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人形機器人產業中國主導「身體」、輝達布局「大腦」、特斯拉「做整合」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5-02-07 17:0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_next/image?url=https%3A%2F%2Fcimg.cnyes.cool%2Fprod%2Fnews%2F5854339%2Fl%2Fa74fc106ca47cc16c4a88befbeba8a56.jpg&w=3840&q=75)
在科技浪潮的推動下,人形機器人領域正以蓬勃之勢崛起,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摩根士丹利(大摩)發布了一份名為《Humanoid 100》的報告,首次系統地梳理了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中的 100 家核心上市公司。
這份報告將人形機器人產業鏈拆解為三大核心環節:「大腦」、「身體」和「整合者」,並指出中國在人形機器人供應鏈中佔據主導地位,尤其在「身體」環節優勢顯著。 特斯拉、輝達等科技巨頭則成為各環節的關鍵力量。
一、產業鏈拆解:大腦、身體、整合者
「大腦」(Brain): 涵蓋 AI 晶片、軟體與半導體,是機器人的智能核心。 報告指出,人形機器人的「大腦」主要由半導體和軟體組成,其中最關鍵的是用於自主性的基礎生成式 AI 模型,以及用於訓練的仿真模型和數位孿生技術。 大摩列出了 22 家「大腦」類公司,包括輝達 (NVDA-US)、微軟 (MSFT-US)、Google(GOOGL-US)、Meta(META-US) 等科技巨頭,以及 Arm(ARM-US)、Synopsys(SNPS-US)、凱登斯等晶片設計公司。 這些企業作為人形機器人的智慧引擎,主要涵蓋了基礎模型構建、數據科學與分析、模擬與視覺軟體研發以及各類關鍵半導體生產等多元領域。
- 在基礎模型構建方面,Alphabet、百度 (09888-HK)、Meta、微軟、輝達等科技巨頭投入巨大,其研發成果為人形機器人的智能交互與自主決策奠定了堅實基礎。
- 在數據科學與分析領域,Oracle(ORCL-US)、Palantir(PLTR-US) 等企業憑藉其先進技術,助力機器人高效處理海量感測器數據,實現精準感知與智能應對。
- 在模擬與視覺軟體方面,Alphabet、達梭系統(Dassault Systemes)、輝達等企業持續創新,通過虛擬環境訓練與視覺數據處理技術突破,推動機器人在複雜環境中的適應性與任務執行能力不斷提升。
- 在半導體生產環節,從計算晶片的英特爾、輝達到視覺晶片的 Ambarella、地平線機器人(Horizon Robotics),再到存儲晶片的美光(Micron)、SK 海力士(SK Hynix)等企業,共同為人形機器人的大腦提供了強大的算力、高效的感知與可靠的數據存儲支持,確保機器人在運行過程中能夠快速、準確地處理各類信息,實現智能化操作。
「身體」(Body): 包括感測器、電池、電機、減速器等硬體組件。 報告表示,人形機器人的「身體」主要由感測器、執行器、電線和連接器網路以及鋰離子電池組成,外部通常由鋁合金和塑料混合製成,以最大限度地減輕重量。
- 執行器: 由螺釘、減速器、電機、感測器、軸承和編碼器組成。 特斯拉的 Optimus Gen2 使用 28 個執行器驅動 50 個自由度,涉及諧波減速器(日本 Harmonic Drive)、行星滾柱絲杠(中國恒立液壓)等公司。 在執行器部件領域,NSK、RBC Bearings 等企業生產的高品質軸承,有效降低了機器人關節運動中的摩擦損耗,保障了運動的高精度與穩定性;恒立、Hiwin 等企業生產的螺絲與螺桿,在將電機旋轉運動轉化為線性運動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確保機器人肢體動作的精準執行。
- 感測器: 包括視覺感測器、力感測器、慣性感測器、溫度感測器等。 六軸力感測器是最複雜的力感測器。 預計索尼、禾賽科技將主導視覺與激光雷達生產。 Analog Devices、Hexagon 等企業的攝像頭與視覺感測器讓機器人擁有敏銳的視覺感知;Aptiv、英特爾等企業的雷達與激光雷達技術助力機器人實現深度環境感知與精準定位;Allegro Microsystems、Melexis 等企業的磁性與力扭矩感測器使機器人能夠精準感知接觸力與自身運動狀態,從而安全、穩定地與周圍環境互動。
- 電池: 通常使用圓柱形鋰離子電池,安裝在機器人軀幹中央。 預計寧德時代、LG 新能源將主導電池供應。 CATL、EVE Energy 等電池企業為人形機器人提供持久動力支持。
- 模擬半導體:與感測器配合使用,幫助調節溫度、速度、位置、電力分配等。
- 電機與稀土磁鐵方面,Estun、Nidec 等企業研發的電機為機器人提供了強大動力,稀土磁鐵企業如 JL Mag、MP Materials 等則保障了電機性能的高效穩定。
「整合者」(Integrators): 開發完整人形機器人的企業,以車企和科技巨頭為主。 大摩表示,「整合者」公司主要包括汽車製造商、消費電子公司、電商和互聯網公司以及傳統機器人製造商這四類。
- 汽車公司: 包括特斯拉、現代 / 波士頓動力、豐田等,利用電動車供應鏈優勢切入。 BYD、GAC Group、Tesla、Toyota 等汽車行業巨頭憑藉其深厚的工程製造底蘊與強大的供應鏈整合能力,積極跨界布局人形機器人領域,旨在將汽車製造中的先進技術與規模化生產經驗應用於機器人研發生產,實現產業協同創新與多元化發展。
- 消費電子公司: 包括蘋果、小米、索尼等,加速布局家用場景。 Apple、Samsung Electronics 等消費電子企業憑藉其在電子產品設計、製造與智能化技術方面的優勢,致力於打造具有創新性與用戶友好性的人形機器人產品,滿足家庭與消費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 電商和互聯網公司: 包括阿里巴巴、亞馬遜、騰訊等。 Alibaba、Amazon 等電商與互聯網巨頭則著眼於利用人形機器人提升物流效率、優化客戶服務體驗,通過技術融合與場景創新拓展業務邊界。
- 傳統機器人公司: 包括 ABB、美的(庫卡)等。 ABB、Midea 等傳統機器人企業在長期的工業自動化與機器人研發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正加速向人形機器人領域進軍,推動技術升級與應用拓展。
Rainbow Robotics、UBTech 等一些新興的人形機器人專業開發企業專注於技術創新與產品差異化,在人形機器人的特定應用場景與功能實現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二、中國供應鏈的崛起
報告顯示,目前 73% 已確認參與人形機器人開發的公司和 77% 的整合者都位於亞洲(其中 56% 和 45% 分別來自中國)。 其中,中國在人形機器人供應鏈中佔據 63% 的份額,尤其在「身體」環節優勢顯著。
- 執行器組件: 恒立液壓、雙環傳動等企業已進入特斯拉供應鏈。
- 稀土磁材: 中國掌控全球 90% 的稀土加工,寧波韻升、北方稀土為電機提供核心材料。
大摩預計,未來初創公司將受益於成熟的供應鏈、本地應用機會和強有力的政府支持,預計到 2050 年,中國的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 6 萬億元,人形機器人總量達到 5900 萬台。
三、歐美企業的優勢
相比之下,歐美企業更多集中在「大腦」環節。 報告表示,輝達憑藉 AI 晶片和仿真平台 Omniverse 構建生態,而特斯拉則通過 FSD(完全自動駕駛)算法遷移至機器人,形成軟硬一體優勢。
四、市場潛力與投資價值
市場驅動力: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大語言模型(LLMs)和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重大突破,人形機器人迎來了學習與進化的黃金時代。 GenAI 賦予機器人強大的學習能力,使其能夠通過自然語言理解、行為模仿和模擬訓練快速適應複雜環境與多樣化任務需求,大幅縮短了研發週期,降低了開發成本,為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奠定了技術基礎。
摩根士丹利預測,美國人形機器人的潛在市場規模高達約 3 萬億美元,預計到 2050 年機器人保有量將達 6300 萬台,市場收入將增長至約 1 萬億美元。 中國市場的長期潛力同樣巨大,預計到 2050 年市場規模將達 6 萬億元人民幣,機器人銷量將達 5900 萬台。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