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技業轉型艱難,經濟脆弱性加劇復甦挑戰
鉅亨網新聞中心
美國科技業面臨轉型挑戰,經濟結構脆弱性加劇未來復甦風險
美國科技業面臨重大轉型挑戰,政府考慮入股英特爾 (INTC-US) 以拯救其競爭力,然而專家警告此舉可能損害整體晶片產業的市場競爭[1]。儘管英特爾股價因消息上漲7%,但其長期虧損及未能吸引外部客戶的根本問題依然存在,顯示政府干預的效果有限。同時,科技業職缺整體下降35%,網頁開發工程師職位減少72%,而AI相關職位卻逆勢增長三倍,顯示產業正朝向更專業化及自動化的方向發展[2]。這一系列變化反映出美國科技業在面對市場需求轉變時,需重新評估人才結構及技術投資,以維持其全球競爭力。
另一方面,美國社會流動性降至歷史低點,2023年搬家比例僅7.8%,顯示出高房價和就業市場疲軟使許多家庭無法改善生活條件,進一步加劇經濟活力的風險[3]。同時,川普暗示將對半導體和鋼鐵產品徵收高達300%的關稅,這一政策引發市場擔憂,導致美股半導體類股普遍下跌,專家認為此舉可能促使企業回流美國,但也可能加速外資撤離[4]。在此背景下,經濟結構的脆弱性與政策的不確定性交織,未來美國經濟的復甦之路面臨重重挑戰。
目前,美國的經濟數據顯示出複雜的通膨與消費者信心動態,儘管川普政府實施的高關稅未如預期引發通膨,巴克萊銀行的研究指出,實際加權平均關稅僅為9%,遠低於官方的12%[5],這使得進口商的實際負擔減輕。未來可能因豁免取消而上升的稅率,將迫使企業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與此同時,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總裁古爾斯比對降息持謹慎態度,強調需更多數據以確認經濟走勢[6],而密西根大學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則因通膨預期上升而下滑,顯示出消費者對未來支出的擔憂[7]。儘管7月零售銷售數據顯示消費者支出穩定,市場對經濟衰退的擔憂有所緩解,但聯準會的降息可能性卻因數據而降低,投資者將密切關注即將召開的聯準會年度研討會及鮑爾的發言[8],以尋找未來政策走向的線索。
Powered by Yushan.AI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