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QE已經好幾波 為何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
鉅亨網蘇嘉維 綜合報導
美國聯準會 (Fed) 一個月前宣布,考慮年底前退場購債機制,但失業率始終保持新高,到底美國政府該怎麼做,才能降低失業率?
《路透社》主筆 Allison Schrager 專欄評論,在政府制定正確政策走向前,必須先定義是什麼原因導致失業,第一種,周期性失業,是經濟衰退導致內需疲弱造成;第二種,結構性失業,是經濟架構轉變,使工作機會減少。
最有可能兩者皆是,因為很難去精準定義出原因,這種不確定性,使得兩種說法的支持者,自經濟衰退以來就開始互相辯論,最近似乎是有個定論出現。
周期性失業的支持者,擔心若承認現況其實是結構性失業,會讓政府有理由支持貨幣緊縮政策,並能修正失業率數字。
■失業從何而來
但實際上,指稱失業率為周期性失業,讓政府太簡單就推卸責任。結構性失業能透過政策來改善,只是它需要政治上的毅力、創造力與領導力。若是結構性失業問題,政府可透過修改修優惠稅率方案,來增加工作或地點的流動性,與創造工作轉換的緩衝地帶。
如果目前失業狀況屬周期性失業,那麼政府就必須要想辦法擴大內需,比方說人們消費力低落,那們商家生產的動能就低,就不需要有太多工作來支撐生產力。
通常來說,為彌補經濟衰退,貨幣政策決策者會調低利率,來鼓勵民眾多多消費,藉此增加內需與創造工作機會,如果Fed擴大通膨,相對來說就會降低實質薪資,那麼企業就能用更便宜的成本來雇用人力。
結構性失業通常很難被理解,因為經濟學家用了很多種不同的定義來命名它,它被稱為自然或永久的失業率,但也並非是永遠,只是變化周期較長,。它通常也被稱為非加速性通膨失業率,意指失業率可被下降與增加通膨,但那對失業人口衝擊較小,如果目前的失業狀況真為結構性失業,同時 Fed 又在擴增內需,那麼只會造成更高的失業率與通貨膨脹。(接下頁)
[NT:PAGE=$]
而結構性失業率上升的原因有很多不同因素,可能雇主想要雇用勞工,但找不到有合適技能的勞工,也或著是無業的人能比有工作的人得到更多利益,所以無業勞工就不想工作。
對美國來說,這可能不是最大的因素,但也解釋了為什麼在金融海嘯前,英國與德國就有遠高於美國的近 8%結構性失業率問題。德國的勞力市場能重組,都歸功於降低的結構性失業。另外一個因素,可能為雇主希望能付出較低的薪資來雇用員工。同理可證,若求職者不能達到雇主要求,這也是失業率高的原因之一,如果想要的工作離他太遠,他無法過去只好繼續失業。
結構性失業的定義還也可以擴大到經濟福利,假設一個製造業工人想要轉職,他可能只能找到速食店工作或打零工,縱使他找到這類型工作,雖不能稱為失業,但結構性失業問題,削弱了他的求職能力。
目前有很少的證據,能說明現在的失業問題是周期性失業,通膨處於低點,且高失業問題仍存在,這顯示貨幣政策仍有許多發揮的空間。
■中階技術勞工被迫退場
去年夏天,美聯儲的央行年會後,經濟學家 Edward Lazear 發表了幾項強力的證據顯示,高失業率的原因,絕大部分是因為內需疲弱。大衰退期間的高失業率,大多都與發生在結構改變的產業有關連,如製造業與營造業,但自 2009 年後,工業類失業者又陸續找到新工作。
但是我們並不知道新增的工作機會在哪些產業,與失業率為何還如此高,特別是在計算失業率時,看到那些被拋出勞力市場的人,更是備感灰心。Lazear 還發現產業職缺與失業狀況不一致,此比率從大衰退期間開始上升,但卻又在衰退期間,逐漸下滑。Lazear 宣稱,某些行業的職缺仍在存在,而其他產業的新增職缺又無法補足人力。
不過,過去知名的結構學家、明尼蘇達 Fed 總裁 Narayana Kocherlakota 也曾承認,他低估了周期性失業所帶來的影響。
這點出重點所在,周期性失業的存在,不代表結構性失業問題並不存在,幾十年來,經濟歷經了結構性的改變。新科技與全球化改變了工作的內容與美國雇主所需要的技能,經濟學家 Josh Lehner 深信,為了瞭解結構的轉移,你必須運用職務技能來觀察,而非行業。(接下頁)
[NT:PAGE=$]
經濟因素的改變,淘汰了許多已存在了十幾年的中階技能職務,但他們並非造成結構性失業率增加的因素,而是每次經濟衰退後所發生的大量離散變化。因為周期性與結構性失業會相互影響,在經濟衰退期間,原本就內需的企業更有可能衰弱至倒閉,或是面臨裁員。裁員為周期性因素所發生,但失業的勞工可能是因卻受結構性的影響,因為他所擁有的技能已經過時,不符合現今的工作需求。
根據經濟學家 Nir Jaimovich 和 Henry Siu 的研究發現,在大衰退期間,有 92%的失業者是擁有中階技能的勞工,且許多失業原有的職缺就此消失。在每次的衰退期間,失業率最高的人就屬擁有中階技能的勞工,在 1991 年時,有 87%的失業工作為中階技能,在 2001 年則有 91%,而在最近的大衰退期間則有 95%。這些需具有中階技能的職缺消失,解釋了就業成長比經濟復甦的腳步慢,經濟反彈復甦了,但失業率仍需要較多的時間才會下降。
■政策導向
結構性失業的定義不明使性職的爭論變得有爭議,但如果這種失業率不會受貨幣政策的影響而下降,且能反應結構性變化的話,就應合理解讀為內需疲弱與結構性失業率的增加,這使決策者更要用心研擬政策。
Fed 還有很多方法,可以既維持如此低的利率,又可確保能創造新職缺的小型企業能有資金可用。周到與精心設計的財政擴張,便可對被裁員的中階技能勞工提供就業機會與訓練,或是雇主不用為了健全的員工福利制度煩惱,美國企業便可以多一點與外國企業的競爭力。
改變薪資結構,也許藉由消除健保與退休金制度,能使勞工不必為了保有福利而屈就於較不具生產力的工作,這樣能使勞力市場增添流動性,又能使能失業的勞工重回工作崗位。
且政府能制定更好的政策,鼓勵勞工在地域裡流動。在現在的美國社會裡,有許多人因為經濟誘因而購買房地產,但很少人能保持一筆可活用的儲蓄。
如果你在工作上遭受挫折,勢必要花一筆錢來讓你接受新訓練與重新尋找工作,根據 2009 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半數的美國人認為他們無法在緊急時刻,立刻從手邊拿出 2000 美元應急。
如果改變稅制,或許就能增加他們手中擁有的現金,居者有其屋或許是值得鼓勵的目標,但讓人們把所有財富全投注在一個非流動性資產,卻不是值得鼓勵的一件事。
這是很困難的政策方針,且遠比貨幣擴張政策要來的困難許多,且會花更多時間來執行,但至少人們都同意大衰退後的失業問題是相當複雜的,且失業問題會持續下去,結構性問題將會更糟。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