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金融三業表現亮眼、銀行貢獻過半!KPMG示警:2025年需特別留意這2件事
鉅亨網記者張韶雯 台北
KPMG 安侯建業昨 (5) 日出版《2025 台灣銀行業報告》,顯示 2024 - 2025 年台灣台灣金融業仍穩健成長。2024 年台灣金融三業稅前盈餘創下歷史新高,達新台幣 1.06 兆元,其中銀行業貢獻超過一半,表現亮眼。KPMG 表示,儘管獲利表現出色,但銀行業 2025 年仍需謹慎應對央行信用管制收緊、地緣政治與關稅政策的兩大挑戰。

儘管 2024 年全球經濟與投資市場面對不小波動,不過整體產業最終仍繳出漂亮成績單。依金管會統計顯示,2024 年金融三業稅前盈餘達 1.06 兆元台幣,創下史上金融業獲利的新高里程碑,其中銀行業貢獻超過 5 成,展現極佳的營運績效。
報告也特別提到,本國銀行的海外獲利已形成規模經濟,2024 年海外營運獲利高達 871.6 億元,再次刷新紀錄。在市場環境利多支撐下,本國銀行營業收入連續第三年雙位數成長,年增率達 13.8%,顯示強勁的獲利動能。
2 大挑戰浮現:信用緊縮與不確定性
KPMG 金融服務產業主持人李逢暉表示,儘管獲利表現出色,但 2025 年仍需謹慎應對以下挑戰:
-
央行信用管制收緊: 央行持續緊縮信用管制,可能影響銀行授信放款業務,進而衝擊獲利。
-
地緣政治與關稅政策: 美中爭端、地緣政治衝突等外部因素,將增加銀行業獲利的不確定性。
國內銀行業加速 AI 應用與財富管理升級
在數位轉型方面,國內銀行業的 AI 應用已邁向穩健發展。金管會調查顯示,全臺已有 126 家金融機構導入 AI,其中銀行業的採用率高達 87%,顯著高於前一年,更有 61 家機構已開始使用生成式 AI。
此外,在政府推動下,銀行業的財富管理服務也迎來新機。透過放寬高資產客戶門檻、允許設立家族型資產管理公司,以及推動「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專戶」(TISA)等措施,有望帶動全民理財風氣,並強化台灣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
KPMG 金融服務產業協同主持人陳世雄指出,政府積極推動轉型金融,鼓勵金融機構將資金導向符合永續轉型的企業。隨著國內碳費制度上路,碳排放成為企業的實質成本,加速低碳轉型的壓力與誘因同步升高。
整體而言,台灣金融業在穩健獲利的同時,也正積極透過 AI 應用、財富管理升級與轉型金融等策略,來因應未來的挑戰與機會。
- 比台灣更宜居?東南亞成為第二人生新據點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