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工業技術與資訊〉翻轉化工業 邁向永續先行旗手李謀偉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2022-12-04 10:0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李謀偉投入材料化學逾30年,他認為人才孕育不僅關乎產業存續,更是臺灣經濟及永續發展的基石。(李長榮集團提供)

撰文/陳怡如

企業想要基業長青,屹立百年不衰,肯定要有靈活身段,才能因應時代的變遷與挑戰。李長榮集團(以下簡稱李長榮)總裁李謀偉深知這個道理,「企業約 30 年就要轉型,」他扭轉了外界對化工行業的刻板印象,也為李長榮走出了高值化的綠色大道。

以木業起家的李長榮成立於 1915 年,50 年後從合板出口轉向化工原料。如今李長榮已是全球第一大熱塑性橡膠的供應商,公司生產的電子級異丙醇(EIPA),更是半導體製程中重要的晶圓洗劑,尤其在 7 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目前全球只有 2 家化學廠能提供,李長榮正是其一。

李謀偉在 1982 年返臺加入李長榮,8 年後接任總經理,帶領公司從傳統化工轉型特用化學領域,以「綠色化學」重新定位產品研發方向,全力開發高值市場,23 年內創下獲利成長 20 倍的紀錄;他「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Eco + Prosperity)的理念,也讓李長榮成為臺灣最早投入循環經濟的企業之一。

李謀偉語重心長地說,科技讓人類生活愈來愈好,同時也為環境帶來負擔,當氣候危機日益嚴峻之際,「如果人類無法解決環境問題,就會走入滅亡。」篤信科學的他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科學解決環境問題。」

投入循環永續科技 助產業減碳減廢

李長榮在循環、永續技術的研發,正是李謀偉「以科學解決環境問題」理念的具體實踐。以廢水問題為例,李長榮耗費 10 年研發「膜生物反應器」(MBR),經超濾膜過濾,可有效回收高達 90% 的工廠廢水,不僅產出的再生水品質,優於外購的工業用水,更是臺灣唯一掌握自有 MBR 技術的公司。

做為半導體廠的重要供應商,李長榮觀察到,在半導體製程中用作洗劑的電子級異丙醇(EIPA),使用後大多只能排掉或燒掉,徒增碳排也浪費資源,於是投入異丙醇回收再製技術,將廢異丙醇回收、純化至純度達 99.9999% 的電子級,再提供給半導體廠使用;廢液中的水再經 MBR 之後,也能回收再用,首創全球「雙循環」模式,協助半導體廠減碳減廢。

近年李長榮在綠色化學的布局,已陸續開花結果。2018 年收購 BioAmber 於加拿大的工廠,兩國團隊攜手研發「生質琥珀酸」,以植物性可再生原料加上獨家菌種發酵製成。不管在什麼環境條件下,甚至在海水中,180 天後都能自動分解;相較傳統以化石原料製成的琥珀酸減碳 100%,可製成塑膠薄膜,用在咖啡杯、飲料、冰淇淋的紙包裝內部,減少海廢危害。

因為這些技術,李長榮多次獲得各大循環經濟、產品創新和企業永續獎。在李長榮永續轉型的過程中,工研院也扮演堅實的技術後盾。李謀偉表示,李長榮與工研院合作多年,近年在綠能與減碳技術上著墨更深,「工研院是臺灣工業發展的火車頭,尤其在解決氣候變遷的技術上,更是領先臺灣所有公司,是我們取經的對象。」

有管理的創新 永遠不會是企業負擔

材料研發是條漫漫長路,從投入研發到市場可能要走數 10 年,但李謀偉認為,「創新永遠不是企業的負擔,沒有聚焦、管理,才是企業的負擔。」這幾年李長榮導入「Phase-Gate」機制,當研發進入下一階段前,需經過一道審核評估,評估標準包括技術突破點、市場與法規成熟度等,「在 10 到 20 個專案中,可能最後只有一個會進入市場。」

李謀偉舉例,某些具阻燃功能的添加劑,對嬰幼兒會有不良影響,歐盟已全面禁止,美國近期也擬禁止。事實上,早在 20 年前,一家知名化工大廠便研發出新型添加劑,囿於當時法令未到位,選擇將專利授權他人。而李長榮斟酌時機成熟,在最近推出這款材料,也順利打入供應鏈。

「研發需要管理,不能包山包海。」李謀偉認為,環保尤其跟政府法令密切相關,「法令不夠快,該項研發就必須暫停,因為沒有市場。因此,環保不只是技術問題,也是經濟和法規的問題。」

協助產業與人才 和國際接軌

李謀偉不只以行動支持李長榮綠色轉型,對臺灣化工產業發展也出力甚深。他在 2015 年至 2021 年間擔任台灣化學產業協會(TCIA)理事長,成功在 2019 年爭取 TCIA 成為國際化學工業聯盟(ICCA)的永久觀察員,為臺灣化學產業接軌國際組織搭橋鋪路,大幅提升臺灣化工產業的競爭力。

永續風潮崛起,新世代綠領人才炙手可熱。李謀偉投入材料化學逾 30 年,人才培育一直都是他心中的第一順位。他認為,「人才孕育不僅關乎產業存續,更是臺灣經濟及永續發展的基石,」李長榮自 2008 年起透過教育基金會,定期舉辦獎學金營隊活動、獎助學金計畫及青年教授研究補助計畫,以大學院校為起點,栽培產業所需的高階研究型人才,至今發出的獎學金已嘉惠超過 400 人。

為培養人才國際視野,促進技術交流,2018 年起,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每年舉辦「BRC 國際學術科學論壇」,將國際重量級學者請到臺灣,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前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Barry Sharpless、荷蘭化學家 Benard Feringa 都在邀請之列。李謀偉期盼,透過這樣的切磋與靈感碰撞,年輕研究者能將研究理論化為商業機會,進一步發展為改善人類生活的關鍵。

李長榮自2008年起透過教育基金會,定期舉辦獎學金營隊活動、獎助學金計畫及青年教授研究補助計畫,以大學院校為起點,栽培產業所需的高階研究型人才,發出的獎學金已嘉惠超過400人。(李長榮集團提供)
李長榮自 2008 年起透過教育基金會,定期舉辦獎學金營隊活動、獎助學金計畫及青年教授研究補助計畫,以大學院校為起點,栽培產業所需的高階研究型人才,發出的獎學金已嘉惠超過 400 人。(李長榮集團提供)
忘情研發 始終是科學家

2017 年,李謀偉找來曾任化工大廠巴斯夫(BASF)副總裁的劉文龍接任總經理後,終於可以騰出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他興致盎然地談起自己最近的發明,還想以此為研究題目,攻讀博士學位。

原來前陣子他發現自己有呼吸中止症,上網買了一個簡單的電動止鼾器,將空氣送入鼻腔,讓呼吸順暢,減緩打鼾症狀。結果卻意外發現,因為血氧濃度增加了,連帶血糖也跟著下降,這馬上點燃李謀偉的研發魂。

「我翻閱許多文獻,發現的確有人以大型設備來申請專利,但我要做的是小裝置。」他一邊比畫,一邊展示打入多少氧氣可降多少血糖的公式,李謀偉眼裡有掩不住的光采:「我還是一個科學家!」他體內的研發血液,不僅為化工產業找到轉型之路,也為臺灣的未來找到永續之道。

李謀偉擔任台灣化學產業協會(TCIA)理事長期間,成功為爭取TCIA成為國際化學工業聯盟(ICCA)的永久觀察員,為臺灣化學產業接軌國際組織搭橋鋪路,大幅提升臺灣化工產業的競爭力。圖為李謀偉參與「2020年台灣化學產業高峰論壇」。(李長榮集團提供)
李謀偉擔任台灣化學產業協會(TCIA)理事長期間,成功為爭取 TCIA 成為國際化學工業聯盟(ICCA)的永久觀察員,為臺灣化學產業接軌國際組織搭橋鋪路,大幅提升臺灣化工產業的競爭力。圖為李謀偉參與「2020 年台灣化學產業高峰論壇」。(李長榮集團提供)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68 期 2022 年 11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