民幣作為投資貨幣的地位,而非融資貨幣、貿易結算貨幣,更不是避險貨幣。國際經驗顯示,一個不平衡的國際化是不可持續的,因為投資貨幣意味着外債的增加,最終不可持續,只有平衡的國際化才是可持續的國際化。
該課題組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成果主要體現在境外,尤其得益於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存款的增長,而承擔的非投資貨幣的功能仍然很弱小。
同時,課題組總結人民幣國際化將帶來三方面的挑戰:
首先,對中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戰。隨着人民幣影響力擴大,自身的貨幣政策會對其他國家產生外溢效應,在制定目標時,需加以考慮政策對他國的沖擊以及沖擊的再回饋。
其次,人民幣國際化將會要求中國成為國際流動性的提供者。實際上,貨幣當局已經開始承擔國際流動性的供應義務。在去年12月,阿根廷終結了匯率管制政策。在比索貶值的情況下,阿根廷與人民銀行協商,動用人民幣互換資金換購美元,用以填補國內的美元需求缺口。
第三,由於人民幣是在岸和離岸兩個市場,只要存在匯差和利差,企業不可避免會發生套利行為。自香港的銀行可以向內地企業發放人民幣貸款以來,香港銀行對內地的凈債權規模猛增。而這種套利行為,是資本的異常流動和金融動盪的可能誘發因素之一。
近兩年,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結構調整以及金融改革不斷深化的敏感階段,課題組表示,如果應對不當而出現經濟金融的較大動盪,海外投資者對於人民幣的信心可能受到明顯影響。
同時,伴隨着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加深,其正負「溢出效應」都將會發生。市場在條件好的時候會主動增加人民幣的資產負債。條件不好的時候,則會將人民幣向其他貨幣資產進行調整。
最後,課題組認為,在最大程度享受人民幣國際化的果實同時,規避負面效應帶來的風險,從根本上還要靠中國經濟的平穩增長和金融穩定。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