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
AI 產業的高速發展推動運算能力需求激增,企業透過硬體升級或大規模 AI 集群建置來提升處理能力,但也陷入能源消耗的嚴峻挑戰。根據 Futurum Group 半導體分析師王韋傑 (Ray Wang) 最新發布的數據,輝達每一代 AI 伺服器平台功耗,從 Ampere 到 Kyber 架構,八年來共暴增 100 倍。
據《Yahoo 財經》報導,矽谷正將巨額資金投入人工智慧 (AI) 領域,近期的交易規模更是讓人瞠目結舌。科技界幾乎每周都有大規模的 AI 交易宣布,股價也因此大幅上揚,但要追蹤誰投資了誰,卻變得十分困難。這波浪潮涉及多家主要公司,包括 OpenAI 、輝達 (NVDA-US)、AMD (AMD-US)、甲骨文 (ORCL-US) 和博通 (AVGO-US)。
華爾街金融巨頭高盛研究部近期發布報告指出,釋放人工智慧 (AI) 潛力的最關鍵障礙並非資本,而是電力。這場 AI 浪潮並非單純的程式碼革命,而是一場堪比鐵路、電氣化的基礎設施革命。報告認為,當前限制 AI 進步最緊迫的瓶頸,是驅動這一切所需的龐大電力與天價資本。
台股新聞
輝達 (NVDA-US) 本次在 OCP 峰會中釋出三大技術與聯盟進展,包括推出 Vera Rubin NVL144 MGX 規格、擴增 800 VDC 電源生態系、擴增 NVLink Fusion 生態系,依據官方公告,台廠聯發科 (2454-TW)、貿聯 - KY(3665-TW) 入列電源供應鏈成員,外商則有英特爾 (INTC-US)、三星成為 NVLink Fusion 新成員。
高盛集團 (GS-US) 近期發布報告指出,AI 發展的關鍵瓶頸並非資本,而是電力供應。數據顯示,全球資料中心電力需求正爆發式成長,2027 年總量將成長 50%,其中 60% 需要新增產能滿足。到 2030 年,這一數字將攀升至 160%。
高盛近期發布報告,梳理人工智慧(AI)產業的五大核心爭議,並針對企業與投資者提供策略啟示。高盛認為,當前 AI 行業雖具泡沫特徵,但核心指標仍未達泡沫水準。報告指出,消費端與企業端 AI 應用差異明顯,支出規模快速擴張,但基礎設施與能源供應仍是關鍵瓶頸,而整體行業估值尚未出現泡沫級風險。
隨著人工智慧 (AI) 技術的迅猛發展,對算力的需求空前激增,美國資料中心的電力消耗正以驚人的速度飆升。這一浪潮正在直接推高美國的居民用電價格,且漲幅遠超通貨膨脹率,導致電費帳單已成為美國普通民眾「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電價漲幅創紀錄近幾年來,美國各地的居民用電價格持續快速上漲,且增長趨勢尚未放緩。
美股雷達
一場可能刷新全球併購紀錄的交易正在醞釀之中。據報導,貝萊德 (BlackRock) 旗下的全球基礎設施合作夥伴公司 (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 GIP),正與資料中心營運商 Aligned Data Centers 進行深入談判,潛在收購估值約為 400 億美元 (含債務)。
美股雷達
超微半導體公司 (AMD-US) 與 OpenAI 周一 (6 日) 共同宣佈一項具備里程碑意義的戰略合作計畫。OpenAI 承諾採購並部署多個硬體世代、總計高達 6 吉瓦算力的 AMD Instinct 系列 GPU,預計銷售潛在價值達 900 億美元。
美股雷達
亞馬遜 (AMZN-US) 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預測,未來 10 到 20 年內,千兆瓦級資料中心將被建造於太空,並且依靠太陽能持續供應電力,這些太空資料中心最終將超越地球上的資料中心效能。根據《路透》報導,貝佐斯在與 Stellantis (STLA-US) 董事長 John Elkann 的公開對談中表示:「這些大型訓練集群最好建在太空,因為那裡有全天候的太陽能供應。
台股新聞
這週到底是哪 10 大新聞熱門股票!!!! (點我←)盤勢總論:權值穩盤,中小型股輪動加劇10 月首個交易日,台股在台積電 (2330)、** 鴻海 (2317)** 等權值股領軍下開出紅盤,盤中一度大漲挑戰歷史高點,顯示多頭格局未變。然而,尾盤電子股遭遇賣壓,漲幅明顯收斂,指數終場小漲作收,量能則維持高檔。
美股雷達
高盛最新發布的《Powering the AI Era》報告指出,人工智慧 (AI) 並非單純的程式碼革命,而是一場堪比鐵路、電氣化的基礎設施革命。報告認為,當前限制 AI 進步最緊迫的瓶頸,並非演算法或數據,而是驅動這一切所需的龐大電力與天價資本。
國際政經
高盛 (GS-US) 近日發布《Powering the AI Era》2025 年 AI 產業研報,系統剖析了 AI 發展背後的基礎設施變革與全球資源挑戰,揭示這一輪技術革命正以遠超預期的深度重塑能源、資本與地緣格局。報告指出,AI 不僅是程式碼與模型的迭代,更是一場依賴資本與重資產的基礎設施革命。
美股雷達
隨著 AI 浪潮帶動數據中心建設熱潮,美國正面臨電力供應緊張與電價持續上漲的雙重壓力。數據中心因此陷入「電力稀缺」與社區反對的困境,而太陽能與儲能被視為短期內緩解這一危機的關鍵方案。美銀美林在最新報告中指出,以涵蓋美國 13 個州的 PJM 互聯電網為例,其容量價格在短短數年內大幅飆升,直接導致區域內居民電費平均增加 18% 至 25%。
美股雷達
重量級科技公司今年來斥資近 4000 億美元發展人工智慧 (AI),明年預料還會有數千億美元資金湧入,但一名華爾街老將警告,AI 交易的命運日益依賴單一的表現,如果這家公司失手,市場可能面臨痛苦的調整。這家公司就是 OpenAI。Baird 執行董事 Ted Mortonson 表示,「他們需要錢才能讓這齣戲繼續演下去」,該公司自由現金流「嚴重」為負,卻同時大舉支出,例如今年 5 月斥資 65 億美元,收購 iPhone 設計靈魂艾夫 (Jony Ive) 創辦的新創公司 io。
美股雷達
美國能源部長克里斯 · 萊特(Chris Wright)周四 (25 日) 表示,鑑於人工智慧(AI)資料中心等用電需求爆發,聯邦政府正要求多數即將退役的燃煤電廠延後關閉,以確保電力供應穩定。萊特指出,部分燃煤電廠即使已有數十年歷史,也將延緩關停;政府更已準備動用緊急權力、依據《聯邦電力法》(Federal Power Act),強制命令電廠延長運作,以維護電網彈性與供電安全。
科技
美國正掀起一場兆美元的 AI 基礎設施建設浪潮,背後卻隱藏著一項嚴峻的挑戰:美國在核心電力供應鏈上,正面臨對外國供應商的高度依賴。供應鏈人工智慧公司 Exiger 執行長布蘭登 · 丹尼爾斯(Brandon Daniels)警告,有四類關鍵設備與商品,嚴重依賴進口,恐將成為 AI 基建快速擴張的瓶頸。
美股雷達
OpenAI 執行長阿特曼 (Sam Altman) 周二 (23 日) 在其個人部落格發表題為《豐盛的智能》(Abundant Intelligence) 的文章,闡述了對人工智慧 (AI) 未來的宏大願景。他認為,隨著 AI 技術的飛速發展,獲取 AI 將成為經濟的基本驅動力,甚至最終可能被視為一項基本人權。
國際政經
隨著美中兩國在人工智慧(AI)領域展開激烈競爭,投資者的目光多集中在晶片戰爭上。然而,華爾街可能忽略了能源,尤其是核能,這個真正決定 AI 勝負的關鍵因素。《MarketWatch》報導,再先進的 AI 晶片如果沒有穩定電力支撐,也無法發揮作用。
專家觀點
就是還會再上漲昨日大漲創新高後,今日再度震盪拉回作整理,並不意外!盤前大師兄都有事先提醒大家,由於台股已累積不少的漲幅之後,加上 Fed 利率決策會議前夕,市場已事先反應 Fed 降息 1 碼的預期,因此,今日順勢拉回作整理,一切都在預期之中,並不足為奇!相信大家都有目共賭!重點是:震盪拉回的過程中,多頭震盪驚驚漲的格局是否有因此而作改變?很明顯〝並沒有〞,除了台股擁有護國神山「台積電」及強大的 AI 基本面當靠山外,加上台股兼具籌碼面上的優勢 (※至今指數漲幅達 48.3%、遠大於融資餘額增幅 18.8%),以及內外資法人力挺偏多不變下,如所言:只要近期融資餘額沒有出現異常過速增加、或是出現「爆量長黑」破線轉弱的情況發生前,就是還會再上漲,選股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