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入股也難救英特爾?摩根士丹利:將是漫長的過程
鉅亨網編譯莊閔棻
儘管美國政府出手支持英特爾 (INTC-US) 的晶片產業發展,但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指出,英特爾的轉型之路仍漫長,政府入股雖能提供資金,但不保證立即改善公司整體表現。

美國政府上週與英特爾 (INTC-US) 簽署一項罕見的資金換股權協議,計畫將原本特殊專款的 89 億美元補助款轉換為英特爾股權。這筆資金包括尚未撥付的 57 億美元《晶片與科學法案》補助款,以及 32 億美元五角大廈的撥款。
根據協議,美國政府將以每股 20.47 美元的價格,認購新發行的 4.333 億股英特爾股票,持股比例約為 9.9%。這項投資屬於被動性質,美國政府在董事會中不具任何代表權。
此外,美國政府還協商了一份為期五年的認股權證,價格為每股 20 美元,使政府在英特爾出售超過 49% 的晶圓代工業務時,可額外購買 5% 的普通股,以防英特爾剝離其晶圓代工部門多數股權。
英特爾晶片代工轉型挑戰大
儘管川普政府認為,這筆交易將幫助英特爾「重整旗鼓」,但摩根士丹利分析師 Joseph Moore 對此持保守看法,認為英特爾的轉型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
他指出,英特爾的復甦必須從改善微處理器產品路線圖開始,沒有簡單解決方案。
摩根士丹利批評英特爾的晶圓代工策略多次更新,跨越數十年。Moore 認為,英特爾應優先穩定微處理器市場佔有率,否則難以達到規模經濟,進而支持下一代 14A 先進製程投資。
更令人關注的是,Moore 指出英特爾過去 10 奈米及 7 奈米製程產品已售罄,顯示客戶認為這些舊產品性價比優於新 Intel 4 產品,凸顯新一代技術尚未獲得市場認可。
針對美國政府持有英特爾股權,Moore 指出,「如果這筆資金附帶限制,迫使英特爾在策略上受制,並不是最佳途徑」,英特爾晶圓代工的未來應完全依據財務與策略考量,而非愛國因素。
英特爾晶圓代工部門虧損壓力大
Moore 強調,英特爾晶圓代工部門每年虧損超過 100 億美元,負債超過 200 億美元,加上未來專案承諾,盈虧平衡前景不明。
他也指出,英特爾正在評估多種重組方案,包括維持 IDM 2.0 模式、回歸 IDM 1.0 或轉向「Fab Lite」模式,每種方式皆有利弊,「IDM 2.0 潛力最大,但如果英特爾無法在伺服器領域保持性能領先,也承擔最大的風險。」
不過,Moore 讚賞英特爾在陳立武(Lip-Bu Tan)擔任執行長期間保持的「預測保守主義」,他相信,若英特爾專注於微處理器市場佔有率回升,並將成本控制在約 600 億美元營收範圍內,公司仍可獲得穩健回報,而不需依賴新晶圓廠或複雜的政府介入。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