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署薩德〉比南韓更不利!這三大不定時炸彈恐害慘台灣
鉅亨網李家如 2017-04-16 11:02
這回薩德風暴有了南韓遭中國經貿抵制的血淋淋前例,與南韓產業高度重疊的台灣,更加沒有幸災樂禍的本錢。台灣在外交籌碼、經濟實力本就比南韓更為不利,加上兩岸關係嚴峻、中美貿易屢傳爭端,甚至是紅色供應鏈崛起的「中國製造 2025」規劃,都可能對台灣產業生存造成巨大威脅,猶如三大不定時炸彈。
兩岸關係降冰點 難保不會有禁台令
去年總統蔡英文上台後兩岸關係急凍,台灣部分產業已感受冷風吹來。去年下半年起,中國策略性緊縮來台旅遊團客,相關產業叫苦連天,甚至有上萬名觀光業從業人員走上凱道抗議。農產外銷方面,有業者私下表示,如今陸方檢疫標準嚴格許多,難免讓人有「技術性阻擋」聯想。
兩岸關係未來能否有解決的一天?抑或是更加惡化?沒人能說得準。能確定的是,兩岸早已過了破冰的蜜月期,逐步邁向深水區,雙方關係猶如走鋼索,任何一舉一動皆須步步為營。唯有恢復對話、建立互信,才有辦法從中爭取到台灣最大利益,維持經貿穩定。
如今兩岸關係陷入僵局,無論是官方的國台辦與陸委會,抑或是民間的海協會與海基會交流協商幾近停擺。在缺乏互信基礎下,日後互動若稍有不慎、擦槍走火,恐讓台海形勢更加惡化。
今年兩會後,中國對台政策已定調「硬的更硬,軟的更軟」,尤其在今年中國秋季十九大人事部署前,更不可能放鬆,預料可能以軟硬交施的手段,繼續對台施壓。
估計中國對台經貿交流抵制將更多、更廣,資源限縮也會更加嚴重,甚至不排除像對付南韓一樣祭出「禁台令」抵制台商。萬一惡夢成真,勢必對台灣經貿形成一大重擊。
中美貿易衝突暫降溫 台灣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世
除了兩岸問題,中美在貿易上的競爭也是台灣必須謹慎小心的地雷區。儘管川習會後,兩國已從原先劍拔弩張、貿易大戰一觸即發,到願意為經貿失衡加快腳步,啟動「百日計畫」增加美國對中國出口,減少貿易逆差。
據國際媒體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計畫在開放美國農產品進口與提高金融業投資上限兩點讓步,外界認為上述做法對中國來說容易達成,川普也可對國內選民有所交代。兩國各取所需之下,貿易大戰短期爆發可能性大為降低。
問題在於,中美貿易問題本就是兩國長久以來屢傳爭端的一大癥結,美國政治人物屢屢批評中國操縱匯率、搶走美國人工作機會,一來將國內藍領階層嚴重的失業問題直接轉嫁中國,二來更是美國對中國外交經貿上談判的重要籌碼。
這回川普赤裸裸地把問題搬上檯面,直接向中國施壓,儘管這次習近平讓步,避免貿易大戰造成雙方兩敗俱傷,讓夾在兩國間的台灣暫時逃過一劫,但可預期未來中美貿易摩擦絕不會因此畫下句點。
台灣最大貿易夥伴是中國,美國則排名第三。當前台商運作模式多半在「台灣接單、中國製造、轉銷美國」。據了解,當前台廠的美國客戶訂單,有高達九成在中國生產。若兩國在政治或經貿上再生齟齬,夾在中間的台灣恐受創更深,尤其高度倚賴中國的台灣中上游零組件業者,將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如同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形容:「兩隻大象打架,台灣要小心別被踩到」,對台灣來說,該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甚至突圍,是台灣官方與業者必須共同努力的方向。
深思台灣遭左右夾擊的原因,自然不脫我國與中美高度連結的貿易關係。當然,以兩國的經濟地位與需求,自然是全球廠商不可割捨的市場,但若雞蛋全放在同一個籃子,一旦遭遇風險將全盤皆沒。
藉這回中美貿易危機的經驗,台灣最大的啟示便是,唯有擴大全球市場布局,降低對兩國的依賴,日後中美一旦再有爭端,抑或是各自面臨重大經濟問題,台灣才不會如俎上之肉任人宰割,抑或是跟著對方的危機一起沉淪。
中國製造 2025 定調 台廠如何突圍紅色供應鏈?
再來看到台灣主力的科技業者當前最擔憂的一件事:紅色供應鏈崛起。
目前中國製造業靠的是價格競爭力,但製造品質已逐步提升。考量中國技術對外依存度超過 50%,尤其高階工具機、晶片等更有八、九成依賴進口,在中國政府計畫性的扶植與補助下,紅色供應鏈正以驚人的速度迅速崛起。
去年中國官方更定調「中國製造 2025」規劃,鎖定十大重點領域,要讓中國在 2025 年躋身製造強國,更高調宣示扶植重點科技業,包括 IC 設計、晶圓代工到封裝測試等都要高度國產化,對台灣科技業來說無疑敲響一記警鐘。
眼看中國政府帶頭組國家隊,更挾帶龐大市場力量。對台灣業者來說,這場雙方硬碰硬的殘忍生存競爭,市場、資金乃至人才卻早已不站在台灣這邊。對比中國對產業發展的政策和照顧,台灣政府卻是長期缺乏策略性的產業政策,也少有周全的扶植產業的補助或扶植措施。
對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產官學三角當中,台灣的官界與學界已幾近失能,亦缺乏有力領導單位整合業者通力合作,國內廠商多半只能靠自己單兵作戰,甚至相互競爭,導致近年來在與南韓、中國等政府領頭的產業競爭中只能落居下風。
中國業者在政府的龐大奧援下,急起直追的速度相當驚人,預料短短幾年內,中國國家隊就會帶著充足的糧草與技術兵臨城下,與台灣業者在市場上一決生死。
深知這天一定會來,如今台灣相關業者只能卯足全力向老天搶時間,找到適合的正確道路奮力往前衝。一種作法是產業再升級,就像晶圓大廠台積電與 IC 設計聯發科兩大龍頭,持續投資加強創新研發,拉開技術優勢,並團結台灣供應鏈對抗來勢洶洶的紅色勢力。
但並非所有產業都有絕對的技術領先,對台灣其他業者來說,既然明知打不過,最好的辦法還是「合作」,從敵人搖身為夥伴,幫助中國轉型升級,讓危機變轉機。
只不過,台商要與中國合作,免不了受中國政商牽制,台灣也會面臨產業外移與資金外流等問題,成為台灣產業在紅潮威脅與兩岸關係不穩下的兩難。
如何解除引信 考驗政府與業者智慧
上述三大不定時炸彈清楚擺在眼前,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崛起,一味對中國關上大門,無疑是拱手把 13 億人口的市場與機會讓給別人。
但台灣該如何解除這三大不定時炸彈的引信?該對中國開放到甚麼程度?在享受市場利益的同時,才不會失去台灣政治與經濟的自主性。也許猶如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所言:「小心一點!精明一點!」,考驗政府與產業的智慧與策略。
- 不論是30歲還是70歲 都值得嘗試做一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