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外匯

IMF2016年《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發布會舉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13 15:47

北京(CNFIN.COM/XINHUA08.COM)--2016年10月1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2016年《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發布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成功舉行。本次會議由IMF駐華代表處、IMI聯合主辦。國家外匯管理局原副局長魏本華、IMF駐華首席代表Alfred Schipke,IMF研究部經濟學家Mr. Esteban Vesperoni、Mr. Marcos Poplawski-Ribeiro、Mr. Lian Weicheng等出席會議並發表演講。發布會由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原司長、中國駐IMF原執行董事張之驤主持。

國家外匯管理局原副局長魏本華先生作了開幕致辭。他對中國的城市化和一帶一路的發展狀況做了大致介紹,肯定了中國轉型的必要性和繼續上升發展的空間。他表示,中國經濟再平衡過程中應保持平穩,深化改革,加強政策溝通,將“溢出效應”最小化。同時他指出,溢出效應不是全球經濟放緩最主要原因,我們應該多視角切入,全面綜合分析經濟放緩背後的復雜性。

國家外匯管理局原副局長魏本華先生致辭

IMF駐華首席代表Alfred Schipke先生以《世界經濟展望——全球展望與政策》為題發表了演講。他表示,本次發布會是人民幣“入籃”以後第一次經濟展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新興市場增長改善,金融市場情緒樂觀,大宗商品價格穩定,資本流動增加,但情況並不均衡,主要表現在全球仍處於後危機時代,發達經濟體在危機後恢復程度上存在顯著差距,一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面臨挑戰。他認為,目前主要的風險來自於保護主義、發達經濟體增長停滯、中國經濟轉型以及新興市場金融市場不穩定的威脅。他指出,各國應繼續三管齊下,即寬松貨幣政策、財政支持和結構性改革,並加強金融穩定、開展多邊合作。針對中國的增長放緩和再平衡的問題,他強調,中國GDP中工業所占比重和投資所占比重下降,服務業和消費上升,但在持續信貸依賴的背景下,經濟的脆弱性仍在累積。他建議中國采取更加強有力的針對性措施,包括解決企業債問題,停止信貸/投資刺激措施並允許增長放緩,防范金融風險,繼續向有效浮動的匯率機制過渡,加強政策溝通和數據的透明度等。

IMF駐華首席代表Alfred Schipke發表演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部經濟學家Mr.Esteban Vesperoni以《溢出效應報告》為題發表演講。他在報告中強調,中國的經濟轉型從長期上看對全球經濟的發展將有積極影響,並將帶來溢出性效應。2000年之後,隨着中國融入國際金融市場步伐加快,中國在貿易、大宗商品消費和資產價格上的變化對全球經濟的溢出效應日益明顯。因此,中國應審慎把控過渡期,加強監管和政策溝通,將溢出效應最小化,各國應形成有效的緩沖機制,針對需求走低的現狀做出相應調整。同時,在移民大潮中,機遇與挑戰並存。短期來看,移民涌入會給接收國帶來一定社會波動,但從中長期來看,因為中高等技能型移民數量增加,且移民勞動力與本地勞動力形成互補,移民最終將改善勞工市場,改善人口老齡化壓力,促進經濟增長。因此,接收國應形成包容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工一體化,為移民和難民提供保障。他強調,保護主義是不可取的,貿易全球化和勞工市場一體化勢不可擋。

IMF研究部經濟學家Mr.Esteban Vesperoni發表演講

Marcos Poplawski-Ribeiro以《國際貿易:減速背後發生了什麼?》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他通過一系列數據指出,貿易減速現象普遍發生在多個國家,其中,商品貿易疲軟程度超過服務業,而商品貿易中,生產資料的疲軟最為明顯。多個經濟模型分析成果顯示,就全球而言,2012年至今實際進口增長持續低於預期的主要原因在於國內需求的疲軟。而對於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來說,貿易成本變動則是一個更大因素。同時,貿易政策的變動,尤其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和非貿易關稅壁壘的增強也是導致減速的原因之一。他認為,在全球經濟放緩、投資乏力的大環境下,貿易減速在中期內還將持續,即使新動能出現,貿易增長也不可能回到危機前的水平。各國應該制定促進增長、鼓勵投資的政策,振興自由貿易、防止保護主義,控制調整成本,促進貿易一體化進程。

IMF研究部經濟學家MarcosPoplawski-Ribeiro發表演講

Lian Weicheng先生以《受限的貨幣政策下,全球性的通脹下降》為題,深入分析了近來通脹下行的普遍程度、驅動因素及背後風險。他認為,目前通脹下行普遍發生在許多國家,體現在多個指標和行業,貿易品要比服務業表現更為明顯。通脹下行的驅動因素主要包括需求不足和進口價格走低以及重要經濟體的制造業產能過剩,從而造成全球性的價格下行壓力。他進一步指出,持續的通脹下行將對全球市場帶來風險,發達國家對通脹的敏感性較低,而在貨幣政策受限的國家,通脹預期較實際情況偏差較大,貨幣政策可信度被削弱。他認為,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已經達到極限,應實行刺激增長的財政政策和增強需求的結構性改革,以避免持續低於目標的通脹帶來的風險。同時,各國應加強全面協作,解決需求不足和重要經濟體產能過剩的問題。

IMF研究部經濟學家Lian Weicheng發表演講

隨後,參會嘉賓、媒體與IMF專家分別就中國勞動力市場、國際貿易自由化、匯率改革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討。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