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強迫美企投片英特爾將招敗 本土晶片製造不現實也不經濟
鉅亨網編譯王貞懿
《經濟學人》最新一期中,以「美國本土晶片製造的幻想」(America"s fantasy of home-grown chipmaking) 為題,分析昔日晶片龍頭英特爾從全球第二大公司跌落至市值僅 1000 億美元,美國總統川普甚至考慮半國有化挽救,凸顯美國本土晶片製造政策面臨重大挑戰。

半世紀前,英特爾是尖端科技的代名詞,主導個人電腦晶片市場,2000 年一度成為全球市值第二大公司。如今市值僅剩 1000 億美元,在晶片公司中連前 15 名都排不上。這家曾代表美國科技實力的指標企業,近來成為政府補貼和保護的對象。
美國總統川普上周五已公開表示,英特爾已同意美國政府取得該公司 10% 股權,成為最大股東。
半導體戰略重要性凸顯
半導體是 21 世紀關鍵技術,對國防至關重要。在美、中 AI 競賽中,晶片可能決定勝負。即使自由貿易支持者也承認其戰略重要性,並憂心全球尖端晶片高度依賴台積電 (2330-TW) 和台灣,而台灣面臨中國入侵威脅。
然而,晶片製造是專業化、複雜性和全球化的奇蹟,在這種條件下干預市場容易失敗,英特爾就是明證。
英特爾困境日益加深
英特爾因傲慢錯過智慧型手機和 AI 浪潮,輸給輝達 (NVDA-US)、Arm 和台積電等對手。拜登的《晶片法案》承諾提供英特爾 80 億美元補助和 120 億美元貸款,但該公司仍在掙扎,現金流勉強維持營運。俄亥俄州原定今年開業的晶圓廠,現預計 2030 年代初才能營運。
拯救英特爾所需資金持續成長。估計未來幾年需投資超過 500 億美元才能成功製造先進晶片。即使政府投入如此巨資,也無法保證成功。
拜登政府在英特爾問題上失敗,但川普可能讓情況更糟。他威脅對晶片進口徵收關稅,可能強迫輝達等公司使用英特爾製造半導體。這些措施或許能為英特爾爭取時間,但會削弱美國競爭力。
因為,晶片製造並非目的,而是美國科技業稱霸全球的關鍵投入,強迫企業採用次級產品將損害其優勢。
三大更實際的策略
面對英特爾困境,《經濟學人》提出三項建議。
首先,美國不應死守英特爾現有架構。英特爾可考慮拆分,將晶圓代工部門賣給有資金實力的投資者如軟銀 (9984-JP),軟銀據報有意收購並已宣布投資英特爾 20 億美元。或者出售晶片設計部門,專注發展製造業務。政府不應持續砸錢救援,入股只會讓管理更複雜。
其次,應協助其他晶片製造商解決在美設廠問題。台積電面臨台灣土地不足和人力老化,已投資 1650 億美元赴美建廠,首座廠生產 4 奈米晶片,第二座廠預計 2028 年生產更先進製程。三星 (005930-KR) 表現優於英特爾,正在德州建廠,但兩家公司都面臨技術工人短缺和建廠許可延遲的共同難題。
最後,即使發展本土製造增強美國產業韌性,也不能完全切斷與全球的連結。半導體供應鏈高度專業分工,關鍵設備來自世界各地,如荷蘭的極紫外光刻機、日本的製程設備,美國無法獨立完成所有環節。
真正有效的晶片政策應該是簡化建廠許可、培訓更多工程師,讓外商願意到美國投資。政府應開放進口製造設備和技術人才,而非用關稅築牆。半導體產業經過數十年全球化發展,強求完全自主供應鏈既不現實也不經濟。
(本文不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極短線強勢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