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機器人產業競賽 誰能笑到最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5-02-08 11:44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_next/image?url=https%3A%2F%2Fcimg.cnyes.cool%2Fprod%2Fnews%2F5855364%2Fl%2Fcede8b9acc5b01f6a9ef85f8d62c921c.jpg&w=3840&q=75)
輝達 (NVDA-US) 執行長黃仁勳今年 1 月 7 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的消費電子展 (CES) 上發表演說,宣告機器人領域即將迎來一個分水嶺時刻。在演講中,兩側的舞台上站著揮舞手臂的人形機器人,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
幾週後,在中國的 2025 年春節聯歡晚會上,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機器人呈現了一場獨特的表演。這兩場備受矚目的活動為競爭激烈的 2025 年定下了基調,許多機器人製造商正在調集資源,致力於實現大規模生產和全球商業化。
在這場 21 世紀的「太空競賽」中,世界各國都渴望分得一杯羹。雖然沒有一個國家完全佔據主導地位,但中國和美國無疑屬於第一梯隊。中美兩國在爭奪機器人技術領先地位的競賽中,各自發揮自身的優勢。中國依託其產業規模與快速實現能力,在供應鏈成熟度方面佔有優勢。
顛覆變革 產業重定義 美國或更勝一籌?
然而,分析人士指出,在可能孕育下個特斯拉 (TSLA-US) 或開放人工智慧研究中心(OpenAI)——能帶來顛覆性變革、重新定義產業的巨頭企業方面,美國或許更勝一籌。
專家表示:「在美國,注重的是走在技術前沿,探索未知的技術難題;而在中國,更側重於如何將現有技術整合到實際應用中。」中國公司普遍更傾向於投資於製造完全集成的人形機器人,以供現實世界使用,而美國公司則專注於更廣義的智能,其中可能包括工廠認為不必要的功能。
DeepSeek R1 橫空出世 恐改變中美角力現狀
在最近發生的一些事件後,這種考慮可能會有所改變。
在宇樹科技的機器人春晚展覽前夕,中國人工智慧初創企業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了 R1 大型語言模型,震驚了科技界。該模型的性能與 OpenAI 的產品相當,然而使用和開發成本卻遠低於 OpenAI。這個開源產品挑戰了主流的認知,即訓練最先進的人工智慧系統需要投入巨額資金,導致 DeepSeek 競爭對手的股票被大規模拋售,並促使人們重新評估先前的投資策略。谷歌前執行長埃里克 · 施密特也表示,這顯示中國和美國在人工智慧技術發展上並駕齊驅。
中美勝負仍難分 學術合作成科技競爭亮點
然而,美國在機器人技術方面仍可能保留一些優勢。美國的高校在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從 0 到 1」的突破,而美國公司則在支撐該領域的「軟」技術方面引領著進步。根據高盛公司的研究部門,機器人的硬體大多已經成熟或接近成熟,相機頭、馬達、力傳感器、傳動裝置和電池等部件都可以用於商業目的。
高盛在去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從 2023 年各種產品的操作和交互能力的提高來看,端到端人工智慧的進步可能會使人形機器人的迭代速度大大加快。」許多公司表示,它們將在 2025 年開始大規模生產自己的人形機器人,這被廣泛視為運營穩定性的關鍵里程碑,也是通過構建規模經濟來降低成本的一種手段。
中國——長期以來被稱為「世界工廠」——已經將其製造業的主導地位擴展到機器人領域。數以萬計的公司在供應鏈中發揮作用,無論是生產零件、組裝單元還是設計原型。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2023 年全球一半以上的機器人安裝量集中在中國,這使得推動人形機器人進入國內市場的中國企業在成本控制方面佔據優勢。
專家指出,重點不再是克服孤立的技術難題,而是在系統工程和建立最優系統方面表現出色。在某些主要指標——不必全部指標——上領先,就可以確保競爭優勢。
儘管國家和企業在科技(包括人形機器人)領域競爭激烈,但學術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仍得以暢通無阻地繼續下去。在當前複雜多變的雙邊關係中,這是一個罕見的亮點。專家表示:「在探索階段,你往往會看到(中美)努力拓展機器人智慧的邊界,而不是自我隔絕地進行競爭。」
本文由香港《南華早報》網站 2 月 5 日發表,原題為《中國與美國爭奪人形機器人之巔》,作者為盧納 · 孫。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