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
A股
高盛最新報告指出,中國本土人工智慧(AI)生態系統持續發展,將為中芯國際 (688981-CN) 與華虹半導體 (01347-HK) 帶來長期晶圓代工業務利好,預計兩家公司將成為中國最主要、最受益的晶圓代工廠。受此影響,高盛分別將中芯國際 (00981-HK) 目標價上調至 117 港元 / 211 人民幣,華虹半導體目標價上調至 11.70 港元,並維持「買入」評級。
港股
港股迎來 10 月及第四季開門紅,三大指數高開高走,市場氣氛熱烈。在十一國慶假期後的第一個交易日,恒生指數終場上漲 431 點,漲幅 1.61%,收在 27287.12 點,成功站穩兩萬七千點大關。恒生科技指數更是大漲 3.36% 收報 6682 點。
港股
儘管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天文台一度發出 10 號風球,但港股周三 (24 日) 在「打風不停市」的安排下照常交易,並上演了一場低開高走的強勢反彈行情。恒生指數最終收盤上漲 1.37%,報 26,518.65 點,全日升 359 點;恒生科技指數表現更為亮眼,大漲 2.53%,收報 6,323 點;國企指數上漲 1.64%。
美股雷達
日前,《金融時報》報導,中國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 (0981-HK)(688981-CN) 正在測試國內首台自製浸潤式深紫外光 (DUV) 顯影器,該設備由上海宇量昇科技有限公司開發。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的股東之一,是與華為關係密切的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新凱來(SiCarrier)。
港股
在聯準會議息前夕,香港股市迎來強勁漲勢,主要指數周三 (17 日) 高開高走。恒生指數終場大漲 469 點,漲幅 1.78%,收報 26908.39 點,盤中一度升至 26936 點的年度新高。市場交投熱絡,成交額顯著增至 3602.8 億港元。
A股
中國領先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 (688981-CN) 正在測試國內首款自製先進晶片製造設備,企圖挑戰西方在人工智慧(AI)晶片領域的技術優勢。根據《金融時報》報導,知情人士透露,中芯國際目前正在測試由上海新創公司宇量昇生產的 28 奈米深紫外光(DUV)曝光機,並利用「多重圖形技術」生產 7 奈米晶片。
國際政經
美國商務部近日宣布,將兩家中國半導體設備企業列入實體清單,指控其向中芯國際 (688981-CN) 提供受管制的晶片製造設備。此舉被視為美國加強對中國晶片出口管制的最新行動,外界預期這將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帶來深遠影響。據悉,被列入實體清單的兩家中國企業,長期專注於半導體前端設備的研發與製造,產品涵蓋刻蝕設備、薄膜沉積設備等關鍵領域。
A股港股
根據 TechInsights 的報導,華為 Mate 70 Pro+ 手機已送達其實驗室進行分析,展示了華為旗艦智能手機的最新進展。這款設備搭載了海思麒麟 9020 處理器,為海思的系統單晶片 (SoC) 產品組合帶來了漸進式的更新。儘管先前的市場傳聞指出該晶片會是採用 5 奈米製程的麒麟 9100,但 Mate 70 Pro+ 實際上內置的是由中芯國際 (SMIC) 使用 7 奈米 (7N+2) 製程節點製造的麒麟 9020。
A股
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最新報告指出,中國最大晶片代工廠中芯國際 (688981-CN) 在 AI GPU 晶片生產上面臨良率困境,並大幅下修其收入預期。摩根士丹利預估,以當前良率與產能計算,中芯國際在 2025、2026 與 2027 年的 AI 晶片收入將分別為人民幣 5,850 萬元、9,400 萬元與 1.36 億元,遠低於先前預期的人民幣 1.46 億元、2.12 億元與 2.865 億元。
中國 A 股當前最炙手可熱的族群無疑是晶片產業,從晶片設計到代工領域均呈現全面爆發態勢,但寒武紀 (688256-CN) 、中芯國際 (688981-CN) 、華虹公司 (688347-CN) 三大產業巨頭上周末相繼發布重要公告,此舉恐對本周晶片及半導體類股,乃至整體大盤走勢產生深遠影響。
歐亞股
據《金融時報》周三 (27 日) 報導,中國晶片製造商正在努力在明年將 AI 晶片總產量提升兩倍,以追趕美國。知情人士透露,三座新廠將專門生產華為 AI 晶片,DeepSeek 標準也推動本土晶片生態系統整合。知情人士透露,一座專門生產華為 AI 處理器的晶圓廠預計最快今年底投產,另外兩座將於明年啟用。
國際政經
英國《金融時報》(FT)周三 (27 日) 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導,中國晶片製造商正計畫在明年將國內人工智慧 (AI) 處理器總產量提高至三倍,顯示北京加快腳步追趕美國,並試圖減少對輝達 (NVDA-US) 的依賴,力求突破最先進 AI 技術領域。
美股雷達
外媒引述消息人士最新報導指出,輝達已要求部分零件供應商暫停生產 H20 晶片,輝達對此則回應稱「持續不斷的管理我們的供應鏈以應對市場狀況」,而停產消息一出,中國晶片股聞訊大漲,華虹半導體反彈 12%,中芯國際升逾 6%,寒武紀也漲逾 12%,股價首次突破人民幣每股 1100 元,市值也突破 4800 億元。
A股
近期,兩岸多家晶圓大廠陸續揭露的經營資料顯示,自 2025 年以來,消費性電子需求持續疲軟,這種情況使得供應鏈備貨態度趨於謹慎,晶圓代工廠的訂單大多以零星急單為主,但市場並非完全低迷,而是呈現出一定的分化態勢。中國科技媒體《愛集微》報導,汽車、工控及通用伺服器等領域的零件庫存在去年恢復至健康水準,這些領域自今年第二季開始加入零星備貨的行列。
港股
香港股市周五 (8 日) 結束連日漲勢,全天低開低走。截至收盤,恒生指數跌 0.89% 至 24,858.82 點,終結 4 連漲並失守兩萬五關卡。恒生科技指數收低 1.56%。大市成交額達 2067.2 億港元。盤面上,半導體板塊領跌,其中中芯國際 H 股大跌逾 8%,中芯國際的下跌原因有二:一是受到美國總統川普宣稱將對進口半導體產品徵收 100% 關稅的影響;二是公司公布的最新業績顯示,2025 年第二季度毛利環比下降 11.1%,公司擁有人應佔利潤環比下降 29.5%。
中國兩大晶圓廠中芯國際 (688981-CN) 、華虹 (688347-CN) 周四(7 日)發布第二季業績,銷售收入均實現高兩位數增長,盈利能力大幅提升,比收入增長更引人矚目的是,這兩家晶圓廠的產能利用率上大幅上升。據《上海證券報》報導,中芯國際第二季的產能利用率大幅提升,接近滿產。
中國最大的晶片代工製造商中芯國際 (00981-HK) 周四 (7 日) 公佈,第二季獲利年減 19.5%,原因是中美兩國在關鍵技術問題上的緊張關係,威脅著脆弱的貿易休戰。數據顯示,中芯國際第二季實現銷售收入 22.09 億美元,較第一季度微幅下降 1.7%,但與去年同期相比則顯著增長了 16.2%。
台灣政經
據《彭博》報導,我政府已將華為和中芯國際 (688981-CN) 列入黑名單,大陸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周二(17 日)對此表示,民進黨當局「跪美媚美」,只會害台毀台。郭嘉昆說,中方一貫反對美方將科技和經貿問題政治化,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和長臂管轄,對中國惡意封鎖打壓,民進黨當局「跪美媚美」,只會害台毀台。
A股
根據《路透》報導,台灣政府已更新出口管制名單,正式將中國科技巨頭華為及上海中芯國際 (688981-CN) 納入戰略高科技商品管制對象。《路透》指出,根據台灣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14 日在網站上發布的最新公告,華為與中芯國際還有其多家子公司,已被納入「戰略高科技貨品實體管理名單」,但這項公告並未特別對外宣布。
中芯國際 (688981-CN)(00981-HK) 上周四 (5 日) 發佈公告說,旗下全資子公司中芯控股擬以現金方式出售所持中芯積體電路 (寧波) 有限公司 14.832% 的股權,交易完成後將完全退出中芯寧波,此舉代表著這家中國晶圓代工龍頭企業進一步聚焦 14 奈米及以下先進製程的策略調整,而接手的國科微則藉此機會向半導體製造環節延伸,引發產業對產業鏈整合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