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這次會不一樣嗎?高盛:中國經濟實力與貨幣地位錯配
鉅亨網編譯莊閔棻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於本月 7 日發布最新報告《中國人民幣國際化:這次會不同嗎?》,深度分析人民幣國際化推動十五年來的進展與挑戰。

報告指出,儘管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最大貿易國,但人民幣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使用率,仍遠低於其經濟地位。
然而報告指出,與中國的經濟相比,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相對有限。
高盛構建的「國際貨幣使用指數」顯示,2024 年人民幣指數僅為 2.6,遠低於美元的 66.6、歐元 23.8,甚至低於日元(7.2)與英鎊(6.4)。
全球官方外匯儲備中,人民幣佔比長期徘徊約 2%,全球外匯交易量不足 5%,國際債券發行與銀行業務佔比低於 3%。
從 2000 年至 2024 年,中國 GDP 全球佔比從 6% 增至 19%,並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商品貿易國。
但人民幣在中國對外貿易結算中的使用僅約 15%,顯示其貨幣地位與經濟實力存在巨大差距。
地緣政治與貿易優勢為人民幣國際化注入新動能
報告認為,全球地緣政治格局變化以及中國政策創新,正在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新契機。
自 2022 年俄烏衝突後,美國對俄羅斯實施金融制裁,引發新興市場國家對「去美元化」的需求增長,促使各國央行尋求貨幣儲備多元化。
沙烏地阿拉伯、巴西、阿根廷等國近年相繼宣布考慮或已開始在對中國的貿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
此外,中國強大的製造業與出口實力,為人民幣在貿易領域的使用提供穩固基礎。例如中國在泰國進口市場的佔比從 20% 提升至 26%,人民幣在泰國進口收款中的佔比亦由 0.4% 增至 3.8%,逐步替代日元角色。
人民幣國際化的三步走與未來展望
報告指出,貨幣國際化通常遵循三個步驟:
目前人民幣正處於從第一步向第二步過渡階段,其在全球貿易融資中的佔比已翻倍至 4.5%,但距離成為主流金融交易貨幣仍有長路。
報告強調,經濟規模是突破國際貨幣「慣性」的核心因素。隨著中國 GDP 佔比接近歐元區,若維持經濟穩定增長並避免系統性金融危機,人民幣國際化有望加速。
然而,人民幣國際化仍面臨挑戰,包括中國隊資本管制的偏好、外資對開放透明市場的需求、美元穩定幣崛起,以及數位人民幣(eCNY)跨境應用有限等因素。
高盛總結,如何在維持金融穩定與推動市場開放之間取得平衡,將是人民幣國際化成功的關鍵。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