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過剩成世界難題 對全球經濟意味着什麼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26 07:50
有評論指出,受全球儲蓄過剩達到創紀錄水平的刺激,歐洲和亞洲的投資者在不斷涌入美國債券市場。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擔心,這樣的資金流入可能會使這些債券的價格虛高,超過它們的實際價值,結果帶來最終破裂的市場泡沫。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為避開本國幾乎為零的利率,境外投資者正在一片繁榮的企業債券市場扎堆,這里既有IBM、通用電氣(GeneralElectric)等公司發行的優質債券,也包括能源與電信企業大量推出的風險更高的債券。
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擔心,這樣的資金流入可能會使這些債券的價格虛高,超過它們的實際價值,結果帶來最終破裂的市場泡沫。
不過,從更廣泛的層面看,這些經濟學家更擔心歐洲和亞洲的現金過剩狀況不斷加重,這可能令全球經濟增長的前景更加黯淡。
那是因為現金沒有被德國用於建造橋梁,或者被中國和日本用於個人的大肆消費,而是在累積,循環進入全球資本市場,在投資者尋求回報時利率人為地保持着低水平。
經濟學家們還表示,這個重擔又一次放在了美國身上。盡管自身的經濟還十分脆弱,美國卻要承擔起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任。
「亞洲和歐洲持續地將自己的儲蓄資金轉移到世界其他地方,」研究全球資金流動的專家、曾在2011至2015年供職於美國財政部的布拉德·W·塞策(BradW.Setser)說。「這些資金四處流動、尋找可以落地的地方,這是不健康的——它表明全球經濟的其他部分的確存在需求匱乏的情況。」
這種資金流動劇增的情況,讓人想到金融危機爆發前幾年出現的投資浪潮。當時在美國房地產市場崩盤之前,主要來自歐洲的投資者搶購了價值以十億美元計的抵押擔保債權。
現在的數據也相當引人注目。
據塞策統計,單單過去兩年,就有大約7500億美元私人資金流入美國。他推測,其中大約5000億美元是歐洲和亞洲投資者在購買美國國債、房利美(FannieMae,美國聯邦國民抵押協會的別稱)發行的債券,以及美國公司發行的企業債。
其他的則來自美國的機構投資者,他們在拋售零回報的歐洲債券,轉而尋找一些更靠近美國本土的超額收益。
作為對外關系委員會(CouncilonForeignRelations)的高級研究員,塞策在為該機構撰寫的一篇新報告中提出,中國、台灣和韓國等國家的現金囤積推動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全球儲蓄過剩。
「存在一種過剩,而且是不健康的過剩,」塞策說。
美聯儲(FederalReserve)前主席本·S·伯南克(BenS.Bernanke)是全球儲蓄過剩的觀念鼻祖。在成為美聯儲主席之前,他於2005年首次提出了這種說法。
現在存在很多因為晦澀難懂而讓人感到茫然困惑的經濟學理論。但其中有一些通過解釋為何資本市場會貪功致敗、陷入崩潰,而界定了一個時刻。
2007年9月金融危機開始顯現的時候,伯南克在柏林發表了一個演講,警告全球儲蓄過剩給美國經濟帶來的危害。
伯南克還提醒,中國等經濟快速增長的國家現金儲備不斷積聚,令全球利率維持在低水平,並迫使資金流入高風險的投資領域。
沒過幾個月,曾經高漲的抵押證券市場便崩盤了,美國的投資銀行開始走向死亡。
隨着時間的推移,學術和政策圈開始接受這樣一種觀點,即伯南克之前描述的全球儲蓄過剩,在美國房地產泡沫的壯大和最終的破滅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現在,在伯南克發出警告近十年之後,塞策等人正在證明,這次現金儲備的規模仍和以前一樣大,危險程度也一樣高,個中原因就是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還有以德國為首的歐洲國家的儲蓄過剩情況在持續加重。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這種儲蓄過剩論,尤其是那些坐擁大量現金、有壓力要采取行動的國家,比如德國。
他們持相反的觀點,即對全球經濟構成威脅的是全球中央銀行不計後果的印鈔票(而這恰是由伯南克助推啟動的)。
但儲蓄過剩的總額的確十分驚人——1.2萬億美元——比2007年伯南克對此發出警告時又高出了一些。其中有四分之三來自中國和其他經濟發展比較快的亞洲國家。
其余的則來自德國、荷蘭等歐洲北部的儲蓄大國,它們替代了中東產油大國的位置——隨着油價走低,後者的現金儲備有所萎縮。
當伯南克在2005年首次提出這些境外儲蓄可能對美國不利的看法時,美國房地產市場仍然堅挺,他的言論沒有引發太大反響。
這很容易理解,鑒於按照伯南克的說法,問題不是債務太多,而是現金太多。
之前的幾次全球性經濟危機,就像墨西哥1994年、東南亞1997和1998年經歷的,往往是快速增長的經濟體債務迅速增加,然後資金鏈斷裂。
而正如伯南克之前提到的,現在的危險則在於這些以及其他有着類似情況的國家為了維持現金儲備,在出口增加的同時又沒有進行應有的投資,結果就是儲蓄過剩。
最近,批評的矛頭直接指向德國等大的發達經濟體和荷蘭等歐洲儲蓄大國,理由是它們放任自己國家的往來賬戶過剩——尤其是除去投資之後的庫存現金——使之達到現在的4880億美元,自金融危機以來增加了四倍不止。
但塞策在他的報告中認為,東亞儲蓄過剩大幅上升的情況一直不太被人注意。
他說那是因為,盡管中國最近幾年出現了巨大的投資熱潮,但它的儲蓄率依然接近50%——相對於世界經濟而言,這個比率實在太高了。
「這是個大問題,」紐約大學(NewYorkUniversity)經濟學家諾里·魯比尼(NourielRoubini)說。他因對2008年金融危機提前發出警告而為人所知。「沒什麼辦法能迫使這些過度儲蓄的國家花費更多。」
所有這些就像個棺罩一樣懸在全球經濟上方,壓低了利率,也降低了經濟增長預期。
「伯南克的判斷拿到今天,甚至比2005年和2007年更正確,」塞策說。
盡管目前還沒人表示,這股投資潮制造了一個與2008年那次類似的資產泡沫,但市場參與者承認,在這個市場的某些領域,比如垃圾債券,最近一片紅火。
在全球性基金公司阿蒙迪-史密斯-布里登(AmundiSmithBreeden)負責高收益債券業務的肯·莫納漢(KenMonaghan)表示,他發現亞洲和歐洲的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對此類債券的興趣激增——它們大多是保守型客戶,原本不太會涉獵此類證券。
「這的確讓利率差變化了,」他用華爾街術語描述了當這些債券的利率隨着投資者大量涌入而降低時,會發生什麼情況。「有機構投資者來找我們,提出了他們以往從沒要求過的風險層級。」(紐時中文)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