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需要依托 未來或將參與全球治理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28 20:30
和訊網消息28日,「全球貿易新常態與經濟治理新框架研討會」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舉辦。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南開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中國APEC研究院院長盛斌表示,全球需求的緊縮之外,全球價值鏈和生產格局的變化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現在已經很多研究證明,全球價值鏈特別2008年、2009年貿易崩潰導致價值鏈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嚴重的沖擊,以及這些年來出現的價值鏈長度的縮短,和發達國家出現再工業化,很多投資從其他國家撤回到發達國家,都會對全球低迷形式造成影響。
他認為,美國和德國,他們都有北美自由貿易區,有歐盟做依托。那麼中國要想在這個版圖當中有所發展和立足之地,也需要有一個依托。
以下為文字實錄:
美國和德國,他們都有北美自由貿易區,有歐盟做依托。那麼中國要想在這個版圖當中有所發展和立足之地,也需要有一個依托。那麼這個依托是什麼?鞠教授講了,它的觀點就是建立和發展華夏共同體。那麼我說向後的延伸,就是在這個基礎上,他提出了對中國未來參與全球治理,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提出了一體兩翼這樣一個戰略。所以我覺得他的研究,在他原來的基礎上,有更多的延伸,給了我們更多的啟示。
我想主要圍繞全球貿易新常態,或者叫國際貿易的一種新格局,發表一些評論,也談一點自己的感受。一個可能這個研究當中的第一步,就需要我們說得科學分析和統計的分析,能夠確定全球價值鏈,或者區域價值鏈當中的中心是誰?鞠教授它有幾張圖,非常顯現能夠體現出來。
我的感覺和建議,這個方式是毫無問題的,但是可能需要更多的去吸收,在這些年來,關於全球價值鏈,特別是全球貿易核算增加值這些理論和時政的一些新的分析方法和結果。因為現在這幾張圖當中表示內部和網絡之間的關系,主要還是基於貿易總量、貿易總體規模。
那麼這里在全球生產配置,國際新型生產體系的情況下,我們不得不注意到,國家的增加值貿易,在現在的整體貿易格局當中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比如說,我某一個國家可能直接向另外一個國家出口產品,增加至出口,但是還有很大的可能,它要通過第三國,來向其他國家出口它自己的增加值。
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在日韓、中國和美國之間出現的三角貿易。我們明顯會看到,在80年代,日韓對美國有明顯的貿易盈余。但是隨着國際分工的轉變,日韓對美國的貿易盈余在大幅度的減小。而中國對美國的貿易盈余在增加。那就是因為中國需要從日韓,有大量的中間產品的進口和資本品的進口,然後再向美國進行出口。
所以我的建議,可能在我們總貿易研究的基礎上,如何以增加值為基礎,全面核算的了解不同國家之間的貿易格局,也可能不會改變現在的基本結果,但是會更准確。同時也可能會發現一些更有興趣的,更有意思的一些結果。
那麼第二個就是在確定國家之間貿易關系的時候,可能還需要進一步探討貿易的分類。比如最終產品之間的貿易和中間品、資本品之間貿易的關系不一樣。比如某一個國家,它是最終產品吸收的大戶,那麼它像一個巨大的磁石和消費市場。那麼如果進口了大量的中間產品,那麼只能說明它融入這樣一個區域或者全球的價值鏈。那麼這種關系對國家之間的貿易和投資管理的影響和含義是不同的。
那麼第二個就是在確定國家之間貿易關系的時候,可能還需要進一步探討貿易的分類。比如最終產品之間的貿易和中間品、資本品之間貿易的關系不一樣。比如某一個國家,它是最終產品吸收的大戶,那麼它像一個巨大的磁石和消費市場。那麼如果進口了大量的中間產品,那麼只能說明它融入這樣一個區域或者全球的價值鏈。那麼這種關系對國家之間的貿易和投資管理的影響和含義是不同的。
那麼第三個就談到三足鼎立概念,三足鼎立我覺得這里有些問題,可能還需要再具體的剖析。比如北美自貿區和歐盟,它是一個天然的自貿區。而且它們之間的貿易,相互依存的關系,很大程度是歷史上和已有制度安排的保障和推進,歐洲一體化、北美自由貿易區。東亞的問題,相對復雜,一方面來說,東亞現在所形成的網絡,更多是在市場基礎上,靠市場來驅動的。那麼通過制度安排推動一體化進程,只有在近10年當中才有所推進。
另外在亞洲內部,我們看到東亞全球價值鏈發展的轉變,就是由日本轉移到中國。但是這種變化的格局和原因,其實協調不一樣。我們如果回顧日本在六七十甚至八十年代的經歷來講,日本更多的按照小島清的話來講,叫順貿易導向的對外投資,和最終從這些國家反過來進口大量的消費品,來形成它在亞洲的格局。而中國的情況,更多是通過吸收外國直接投資,以及形成巨大的生產能力來確立它在亞洲的地位,我想這是一個要明確的地方。
那麼第二個,東亞這樣一種分工體系,跟北美特別是美國的體系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它不像歐洲,是一個相對獨立,或者說東亞和美國廣泛意義上來講叫亞太地區,他們之間實際上也在形成一個區域價值鏈。如果你們去看,建東老師這個圖的話,不管在老的和新的當中,亞洲和美國之間的關系非常明確和緊密。過去日韓和美國現在中國跟美國,甚至中國跟巴西。
那麼第四個建議,現在的研究可能數據有些問題,有些還是局限在貨的貿易,但絕對不能忽視服務貿易。服務貿易是未來貿易發展最重要的一塊,而且現在還有數字貿易。由於統計的各種原因,數字貿易可能被低谷,或者不准確,如果我們把現代更高級的貿易形式,加到這樣一個全球價值鏈分析的過程當中來,也可能是剛才我們講到這種情況的格局就有變化。
我剛才講得這段內容當中,我想有一個中心的含義,可能從結論的含義來講,用各種更新的數據、觀點來觀察全球和區域價值鏈的時候,我覺得有可能中國在地位會被高估。而日本和美國的地位,可能不像我們想象的會下降或者更低,所以大家要更加客觀的認識這個問題。
最後一個新常態,新常態更多全面來講,應該是從速度、規模、趨勢和結構這些不不同的角度看一看,現在貿易的狀態,跟過去的狀態會有什麼樣的差別?今天鞠老師可能更多圍繞着速度和結構兩個原因來講,他的主要結論我都非常贊同。
但是這里面,可能還有一些內容,我覺得可能適當的加以強調:第一個:三個區域價值鏈的形成,我感覺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本質上來講,不是多麼新的東西。但是確實有變化,這種變化恰恰在於,中國在分工當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變化。
第二,東亞地區,這些年隨着中國的勞工成本、環境規制等等各方面的變化,有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在東亞地區的生產,有分散化的趨勢。這個會構成我們未來新貿易、新常態的趨勢。比如說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現在吸引投資和貿易方面的發展。
第三,中國現在雖然經濟轉型、經濟結構調整,中國由過去傳統意義上的出口大國,現在在向進口大國的角色轉變。從一個吸引外國投資的大國,向對外投資大國的轉變,這兩個轉變對中國確立在全球和區域價值分工體系當中的核心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很大程度上來講,我們借鑒過去美國在全球貿易體系格局當中的地位,這種變化征兆着中國未來的作用。
第四,亞洲這樣一個體系和歐洲之間的關系,如果我們從圖上來看,好像不是特別近。但是至少中國和歐盟現在的貿易量是非常巨大的,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而且一帶一路應該是聯系了東亞生產體系和歐洲生產體系。
第五,最後鞠老師講到一體兩翼,它的一體是華夏共同體,兩翼路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我覺得我的理解,中國的兩翼一邊是往西,通過一帶一路,從大的方面來講,是亞洲跟歐洲,從小的方面來講,是中國跟西歐。另外一翼,實際上中國要想確立在全球治理和國際當中的地位,必須要立足亞太地區,特別是東亞。就是你要像東就是亞太,要向西就是一帶一路,向歐洲。
第六,最後一點,從速度上來講,剛才鞠老師、林老師都講到了,全球低迷的原則,他分析的原因我完全同意。我想補充一點,還是要非常重視,在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之後,全球價值鏈格局和特征的變化,對全球貿易低迷的影響。應該說全球貿易今年是負增長,而且這幾年連續低於3%低增長,低於全球增長率萎縮,這是一個很不正常的情況。
除了剛才幾位講得,特別是林老師講到全球需求的緊縮之外,全球價值鏈和生產格局的變化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現在已經很多研究證明,全球價值鏈特別2008年、2009年貿易崩潰導致價值鏈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嚴重的沖擊,以及這些年來出現的價值鏈長度的縮短,和發達國家出現再工業化,很多投資從其他國家撤回到發達國家,都會對全球低迷形式造成影響。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