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I讀新聞

台股限空令首日面臨關稅戰壓力,電子股下跌AI產業強勁表現引關注

鉅亨網新聞中心


台股首日限空令後面臨關稅戰壓力,市場情緒謹慎,電子股下跌AI產業表現強勁

在限空令退場首日,台股面臨關稅戰的雙重壓力,最終收於21536.57點,跌幅達115.67點,失守5日線,成交量為2952.27億元,顯示市場情緒謹慎[1]。儘管外資逆勢買超131.39億元,三大法人合計買超41.02億元,但電子權值股如台積電 (2330-TW) 和鴻海 (2317-TW) 均出現下跌,反映出市場對於美國關稅政策的不安[2]。相比之下,AI相關產業如勤誠 (8210-TW) 則表現較為強勁,顯示出市場對於科技創新仍抱有一定信心,未來需密切關注政策變化對市場的影響。

全球貿易環境變化加劇:日本貿易壓力、中美股市回暖及美國加密貨幣策略挑戰

日本面臨9兆日元的貿易順差壓力,專家指出僅依賴擴大美國汽車及農產品進口難以根本解決問題,且可能對本國產業造成衝擊,進一步影響經濟成長[3]。此外,高盛認為人民幣升值將為中國股市帶來利好,估計每升值1%可推動股市上漲約3%,並上調人民幣預測至7,顯示出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緩和後市場的回暖[4]。這兩個市場動態反映出全球貿易環境的變化,投資者需密切關注政策走向及其對經濟的潛在影響。
中國總理李強最近出訪馬來西亞並參加東盟-中國-海合會峰會,強調中國在開發中國家的支持及其與印尼的戰略貿易關係,預計2024年雙邊貿易額將達1,478億美元[5]。同時,中國官員正在擬定升級版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意在穩固其在全球製造業的地位,尤其是在晶片製造設備等科技領域,顯示出對美國要求工廠回流的強烈抵制[6]。這一系列動作反映出中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積極布局,並可能對未來的國際貿易環境產生深遠影響。
《巴倫周刊》報導指出,蘋果面臨川普政府對於美國本土生產的嚴格要求,若未能迅速調整策略,將可能影響其未來業務發展[7]。同時,美元指數因川普延遲對歐盟的貿易關稅而下跌至近一個多月新低,進一步推動亞洲貨幣小幅走高,顯示出市場對於地緣政治風險的敏感反應[8]。這一系列動態不僅影響蘋果的生產策略,也反映出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投資者需密切關注政策變化對市場的潛在影響。
美國總統川普最近舉辦晚宴,強調加密貨幣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性,並暗示美國需加強在此領域的競爭力,以防中國崛起[9]。同時,債券市場面臨結構性轉變,投資者對美國國債的需求減少,反映出對政府債務風險的重新評估,尤其是在美國年度赤字可能達到2兆至3兆美元的背景下[10]。這些動態顯示出美國在加密貨幣和債務管理上的挑戰,未來可能引發市場波動及地緣政治風險,投資者需密切關注政策變化及其對全球資本流動的影響。

AI競爭加劇,市場動盪中中國企業需調整策略以應對挑戰

在市場動態中,Google (GOOGL-US) 在 I/O 2025 大會上推出的 Gemini Diffusion 擴散模型,顯示出其在生成速度上的顯著提升,可能對現有的 AI 市場格局造成衝擊,尤其是對於 GPT 系列的競爭壓力加大[11]。同時,香港股市因汽車股的疲弱表現而整體下滑,恒生指數下跌1.35%,比亞迪因價格戰影響股價重挫8.6%[12],顯示出市場對於短期內缺乏利好消息的擔憂。然而,外資流入A股的趨勢則反映出對中國市場的長期樂觀,華泰證券建議投資者重視港股的配置價值,預示著未來可能出現的資金回流將提升權益資產的吸引力,形成市場的潛在支撐。
AI新創公司Builder.ai因長期虛構擁有先進AI技術而宣告破產,揭露其實際依賴人力撰寫程式碼的詐騙行為,並使微軟 (MSFT-US) 和亞馬遜 (AMZN-US) 成為受害者,這一事件引發業界對AI技術真實性的深刻反思[13]。同時,Counterpoint報告指出,中國智慧手機市場出貨量回升,小米 (01810-HK) 和華為市佔率並列第一,而蘋果 (AAPL-US) 市佔率則大幅下滑至15%,顯示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面臨挑戰。為了應對壓力,蘋果調降新機價格並參與補貼機制[14]。這些動態反映出科技產業在面對市場變化和信任危機時,企業需加強透明度和創新能力,以維持競爭優勢。
王健林旗下的萬達集團以500億元人民幣出售48座萬達廣場,這一舉措不僅是為了緩解其債務壓力,也可能促進其向輕資產轉型,顯示出企業在面對財務挑戰時的靈活應對策略[15]。同時,《2025年世界最富裕城市報告》指出,美國城市在全球財富中心中仍占主導地位,然而中國的深圳和杭州卻以驚人的增長率迅速崛起,顯示出亞洲市場的潛力和吸引力[16]。這些趨勢反映出全球資本流動的變化,企業在資產配置和市場選擇上需更加靈活,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
根據最新財報,豐田在2024財年再次展現其在全球汽車產業的獲利優勢,淨利潤達4.76兆日元,遠超中國所有車企總和的2.4倍,儘管其淨利較前一年下滑5.6%[17]。這一數據凸顯中國車企在獲利能力上的明顯差距,尤其是比亞迪的淨利僅402.5億元人民幣,未能進入全球淨利前十名,顯示出中國車企在市場策略上亟需反思。豐田的成功不僅在於其穩定的銷售表現,更在於其技術創新和獲利模式的長期發展,這對中國車企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啟示,未來應更注重提升技術與獲利能力,以縮小與全球領先者的差距。

Powered by Yushan.AI

文章標籤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

#法人看好股

#營收創高股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