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美企供應鏈「去中國化」?Fed經濟學家給了肯定答案
鉅亨網編譯余曉惠 2020-05-14 19:00
中國今年初為了對抗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封鎖多處,導致在美國進口貨品的市佔率下滑,紐約聯準銀行經濟學家研究指出,這個改變可能強化製造商回流美國的趨勢,或者至少會促使業者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根據紐約聯準銀行經濟學家 Sebastian Heise 的研究,美國今年第 1 季整體進口略降,但來自中國的進口大幅下滑。他以圖表呈現過去六個月來中國對美進口 30 日移動平均值變化。
根據 Heise 的觀察,疫情尚未爆發之前,美國自中國的進口就已經因為關稅和美中貿易緊張而低於去年同期水準。隨著北京當局在 1 月底因應疫情爆發實施大規模封鎖,美國自中國的進口大幅下滑,每日進口只有去年同期的 50%,直到 3 月底封鎖措施解除,進口才跟著回升,年減幅縮小到 10%。
印度、孟加拉、越南補上中國的缺口
Heise 的研究結果顯示,美國自中國進口的紡織品、鞋類和機械,在 3 月都大幅下滑,而印度和孟加拉的紡織品 3 月在美國進口所佔的比率大幅提升,越南鞋類和機械的佔比也上升。
但美國進口業者尚未找到能完全取代中國供應商的來源。一些美企 1 月仍從中國進口貨品,到了 3 月從中國的進口卻銳減 50%。假設這些企業能從其他國家找到足以完全取代中國的供應商,3 月總進口額大致會維持在過去幾年的水準。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Heise 發現:
如果一家企業在 2020 年 1 月和 2020 年 3 月從中國採購產品 ,姑且稱之為曝險的公司。那麼比起一家在兩個月內從不同國家 / 地區購買同一產品的公司,在控制前幾年出現過的季節性因素之後,曝險公司在 1 月和 3 月間的總進口量,比未曝險公司的進口量減少 15%。這個發現顯示,曝險的公司無法用替代來源完全取代受影響的供應商。
Heise 發現,中國斷鏈對小企業造成的影響,比大企業更顯著,這或許不令人意外。
他說,非中國供應商的美國小企業客戶當中,有 41% 在 1 月完成採購後到 3 月再次採購,相較之下,中國供應商的美國小企業客戶當中,只有 22% 再次採購。這種差異並未出現在美國大企業上。
Heise 說,相反地,中國供應商的美國大企業客戶,比起非中國供應商的美國大企業客戶更有機會在 3 月再次採購,顯示大企業比起小企業,更有可能在斷鏈期間履行訂單。
Heise 得到的結論是,新冠肺炎疫情很可能會強化已經存在的趨勢。「這很可能導致企業考慮把一些重要的製造活動帶回美國、或尋找預備供應商,以降低過度依賴單一國家或供應商的風險。」
他說:「儘管採用這種額外保障措施會降低正常時期的供應鏈效率,但長遠來看,減輕斷鏈的高額成本,反而能提升效率。」
- 不論是30歲還是70歲 都值得嘗試做一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