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Fed轉向在即!專家:​​估值觸底與政策護航下 港股有望迎來「新重估周期」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港股三大指数今 (2) 日低開,未延續昨日大漲氣勢,恒指、國指、恒生科技指數均下跌 0.11%,專家認為,港股將迎來新重估周期,因聯準會 (Fed) 政策即將轉向,不只意味著利率調整,更意味著全球資本再定價。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Fed轉向在即!專家:​​估值觸底與政策護航下 港股有望迎來「新重估周期」(圖:Shutterstock)

國泰君安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周浩周一 (1 日) 表示,日前落幕的傑克森霍爾全球央行年會有望成為本輪全球流動性轉向的關鍵轉捩點。Fed 主席鮑爾在會上釋放出明顯的政策緩和信號,指出當前美國通膨壓力主要源於關稅調整引發的商品價格上漲,這類通膨「清晰可見但可能是一次性的」,同時強調勞動力市場正在降溫,經濟成長動能趨緩。儘管未明確承諾降息,但市場普遍將鮑爾講話解讀為偏鴿派立場。


隨著全球貨幣政策進入寬鬆預期通道,資金的再配置成為市場的焦點。不同於過去幾年 Fed 升息周期下美元回流的趨勢不同,當前全球流動性釋放更可能流向估值窪地與成長潛力兼具的市場。在此背景下,中國資產,尤其是港股與 A 股中的科技與消費族群正逐漸進入全球投資人的視野。

回顧歷史,過去兩輪 Fed 降息週期中,資金流嚮往往具有顯著的結構性特徵。2008 年金融危機後,全球資金大量湧入新興市場,推動了中國資產的價值重估,2020 年疫情爆發後,Fed 實施的零利率政策與大規模資產購買計畫,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撐中國資本市場的韌性。如今,新一輪降息預期雖尚未正式落地,但對全球資金流向的影響已開始顯現。

根據 EPFR Global 數據,全球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在今年 5 至 7 月連十周呈現淨買超,其中中國相關基金吸引資金超過 120 億美元。港股也出現外資回流跡象,長線與短線資金均有實質流入。從資金行為來看,長線資金更偏好估值合理、政策確定性強的資產與產業,而港股目前正具備這兩項關鍵特徵。

截至 2025 年 8 月 25 日,恒指與恒科指數本益比分別為 11.7 倍與 21.1 倍,相較 2021 年高點仍有明顯提升空間。從歷史分位數來看,恒指估值處於過去 10 年的 65.1%,而同期那斯達克、德國 DAX 和日經 225 指數的歷史分位數分別為 80.7%、87.9% 和 70.8%。在中國經濟顯著回溫的背景下,港股相對較低的估值顯得特別吸引。

此外,中國資金也持續加碼港股。南向資金今年來累計淨流入超過 8800 億元人民幣,預計全年可望突破兆元大關。南向資金的加速流入,不僅提升港股市場的流動性,也增強了內地資金對港股定價的影響力。

港股科技股的配置價值正被市場重新認識。港股科技股廣泛分佈於 AI 全產業鏈,涵蓋模型開發、商業應用與終端生態。隨著軟硬體技術持續突破、資本投入不斷加大、技術儲備與產業佈局持續深化,該族群可望持續受惠於產業變革紅利。

數據顯示,港股科技類股中軟體與內容類企業的市值比遠高於 A 股,分別達 57% 及 23%,顯示較強的成長性與國際競爭力。

周浩還指出,中美關係的邊際緩和也為港股科技板塊提供更穩定的外部環境。貿易摩擦降溫、科技出口管制鬆脫等正面因素,有助於提昇科技股的基本面預期,並增強外資配置信心。儘管部分平台型企業短期內因「補貼大戰」等因素獲利預期下修,但長期來看,這些企業在 AI 與數位轉型中的地位依然穩固,當前「被看淡」很可能是階段性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近期 HIBOR 利率上行較快,市場對港幣流動性的擔憂有所升溫,但港股整體流動性環境並未發生實質變化。

對港股而言,今年意義非凡,Fed 政策轉向不僅意味著利率的調整,更預示著全球資本的重新定價。在這過程中,中國資產的估值修復、產業升級與政策穩定性,構成了新一輪投資邏輯的核心。港股作為中國資產的代表之一,正悄悄走出估值低谷,迎接全球資金的重新審視與配置,並有望成為這一輪全球流動性轉向的重要受益者。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