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回暖與科技競爭加劇,台灣企業積極布局全球市場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美貿易回暖與全球科技競爭加劇,市場動態顯現不確定性
美國對華為的晶片禁令雖然加劇了中美科技競爭,但華為的Ascend晶片因其卓越性能仍獲得中國科技巨頭的支持,並推動其智慧型手機銷量上升,顯示出其在逆境中強化的潛力[1]。此外,台灣八大工商團體呼籲政府支持1,000億元撥補預算,以穩定電價並應對美國高關稅及匯率波動,強調穩定供電對於民生及產業發展的重要性[2]。這些動態不僅反映出全球科技格局的重建,也顯示出台灣在面對外部挑戰時,必須加強內部合作以維護經濟穩定。
德國新總理梅爾茨在首次政府聲明中強調需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並對中俄關係表示擔憂,這反映出歐洲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的戰略調整需求[3]。同時,伊朗願意在美國取消制裁的條件下簽署核協議,並承諾放棄核武器,這一消息引發國際油價下跌,顯示市場對中東局勢的敏感性[4]。這兩則消息共同顯示出全球經濟和政治環境的不確定性,投資者需密切關注各國政策變化及其對市場的潛在影響。
國際金價持續徘徊於一個月低點,15日跌至3175美元,較上月高點下滑9%,主要因美中達成降低關稅協議後,市場避險需求減少,資金流向股市[5]。同時,中國商務部宣布暫停對17家美國企業的不可靠實體清單措施,顯示中美經貿互動有所改善,可能進一步影響市場情緒[6]。分析人士指出,儘管短期內黃金市場脆弱,但長期支撐因素仍在,金價能否穩守3000美元將成為關鍵指標,未來市場需密切關注即將公佈的美國生產者物價指數及聯準會的政策動向。
隨著美中暫停關稅的消息傳出,中國對美國的貨櫃運輸量驟增近300%,顯示貿易活動迅速回暖,這一趨勢可能會進一步推動全球供應鏈的復甦[7]。同時,輝達 (NVDA-US) 與沙烏地阿拉伯的AI新創Humain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將提供大量晶片以建設資料中心,這不僅強化了輝達的市場地位,也顯示出沙國在全球AI硬體市場中的潛力[8]。這些動態反映出在全球經濟復甦的背景下,科技與貿易的交互影響日益顯著,未來市場將持續關注這些領域的發展。
小米汽車銷量下滑與微軟裁員,台積電與聯發科推動AI創新,台灣企業積極布局全球科技市場
小米汽車(01810-HK)目前面臨銷量連續三周下降的困境,受虛假宣傳爭議及市場傳聞影響,品牌形象受到重創,尤其在一輛 SU7 發生致命事故後,消費者信心進一步動搖,全年交付35萬台的目標面臨挑戰[9]。與此同時,微軟 (MSFT-US) 宣布裁員約6000人,主要集中在華盛頓總部的軟體工程師,顯示科技公司在加碼人工智慧投資的同時,亦需進行成本控制和預算重整。這一系列動作反映出行業內部的結構性調整[10]。這些事件共同揭示了當前科技產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企業需在創新與成本之間找到平衡,以應對市場變化。
在技術論壇上,台積電 (2330-TW)(TSM-US) 與聯發科 (2454-TW) 的高層共同探討了AI技術的未來發展,特別是AI邊緣裝置的算力將每兩年成長一倍,並在2029年達到超過50%的手機滲透率,顯示出市場對於AI應用的強勁需求[11]。聯發科強調無線通訊技術在AI應用中的基礎角色,並計劃與台積電持續合作,開發更高效能的節能晶片,以應對未來的市場挑戰[12]。隨著全球資料中心產值預計突破1兆美元,半導體支出占比達50%,這一趨勢將進一步推動相關產業的整合與創新,為台灣科技企業帶來新的成長機會。
華安 (6657-TW) 首度參加 COMPUTEX 展會,展示其 AI 新藥研發成果,股價漲幅達 6.14%,成功站上季線,顯示市場對其 AI 老藥新用平台的期待[13]。同時,鴻海 (2317-TW) 與印度 HCL 集團合資興建的半導體廠獲批,總成本達 131 億,預計2027年投產,將顯著提升印度的電子產業能力並減少對外依賴[14]。這些動態顯示出台灣企業在全球科技與製造業中的積極布局,尤其在 AI 和半導體領域的創新與合作,將為未來市場帶來新的成長動能。
美國製造業復興面臨重重挑戰,儘管歷任總統如歐巴馬和拜登推動再工業化及《晶片法案》等政策,製造業對GDP的貢獻卻降至9.9%[15]。報導指出,政策執行效率低下,許多半導體計畫在環評和用地協商中停滯,顯示出政策雄心與實際效果之間的斷層。即使數千億美元的補貼投入,製造業的私人固定資產投資仍低於智慧財產權類,且回流的戰略產業對就業的拉動效果有限,反映出美國製造業的系統性失衡,金融霸權與實體經濟的根本衝突使復興之路愈加艱難。
Powered by Yushan.AI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營收創高股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