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想傾銷?中國拒當冤大頭 H20晶片成中美科技戰新插曲
鉅亨網編輯林羿君
在美國對中國長達多年的科技限制出現令人驚訝的逆轉之際,總統川普上個月允許輝達 (NVDA-US) 恢復向中國市場銷售 H20 晶片。然而,北京的反應卻異常冷淡,並沒有因為這項政策鬆綁而表示歡迎,讓中美科技戰再添插曲。

儘管長期以來一直敦促華盛頓放寬嚴格的出口管制,但在政策逆轉後的數週內,中國卻將該晶片視為安全風險,傳喚輝達解釋,並勸阻國內企業使用它。
CNN 報導指出,這種不太熱情的態度反映出北京推動建立自主半導體供應鏈的決心,以及其對快速進步的晶片產業所取得成果的信心。
但冷淡的反應也可能帶有政治姿態。儘管中國在半導體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然需要美國的晶片與技術。
專家指出,中國的「國家冠軍」華為已經開發出效能可媲美,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超越新批准的輝達晶片的產品。然而,中國仍希望獲得美國出口管制下仍被禁止的更先進 AI 處理器。
自川普第一任期對華為實施科技限制以來,中國的晶片技術取得了顯著進步。中國通訊業知名觀察家、中關村資訊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表示,這些進展正是由於美方層層疊加的出口限制所帶來的挫折感所驅動。
他說:「我們有這樣的能力,情況並不像他們想像的那樣,好像中國一旦被封鎖就無法運作,或者中國就會垮掉。」
在他看來,美國政策的逆轉只是反映出擁有完整本土化晶片供應鏈的重要性。
項立剛說:「對中國企業來說,如果想要確保晶片供應的相對安全,或許只有一個選擇,依賴中國國產的晶片。」
這可能是中國的目標,但在涉及國家安全的高風險 AI 競賽中,美國至少目前仍然是領導者。
中國並不「天真」
輝達的 H20 晶片在去年推出,目的是在拜登政府實施嚴格出口管制後,維持對中國市場的銷售。這些管制禁止高運算能力晶片的出口。上個月,川普批准向中國銷售 H20,此前他在 4 月因美中貿易摩擦加劇而禁止其出口。
川普為此辯護時稱該晶片「過時」,因為它落後於公司最新的 AI 處理器,例如 Blackwell 或 H100,而 H20 正是由這些產品衍生出來的。他與其官員似乎也接受了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長期以來的觀點——美國只有確保自家晶片維持全球標準,才能保持技術領先地位。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上月表示:「你要讓中國人用得上美國的技術棧,讓他們的開發者對它上癮。」
但這種戲劇性的逆轉引發了外界對川普「交易式」國安觀的質疑——這一領域過去一直被視為不容談判。
另一方面,中國對 H20 晶片所謂的安全風險感到震驚,例如「追蹤與定位」和「遠端關閉」功能,某些美國國會議員曾呼籲加入這些功能,但輝達否認在晶片中設置了此類後門。
中國的網信辦和工信部已因此傳喚輝達,並敦促當地企業避免使用 H20。一位不願具名的中國科技公司內部人士透露,該公司已經收到當局通知,要求在使用 H20 晶片時保持謹慎,並建議不要購買。
項立剛指出,中方認為美方的做法顯然是不公平的。「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你們卻拒絕賣給我們。對於那些你們認為已經過時的東西,還想把它們傾銷到我們的市場,佔領我們的市場。」
他對 CNN 反問:「你們真的以為我們這麼天真嗎?」
H20 仍然搶手
儘管中國有所顧慮,且 H20 的效能有所降低,但這款晶片依然深受中國企業追捧。
券商 Bernstein 預估,如果沒有川普的出口限制,今年向中國出貨的 H20 晶片將可達到 150 萬顆,約合 230 億美元的營收。主要買家包括中國科技巨頭,如字節跳動、阿里巴巴與騰訊。
雖然華為的頂級 AI 晶片在運算能力上表現出色,但與 H20 相比,它們在記憶體頻寬方面仍顯不足。記憶體頻寬決定了晶片的記憶體與運算單元之間能傳輸多少數據。
Bernstein 專注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高級分析師林青原指出,H20 對中國企業的吸引力還在於華為的產能有限,以及輝達完善的生態系統。他說:「即便你想完全用本土廠商來取代 H20 的需求,他們也無法提供所需的晶片數量。」
Bernstein 預估,華為在 2025 年的高階 AI 晶片出貨量約為 70 萬顆,仍遠低於中國的需求量。
與此同時,輝達強大的生態系統,將其晶片與軟體平台深度整合,形成了專家口中的「護城河」,使得依賴其軟體訓練模型的 AI 開發者難以、也代價高昂地轉換到替代方案。
Counterpoint 副總監 Brady Wang 表示:「H20 搭配完整的生態系統,涵蓋硬體與軟體支持,確保更好的相容性與整合便利性。對許多中國自研晶片而言,生態系統成熟度仍是一大挑戰,因此 H20 雖然在成本上處於劣勢,但依然更具吸引力。」
中國技術已非常接近
然而,專家指出,中國在半導體技術上的快速進展不容低估。林青原表示,多年來不斷收緊的出口管制,既帶來緊迫性,也創造了自給自足的機會。
他說,雖然華為 2023 年的旗艦智慧型手機展示了被美國官員認為極難製造的先進晶片後,中國晶片製造技術似乎陷入停滯,但本土晶片製造設備企業正在穩步追趕。
林青原補充道:「中國本土廠商原本幾乎沒有機會從全球玩家手中搶佔市佔率,因為存在技術差距,但出口管制創造了一個原本不存在的市場,加速了國產替代。」
Bernstein 預測,中國自製 AI 晶片的占比將從 2023 年的 17% 飆升至 2027 年的 55%,而美國供應商如輝達與 AMD 的市佔將從 83% 縮減至 45%。
輝達的黃仁勳日前曾直言,「毫無疑問,華為是全球最強大的科技公司之一…… 在過去幾年,他們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中國就在我們身後。我們非常、非常接近了。」
- 美股多頭!現金流布局關鍵在?聽蕭碧燕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