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指出新路徑 在華日企打算怎麼走?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12-06 21:16
12 月 1 日,日立集團在中國廣州舉辦了廣東 - 日立創新交流會。日立 CEO 東原敏昭和中國區總代表小久保憲一在會上發言,希望「助力《中國製造 2025》和《健康中國 2030》的實現。」
與其說是「助力」,不如說日立高層努力理解中國市場時,在上述兩個中國官方文件中找到了市場靈感。
具體說起來,日立看好中國市場未來增長點與《中國製造 2025》規劃中強調的智能製造、ICT 和物聯網等未來工業發展趨勢有關。
同時,日立也認為自身有實力進軍《健康中國 2030》所描繪的新型醫療健康市場。小久保憲一總代表認為,日立可以提供一系列關於「看病難」的解決方案。
之所以如此有信心,是因為日立方面認為中方雖在 IT 技術上很先進,但是日立在 OT(營運技術)和 IT 方面更具優勢。為此它未來在華將會推動以 OT 和 IT 結合的物聯網平台,對智能城市和和健康醫療等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以便充分發掘智能製造和智能生活的深度和廣度。
日立的「華麗轉身」?
日立給自己的這個物聯網平台起了個名字叫做「Lumada」。這個名字來源於「illuminate」(照耀)和「data」(數據)兩個英文單詞的字母節略。
這一串佶屈聱牙的話語,如果翻譯成現實來看的話,那就是日立在中國的重點事業布局正在發生變化。目前日立在華的產品主要是電梯、汽車零部件和高性能材料。
不過,在未來日立所要拓展的領域將包括包括醫療健康、智能製造和城市數字化等領域。「Lumada」將在上述領域裡發揮其作用。這或許算是日立的一個「華麗轉身」。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立剛開始進入中國時,以出口火電設備、化纖材料設備等成套設備為主。日立在 1981 年在華建立首個彩電工廠,1992 年後進軍中國的汽車市場和電梯市場。至今,日立電梯仍舊是日立(中國)的重要成功產品,占其 2016 年銷售額的三分之一。
2016 年日立在華銷售額為 577 億元人民幣,占日立全球銷售額大約 10%。2017 年預計在華銷售額突破 587 億元人民幣。日立公開宣布,預計通過「Lumada」等協作創新方式在 2018 年將銷售額增加至 663 億元人民幣。
在華日企的「智慧化」轉型
日立這兩年在中國市場開拓的情況與當下在華日企相比幾乎是個異數。這幾年來,若干知名在華日企出現了經營問題。索尼大幅度虧損。松下正在對自己的白色家電部分進行調整,以減少虧損;夏普被鴻海收購;東芝的白色家電被美的收購後,電視機事業也被海爾拿去。
同時,因為消費品市場結構性變化而帶來產業調整,也導致日企在華工廠關門。最典型的是今年尼康在無錫的數碼相機(卡片機)工廠關閉,就是因為帶有攝影機的手機占據了卡片機原有市場,而日企無法在中國智慧型手機領域取得競爭優勢所致。雖然索尼和富士膠片等在手機攝影機領域保持較大的市場市佔率,但在手機整機上無法與蘋果和中國手機生產商一爭高低。
這樣,日企逐漸退出中國家電市場,或者正在力推「家電智能化」以尋求改變。
2016 年日資在華投資總額比 2012 年達到峰值時的總額降低了一半以上,年增率下跌 4.1%,連續四年下降。
在 2017 年「日本製造」出現數據集中造假醜聞,也對日本產品名譽構成了一定影響。不過,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對筆者表示,日本製造中的數據造假還沒有影響日企對中國的出口。主要原因是很多材料只有日企生產,比如神鋼生產的特殊鋼專門用來製造汽車引擎中的螺絲,其他國家的產品尚難以取代。
轉向新能源汽車市場
不過,由於在貿易上得益於中國目前日漸明晰的智能製造產業政策以及高速發展的智能製造產業,日本在對華貿易中工業機器人以及相關設備的出口大幅度增長。不二越、安川電機和川崎重工近年均在中國國內投資,開展工業機器人的製造。
到 2017 年年中,在華日企的投資開始恢復性增長,逐漸轉向高端製造業,以及「提供解決方案」的高端服務業。就具體領域而言,在華日企將把注意力集中在「智能」和「電動車」兩個關鍵詞上面。
本田和豐田等日本汽車企業今年在華銷售情況良好,都出現了增長。但中國在 2017 年經歷了一個較大的政策調整,將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的扶持,推動新能源汽車在未來逐漸取代燃油汽車。這意味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會逐步擴大,整個汽車產業格局重新分配。日立等日系汽車零部件企業必須考慮這一格局變化。
車載電池將是未來新能源汽車的重要發展方向。為此松下在大連投資設立了車載鋰電池工廠,並在今年 4 月投產。
日立在汽車方面的動作並不慢。2017 年日立與本田一起成立了合資公司,共同研發和生產電動車電機。同年日立在廣州增城的投資項目負責生產電機等汽車零部件。廣汽本田的工廠也位於廣州。這意味著日立正在布局電動車產業鏈,做長遠打算。
物聯網解決方案的大合唱
在「智慧」領域,日立在廣州的創新交流會上表示,將會在中國開展電動汽車、車聯網、自動駕駛技術研究,提供城市交通和安防關聯解決方案。在醫療領域,日立會以合作夥伴方式提高醫院經營效率,並提出自理支援型養老解決方案。日立稱之為「社會創新」,以回應 2016 年日本政府提出的「社會 5.0」戰略——這是一個號稱「資訊通訊 (ICT) 技術實現網路空間與現實空間的結合以打造未來『超智慧社會』」的日本政府政策,其地位可以與「中國製造 2025」和德國的「工業 4.0」相提並論。
除了日立的 Lumada,松下在去年也發布了 City Now 智慧城市構想。各種基於物聯網的問題解決方案究竟優劣如何,尚難以比較。但從日立和松下的轉型方案來看,這兩個日本在華的重量級企業的業務重點已經在轉向 B2B 領域,直接面對消費者提供產品的業務占比越來越小。
不管商業模式的變化如何,日立和松下所涉及的問題並非是有無足夠的 OT 以及 IT 技術可以解決問題。問題在於,如果要提出解決方案,必然要處理大量的資訊。這將涉及到一個關鍵的領域:資訊安全。
例如,在醫藥健康領域和交通領域,Lumada 也好,City Now 也好,或者是西門子的 Mind Sphere 工業雲也好,都會涉及大量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問題。
在合作過程當中,如何界定「資訊安全」問題,卻是日立在創新交流會上尚未涉及的具體問題。
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認為,就目前各種情況判斷,資訊安全問題並不難解決,只要「把服務器設在中國國內即可」。真正的問題在於,「Lumada」等平台是否能夠建成一個開放性的平台,「比如說,跟幾家互聯網企業共建一個系統,讓你個人在不同地方訂的幾個快遞用一個快遞員送貨上門。」陳言對此解釋道。「日立跟別的日本企業一樣,都需要進一步的開拓精神。」
「Lumada 的風險和困難不是一個簡單可以解決的問題。可能要花費 4-5 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解決。」日立相關高層在接受筆者訪談時說。這是日企在這一輪多元化轉型當中對於風險規避的一種態度。
『新聞來源/華爾街見聞』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