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全球市場邁入「後現代周期」投資策略須轉向
鉅亨網編譯羅昀玫
高盛集團最新報告指出,全球市場正進入一個全新的「後現代周期」(postmodern cycle),投資環境與過去四十年大不相同,投資策略必須要轉向。

高盛全球股票策略主管 Peter Oppenheimer 表示,未來市場的波動性與結構性分化將加劇,投資人若仍依賴「買進持有」或被動追蹤指數的傳統策略,恐難再獲得理想報酬,反之,具備精準選股能力的投資人將更有機會脫穎而出。
Oppenheimer 指出,過去自 1980 年代以來的市場環境,受惠於低通膨、降息趨勢及全球化擴張,推動標普 500 等主要指數長期上漲。
然而,美國總統川普推動的關稅政策、COVID-19 疫情造成的供應鏈中斷,已使長達數十年的全球化進程出現逆轉。
未來,龐大政府債務可能令公債殖利率長期維持高位,消費品與服務價格增速將快於過往,人口老化則可能進一步壓縮企業獲利與經濟成長之間的關聯性。
高盛分析,儘管標普 500 等廣泛市場指數仍具一定吸引力,但當前估值已偏高,企業獲利率相對國內生產毛額 (GDP) 占比亦處於歷史高檔。
在估值擴張空間受限的情況下,高盛預期未來主要指數的年化報酬率,將低於 1945 至 1968 年、1982 至 2000 年與 2009 至 2022 年三大「超級循環」。
報告強調,隨著 AI 革命帶動企業生產力,未來各產業、風格與地區的表現將出現更明顯分化。
Oppenheimer 建議投資人,應提高主動選股比重,積極尋找結構性增長機會;除美國科技股外,歐洲市場也具吸引力,尤其企業正加大長期資本支出以提升創新與競爭力。
今年以來,美股在川普四月「解放日」關稅衝擊後迅速回穩,但有些國際市場的當地股市指數漲得比美股多,而且如果再把這些國際市場 (例如歐洲、亞洲等) 的漲幅換算成美元計價 (考慮匯率),投資人實際賺到的報酬會比直接投資美股還高。
高盛建議,投資人應適度降低對美國大型科技股的過度集中曝險,將布局擴大至非美市場與具創新優勢的個股,才能在「後現代周期」中掌握超額收益機會。
- 經濟衰退疑慮未退 債券投資三「高」策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