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晶片
A股
今年上半年,中國國產 AI 晶片市場延續高景氣度,主要廠商的業績在旺盛 AI 推理需求驅動下實現爆發式成長,同時透過策略儲備應對產業周期波動。財報數據顯示,儘管中國廠商與國際巨頭仍存差距,但技術自主性與生態協同能力正成為破局關鍵。海光信息 (688041-CN) 正憑藉 CPU 與 DCU(通用 GPU) 雙業務線穩居產業龍頭,今年上半年營收 54.64 億元,年增 45.21%,歸母淨利 12.01 億元,成長率 40.78%,而海光銷售費用佔比顯著高於同業,反映市場拓展力度持續強化。
科技
被市場寄予「輝達平替」厚望的寒武紀發布今年上半年財報成績單,這份堪稱「炸裂」的成績單瞬間點燃資本市場,該公司上半年營收 28.81 億元 (人民幣,下同),年漲 4348%,歸母淨利 10.38 億元,成功扭轉連續虧損局面。這份自 2016 年該公司成立以來最亮眼的財報,不僅創下公司歷史紀錄,更在二級市場掀起驚濤駭浪。
A股
中國「國產 AI 晶片第一股」寒武紀 (688256-CN) 周一 (25 日) 股價延續強勢表現,單日漲幅達 11.4% 至每股人民幣 1384.93 元,近 5 個交易日累計漲逾 45%,最新市值突破 5794 億元大關。這家成立僅 9 年的科創企業正經歷資本市場前所未有的價值重估。
歐亞股
印度總理莫迪 (Narendra Modi) 在獨立日演說中宣布,印度首款國內製造的半導體晶片預計將在年底上市,此舉突顯政府在全球關稅壓力下,推動科技自給自足的決心。這項宣布建立在近期政策動力的基礎上,聯合內閣本周稍早批准了「印度半導體任務」下的四項新半導體製造計畫,總值約 4,600 億盧比。
儘管美國科技巨頭輝達 (NVDA-US) 的 H20 晶片有望重新進入中國市場,但專家指出,在中國國內 AI 晶片製造商快速崛起、且美中之間的出口管制尚未解除的情況下,H20 晶片的市場反應恐難以重現先前的熱度。根據《CNBC》報導,市場分析師提醒,H20 晶片回歸中國市場並不代表輝達能夠重拾過往的壟斷地位。
中國科創板晶片龍頭海光信息 (688041-CN) 與算力巨頭中科曙光 (603019-CN)上周日 (25 日) 宣布啟動換股吸收合併,這場千億人民幣級的交易不僅創下中國半導體產業最大規模併購紀錄,更標誌著中國國產算力晶片迎來「全晶片設計 - 伺服器製造 - 雲端晶片服務」的產業鏈。
港股
DeepSeek 引發的上漲行情從春節前便開始,迄今仍一路發酵,相關概念股、雲端計算、算力租賃、算力基建、AI 應用等全產業鏈爆發,幾乎複製 2023 年初 ChatGPT 剛爆火的盛況,例如金山雲 (03896-HK) 在港股從低點飆至最高每股 10.88 港元,飆漲超過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