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轉型?知名未來學家:中國經濟奇蹟結束了
鉅亨網編譯陳又嘉 2017-03-13 17:35
Geopolitical Futures LLC 創辦人兼主席、同時為《未來一百年大預測》等暢銷書籍作者 George Friedman 10 日於《MarketWatch》刊登評論文章,指出中國經濟奇蹟已經結束,這個由出口所驅動的經濟體並未如其政府所言那般強勁。
中國經濟去年成長率為 1990 年以來最低,中國總理李克強向中國人民大會表示,中國 GDP 成長率今年將自去年的 7% 降至 6.5% 。
衡量數億人口的經濟及企業活動著實充滿挑戰,因此對任何國家經濟成長衡量的精確度,都應該持保留態度,但中國經濟數據的可信度,又總是較多數國家更令人質疑。因此我們認為,如果有成長的話,中國實際的經濟成長低於 6.5% 。
李克強發言內容的重要部分在於,中國政府正暗示其並未能讓經濟走下坡「煞車」,且沿路上還有更多經濟困境。李克強稱中國經濟正經歷痛苦轉型,換句話說,中國的經濟困難可能將更糟。
中國經濟仰賴消費國胃口 而非國家政策
如同日本曾經歷過,中國的經濟奇蹟已經結束。要維持雙位數經濟成長,就一個重創過後才正要起步的經濟體來說,是可行的。例如日本曾自二次世界大戰中復甦,中國則是從毛澤東政策中復甦。只要經濟恢復正常運作,就能刺激經濟。但是,認為一個僅是修復國內災難的國家的經濟成長率能繼續維持,卻是相當不合理的。經濟若愈成熟,破壞就愈能得到修補,但也就更難維持驚人成長率。
認為中國將成為世界經濟霸主的想法,就如同 1980 年認為日本亦將如此一樣,令人存疑。中國的困境如同日本,經濟成長率多數仰賴出口。中國與日本都曾是貧窮國家,國內商品需求低,以低薪資為優勢開展經濟。結果是,這些從事出口經濟的地區愈加繁榮,但遠離東中國海港口的這些地區卻沒有。
中國及日本具兩項難題,首先是薪資上漲,生產更精密產品的技術性員工短缺。政府政策重視出口,將資本側重特定產業導致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但最重要的是,奇蹟得視願意且能購買的消費者而定。也就是說,中國出口經濟依賴的是消費國的胃口,而不是國家政策。
最怕失業率攀升 中國面臨內憂外患?
中國 2008 年遭遇雙重打擊,首先是金融危機導致消費國陷入衰退,隨後則是延續性的經濟停滯,以及對中國商品的胃口縮水。再來是中國的競爭優勢衰退,因為現在有了薪資更為低廉的競爭者。
而中國最深的恐懼就是失業率,而該國內陸地區仍然貧困,如果出口下挫、失業率攀升,中國恐將面對政治及社會上極度不均所帶來各種威脅。
中國經濟崛起還導致另項結果,那就是中國低成本商品的競爭力,大幅刺激西方於中國投資。投資人於這波中國經濟崛起中受惠,卻也導致兩種傷害。首先,低成本商品侵蝕消費國的企業,再者,投資資本從消費國家流入中國。
評論認為美國是中國最大威脅。川普 (Donald Trump) 總統正威脅中國所不能忍受的,那就是限制中國與美國的經濟聯結。中國必須得為出口連接、進入太平洋與印度洋,此意味對南海及東海的掌控,而美國也正積極與中國抗衡。
日本過去雖然存在和中國面臨的同樣問題,但日本並沒有 100 萬貧窮人口等著政府去解決,政治及社會也相對穩定。事實上中國目前所做的,就是要讓世界信服,中國仍與 10 年前相同。這樣的策略或許能持續一段時間,但事實已擺在眼前,中國已不再是美國政府債最大持有國,而是日本。同時,中國政府應急的「雨天基金」 (rainy day fund) 也已快用盡。
- 投資孩子「這件事」 讓未來更具有競爭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