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飆漲18%迎三年多最佳表現 電商巨頭如何用AI「重啟」兆元商業帝國?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綜合報導
阿里巴巴 (09988-HK)今 (1) 日在港股開盤走高,股價漲逾 18%,有望創下自 2022 年 3 月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紀錄,主要受到阿里巴巴上周五 (8 月 29 日) 發布的 2026 財年第一季財報激勵。

阿里巴巴在第一財季實現營收 2476.52 億元 (人民幣,下同),剔除已出售業務影響,整體收入年增 10%,淨利 423.82 億元,年增 76%。
值得關注的是,阿里巴巴對 AI + 雲端服務的資本支出投入達 386 億元,年增率 220%,季增 57.1%,創單季歷史新高。阿里雲端業務營收年增 26%,創 3 年最大增幅,AI 相關產品收入連 8 季實現三位數年增率表現。
根據中信證券最新研究報告,阿里巴巴最新財報顯示其資本開支及雲端業務均實現高成長,AI 相關產品收入連 8 季實現三位數成長。在地緣政治對海外算力晶片供應的擾動下,阿里巴巴仍堅定投入 AI 基礎設施,國產 AI 晶片的自主可控進程正穩步推進,中國雲端廠商由 AI 需求驅動的資本開支將重回高速成長通道。
長期以來,AI 被視為阿里巴巴的核心技術基石,但最近的進展讓該公司 AI 能力從幕後的「技術儲備」走向前台的「商業奇點」。這一轉變的核心正是阿里巴巴自主研發的「通義」大模型家族。
阿里巴巴近期迎來顯著上漲,這一積極態勢背後反映出市場對阿里巴巴估值邏輯的重大轉變。此前,受宏觀經濟放緩和監管政策不確定性影響,阿里巴巴市值長期處於低位,市場對其存在「監管折扣」,如今隨著 AI 進展帶來股價飆升,標誌著市場開始給予阿里巴巴「技術溢價」。
華爾街分析師普遍認為,AI 大模型將成為阿里巴巴除電商和雲端運算外的第三個策略成長方面。它不僅能提升現有業務營運效率,還能催生全新商業模式和收入來源。在全球科技公司普遍追求「降本增效」的背景下,AI 大模型優勢顯著。在客戶服務、內容審核和物流規劃等環節,AI 介入可大幅減少人力投入,有效提升公司獲利能力。
過去兩年,投資人對中國科技巨頭信心不足,但阿里巴巴在 AI 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傳遞出正面訊號,重塑了投資者信心,顯示公司仍在積極創新,技術基因未因外部環境而削弱。
不過,在中國 AI 大模型賽道上,阿里巴巴並非一枝獨秀,競爭異常激烈。百度憑藉「文心一言」,在中文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累積了深厚技術優勢,且搜尋和內容生態佈局使得阿里巴巴在 To C 端擁有天然流量入口,華為依靠強大硬體實力和雲端運算基礎設施,打造的「盤古」大模型專注於 B 端客戶,在工業、醫療、礦業等垂直領域形成強大解決方案。
相較之下,阿里巴巴優勢在於龐大且多元化的商業生態,電商、雲端運算、物流、金融等業務場景都是 AI 落地的絕佳試驗田。這種「場景驅動」模式,使其大模型能更快迭代優化,形成難以複製的「護城河」。
阿里巴巴 AI 策略是商業模式的深刻重塑,該公司正從單純「賣貨平台」轉變為「提供智慧化服務」的綜合體,商家可藉助 AI 工具精準觸達用戶,消費者能獲得更個人化購物體驗。
同時,AI 大模型對算力的巨大需求將驅動阿里雲端業績成長,阿里雲將成為 AI 大模型訓練基地和向全球企業提供 AI 算力服務的「公共基礎設施」。此外,在 AI 技術加持下,阿里巴巴能更有效率拓展海外市場,實現精準在地化營運。
此次股價飆升是市場對阿里巴巴 AI 策略的肯定,也揭示 AI 技術重塑大型商業帝國的巨大潛力。阿里巴巴正以核心科技基因尋找新成長引擎,這場 AI 驅動的轉型將深刻影響中國,乃至全球科技與商業格局。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