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櫃
國際政經
美國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 周五 (23) 日揚言要對歐盟商品課徵高達 50% 關稅,貿易與貨運專家警告,此舉恐傷及美國製造業供應鏈,反讓美國製造成本飆升,與川普政府振興工業、推動製造業回流的核心經濟目標背道而馳。根據《CNBC》報導,專門經營歐美航線的貨櫃航運公司 Atlantic Container Line 執行長 Andy Abbott 表示,向歐盟進口商品課徵 50% 關稅,將使美國產品的生產成本變得更高,因為與主要向美國供應消費品的亞洲不同,歐洲主要是工業設備、零件的來源,而這些產品有助於美國製造業的生產活動。
台股新聞
貨攬業者台驊 (2636-TW) 創辦人暨總經理顏益財今 (23) 日透露,中國工廠搶出貨,「上禮拜客戶來訂中國到美國的艙位需求,大增 3 倍」,甚至美國內陸航點有賣到 1 櫃超過 1 萬美元,而美西線每 FEU(標準 40 呎櫃) 運價也可以收到 3800 美元左右。
國際政經
美國最繁忙港口、洛杉磯港的執行董事 Gene Seroka 表示,儘管美中關稅休兵,該港口不認為貨櫃進口量將飆升。該港口也是美國對中國貿易最大港口。Seroka 周一 (19 日) 說:「你們將不會在洛杉磯港看到大量的貨物。」針對運往洛杉磯港的貨櫃輪訂艙量,他說:「亞洲對前往洛杉磯港的貨櫃預訂量預期會小幅增加,但不到讓我們措手不及的程度。
國際政經
根據《路透》周五 (16 日) 報導,面對美國即將對中國製造船舶徵收港口費用的政策,全球第三大貨櫃航運公司法國達飛海運 (CMA CGM) 計劃調整全球船隊部署,以避免新增的營運成本。該公司財務長費南德茲 (Ramon Fernandez) 表示,公司已具備足夠運力彈性來因應新的政策變化,避免因中造船隻靠港美國而被課徵費用。
台股新聞
台股今 (16) 日終場上漲 113 點,收在相對高點 21843 點,持續向半年線靠攏,外資再度補貨,呈現連 11 買,大買貨櫃三雄共 6.7 萬張,並加碼四檔金控類股,尤其中信金最獲青睞,榮登外資買超張數第一名。三大法人今日合計買超 116.89 億元,外資買超 157.13 億元,連 11 買,投信賣超 34.17 億元,終止連 6 買,自營商續賣 6.07 億元,連 2 賣;期貨方面,外資僅減碼 1 口空單,未平倉空單口數降至 37207 口。
大陸政經
「最近櫃子好緊張,經常拿不到櫃子,拿不到艙位。」從事貨代工作的鍾女士坦言,這周櫃子很多都拿不到,碼頭櫃子少了,運費就開始漲。近日美中兩國宣布相互取消 91% 關稅,修改加徵的 34%「對等關稅」,其中 24% 關稅暫停加徵 90 天,保留剩餘 10% 關稅。
國際政經
貨櫃追蹤服務業者 Vizion 周三 (14 日) 表示,在美中暫停針鋒相對的巨額關稅之後,美國預訂的中國運往美國的貨櫃運輸訂單暴增將近 300%。根據 Vizion 策略商業發展副總裁 Ben Tracy,在截至周三為止的七天內,平均訂單飆升 277% 至 21530 個 20 呎標準貨櫃 (TEU),遠高於 5 月 5 日為止七天平均值 5709 個 20 呎標準貨櫃。
台股新聞
台股今 (13) 日漲 200 點,三大法人買超 189.5 億元,其中,外資再買 151 億元、連 8 買,今日主要買超貨櫃三雄共 5.8 萬張、以及多檔金融股,賣超則以群創 3 萬張最多。外資今日買超貨櫃三雄陽明 (2609-TW)3.93 萬張、長榮 (2603-TW)1.58 萬張、萬海 (2910-TW)2910 張;電子股則以南亞科 (2408-TW)2.28 萬張、台積電 (2330-TW)6730 張等較多。
台股新聞
貨櫃三雄今 (13) 日公布第一季財報,長榮 (2603-TW) 和萬海 (2615-TW) 獲利年增幅分別達 57%、88%,其中,長榮更是連續 4 個季度一季賺超過 1 個股本,展望後市,海運業者樂觀看,美中貿易戰暫時停火,中國重啟對美出貨的貨載量值得期待。
零售商和物流業主管表示,美中貿易將出現新一波激增,因為美國和中國達成初步貿易協議、在 90 天內把對彼此加徵的關稅大砍 115 個百分點,將促使進口商在這段期間大量出貨,海陸空的貨運量都可望激增,但鑒於進口商成本也將增加,美國消費者應該做好價格持續上漲的心理準備。
丹麥貨櫃巨頭馬士基 (A.P. Moller-Maersk A/S)(快桅) 周四 (8 日) 公布 2025 年第一季的財務表現。全季營收年增 7.8%,達到 133 億美元。EBIT(息稅前利潤) 從去年同期的 1.77 億美元大幅提升至 13 億美元,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也從 15.9 億美元增至 27.1 億美元。
國際政經
根據《華爾街日報》周三 (30 日) 報導,在美國大幅提高對中國商品的進口關稅後,從中國運往美國的貨櫃運輸量持續下滑,全球主要航運商陸續縮減運力或直接取消航班,以因應激烈轉變的市場需求。全球前五大貨櫃航運商表示,目前美國航線訂艙量較過去減少至少三分之一,儘管尚未全面取消航班,但已普遍將 18,000 TEU(20 呎標準貨櫃) 等超大型船舶,替換為約 14,500 TEU 的中型船隻,以降低營運成本。
台股新聞
上海航交所今 (25) 日公告最新一期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 (SCFI) 呈現連 2 跌,較上周下跌 22.74 點至 1347.84 點,跌幅 1.66%,貨攬業者指出,中國到美國的貨量已減少約 40%,目前觀望氣氛相當濃厚。長榮 (2603-TW) 更不諱言,受到美國對等關稅措施衝擊,觀察到中國出口貨量減少達 6-7 成,第二季泛太平洋航線的貨量已受到影響。
台股新聞
貨櫃航商萬海 (2615-TW) 今 (24) 日公告,將購入 4 艘 1.6 萬 TEU 甲醇雙燃料貨櫃船,合計金額約 7.5-8 億美元左右,換算新台幣達 244-260 億元左右,在目前的美國關稅措施紛擾下,選擇危機入市,預計未來 5 年迎來新造船共達 34 艘。
台股新聞
貨攬業者透露,海運市場並未出現關稅豁免期的搶艙潮,甚至因貨主高度觀望,被取消的亞洲至北美運力約 20%,衝擊今 (21) 日貨櫃三雄股價走弱,萬海 (2615-TW) 跌逾 4%,陽明 (2609-TW) 和長榮 (2603-TW) 也跌逾 3%,是盤面上最弱的族群,盤中航運股成交比重逾 8.5%。
台股新聞
貨櫃航商陽明 (2609-TW) 今 (17) 日召開董事會,通過全資子公司鴻明船舶貨攬公司續租高雄港第 70 號貨櫃碼頭 20 年,同時,也通過汰舊並新造貨櫃一批,以因應業務需求並提升服務品質。高雄港是陽明布建全球運輸服務網絡重要轉運母港,自 1980 年起即開始經營高雄港第 70 號貨櫃碼頭,藉由該碼頭鄰近市區的地理位置、便捷的國道交通和海運相關倉儲、堆場、貨櫃拖車等上下游供應鏈服務整合優勢,搭配現行第六貨櫃中心第 108-111 號碼頭,以雙碼頭作業維持全球航線轉運調派的營運彈性。
台股新聞
貨櫃三雄陸續公布 3 月合併營收,長榮 (2603-TW)、陽明 (2609-TW) 均來到波段低點,反映農曆春節後市場需求放緩、運價下跌,不過,萬海 (2615-TW) 逆勢較上月成長,顯示亞洲區間航線的運輸相對長程線熱絡。長榮 3 月合併營收為 335.17 億元,月減 2.09%,年增 11.29%,為去年 6 月以來單月低點,第一季合併營收 1099.99 億元,年增 24.1%。
台股新聞
上海航交所今 (21) 日公告最新一期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 (SCFI),由於處傳統淡季,SCFI 較上周續跌 26.59 點至 1292.75 點,跌幅 2%,呈現連 10 周下跌,四大航線運價均走跌,貨攬業者表示,美西運價已近成本價,而本周看到 SCFI 跌幅收斂,美國線頗有見低築底跡象。
台股新聞
外電報導葉門胡塞組織宣布將再對經過紅海的以色列相關船舶攻擊,紅海危機不僅無解,甚至再度升溫,貨櫃航商陽明 (2609-TW) 傳出,開國內海運業漲價第一槍,平均漲幅上看 6 成,貨攬業者證實、並看好這次漲成功的機率大。市場傳出,陽明發通知予客戶,4 月 1 日調漲遠東 - 北美線運價,每 40 呎櫃漲 2000 美元,4 月 15 日也力拚再漲 2000 美元,以目前運價計算,漲幅上看 6 成。
台股新聞
貨櫃航商萬海 (2615-TW) 今 (11) 日公布去年財報,稅後純益 474.09 億元,每股純益(EPS)16.89 元,創史上第三高紀錄。不過,萬海董事會通過擬配發現金股利 3.5 元,配息率僅 20.7%,萬海說明,此主要是確保永續經營、並因應未來景氣變化,需考量長期營運和資本支出,但現金殖利率仍有 4%,後續將提請股東會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