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膨同步飆升 亞洲央行加入升息浪潮
鉅亨網編譯余曉惠 2022-04-13 13:35
在俄烏戰爭刺激下,糧食和原油正帶動亞洲物價大漲,使全世界的通膨同步竄升。亞洲多國央行紛紛升息,而從製造成本升勢來看,通膨最糟情況似乎還沒到來。
高通膨不久前只是歐美頭痛的問題,現在幾乎成了全世界共同的障礙。從中國、印度、印尼、菲律賓、泰國到南韓,亞洲多國最近公布的物價漲幅都超乎預期,紐西蘭央行周三 (13 日) 意外升息 2 碼而非 1 碼,是 22 年來最大調升幅度,更凸顯對通膨的擔憂。
南韓央行、新加坡央行預定周四公布利率決策,新加坡可能再次緊縮,以對抗能源等進口性通膨。
面對通膨預期升溫、亞洲多國預期繼續升息,市場正在重新定價。亞洲國家的公債殖利率今年來持續上升,南韓漲幅最明顯,股市則下跌,新興亞洲總回報指數年初迄今挫跌 2.6%,是 2013 年以來同期最差表現。
亞洲國家的央行升息不只為了打壓通膨,也藉此支撐本國貨幣,因應資金外流。
亞洲開發銀行 (ADB) 本月稍早表示,大宗商品價格漲勢將使開發中亞洲國家今年通膨率推升 1 個百分點至 3.7%,雖然比歐美情況稍佳,但已經能改變央行政策方向,並嚇跑一些投資人。
澳盛銀行 (ANZ) 統計,新興亞洲 3 月共淨流出 223 億美元,是 2020 年 3 月以來最大賣壓。
有 10 多億人口的印度,面對糧食和能源價格上漲特別有感。印度央行總裁 Shaktikanta Das 上周表示,總經情況有「巨大轉變」,現在必須把打擊通膨放在經濟成長之前。
中國 2 月生產者價格指數 (PPI) 上漲 8.3%,較 1 月的 8.8% 降溫,卻仍高於市場預估的 8.1%。在通膨一向低迷的日本,2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年增 0.6%,是兩年來最快增速,主要被能源成本墊高。
從製造商的輸入性成本來看,物價漲勢可能進一步上漲。
澳盛經濟學家 Krystal Tan 說,目前 PPI 和 CPI 差距格外大,代表還有大量上漲壓力還沒到達消費端,當生產者開始轉嫁更多輸入性成本,終將推升消費者物價。
滙豐控股 (HSBC) 表示,雖然亞洲是糧食淨出口國,但糧價依舊是亞洲央行面臨最大通膨風險。另一個風險來自中國動態清零政策,對物流運輸和供應鏈的干擾。
- 投資10至18歲孩子的最佳方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