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鋰電池設備出口停擺 貿易戰風暴升級
鉅亨網編譯段智恆 2025-02-18 23:10

根據路透周二 (18 日) 報導,中國一間公司已停止出口用於處理電動車鋰電池金屬鋰的設備,這是中國政府提議的出口管制措施已經開始影響製造商的最明顯跡象。
據知情人士和路透看到的文件顯示,久吾高科 (300631-CN) 上月通知其客戶,從 2 月 1 日起將停止出口名為「吸附劑」(Sorbent)的過濾設備。吸附劑是用來從含有鋰的鹽水或其他溶液中提取鋰的關鍵設備,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吸附劑生產國。
此次決定表明,北京政府在 1 月公開提出的限制某些鋰電池和鋰技術出口的威脅,儘管該提案目前還只是建議,但已經開始改變行業行為。若該提案獲得批准,企業將需要政府許可證才能向海外銷售此類設備。
另一家鋰提取技術公司的一位高層表示,久吾高科與另一家主要吸附劑生產商——藍曉科技 (300487-CN) 正與政府就該提案進行談判。截稿前,久吾高科和藍曉科技的代表均未對上述消息作出回應。
中國政府提出的鋰技術出口管制,是中美貿易戰升級的一部分。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施加壓力,並針對鋰等關鍵資源採取措施。
鋰作為電動車和清潔能源的核心原材料,隨著市場成長,其全球地位越發重要。中國在鋰的開採和處理技術上占據主導地位,這使其能在貿易戰中利用鋰技術作為談判槓桿。
自 2018 年以來,鋰礦和鋰電池技術成為新爭議點,並可能使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更加依賴中國的鋰提取技術,對全球市場造成深遠影響。
產業反應與威攝效應
該提案自公開以來,北京政府並未公開討論過此事。部分產業內人士認為,該提案本身已經對出口至「敵對國家」產生威懾效應。一位在中國的國際律師表示,該提案對出口市場產生了「寒蟬效應」。
中國商務部官員曾訪問多家企業討論該提案,有一次甚至警告一家公司不要繼續進行一項價值 10 億美元的出口交易。銀行也在簽署出口融資協議前,要求額外的批准。
短期影響:西方國家面臨技術選擇限制
雖然目前尚不清楚如果實施該限制將會有多嚴格,但這一提案凸顯北京政府在貿易戰中利用其在鋰和其他關鍵礦產開採和加工的主導地位,作為與華府不斷升級的貿易戰的槓桿。。
若此限制生效,短期內任何中國吸附劑出口的中斷都可能會影響西方石油生產商提取鋰的計劃,限制其技術選擇。例如,埃克森美孚 (XOM-US) 已研究過在其位於美國阿肯色州的鋰開採計畫中使用中國的處理設備。
幾家西方吸附劑生產商表示,他們可能分得市占,儘管他們的設備尚未達到商業生產規模。TechMet 執行長梅內爾 (Brian Menell) 表示:「我們必須完全改變技術並在生產和加工上創新,而這一切必須在不依賴中國的情況下進行,中國擁有 20 年的技術優勢並控制著遊戲規則。」
鋰和可再生能源生產商 Vulcan Energy Resources 董事長 Francis Wedin 表示,許多有意成為鋰生產商的公司正紛紛尋求幫助。他說:「在過去幾周,我們收到了大量公司希望向我們購買吸附劑並授權技術,包括來自北美和南美的大型鋰企業在內的公司都表達了興趣。」
全球鋰需求上升:需求與供應的博弈
隨著全球對電動車和可再生能源需求的激增,鋰市場的需求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根據國際能源機構 (IEA) 的報告,未來幾年內電動車將對鋰的需求造成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也讓鋰成為全球競爭的焦點。中國在鋰提取技術方面的優勢,使其在貿易戰中有了更多的主動權。
鋰生產國 (如澳洲和智利) 和消費國 (如美國和歐洲) 將不得不尋求替代供應鏈或在面對貿易緊張時增強自主供應能力。然而,中國仍然控制著鋰提取和加工的關鍵技術,這意味著中國的出口管制提案,無論是對全球市場的供應還是國際貿易,將產生深遠影響。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