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外資收購中企障礙巨大 中國應對其改善伙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28 15:50


和訊網28日消息據外媒報道,本周,=德國撤回其對中國投資基金——福建宏芯基金(FGC)以6.70億歐元收購德國芯片設備制造商愛思強(Aixtron)的批准。再加上監管部門推遲中國化工(ChemChina)擬議的440億美元收購瑞士先正達(Syngenta)的交易,這暗示,歐洲正再次審視這份賬單。

謹慎是有道理的,不是因為中國企業海外收購有什麼不對,而是因為北京方面針對外國公司收購中國企業設置了巨大障礙。從對外資所有權設置法律上限,到眾多監管和非正式障礙。

德國的中小企業並非中資唯一的收購目標。

大連萬達(DalianWanda)一直在好萊塢展開收購,海航集團(HNAGroup)本周出價65億美元收購希爾頓酒店連鎖(HiltonHotels)25%股權。中國已不再滿足於制造服裝、玩具和電子產品,把技術含量高的高端產品留給他人。


其中一些交易將像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末發起的收購那樣告終,那時日本企業也受到資產價格高企和國內廉價資金的推動。日本企業的出價過高,而且不知道如何處理收購到手的資產,結果陷入困境。但德國現在的舉動表明為什麼應該嚴肅對待中國直接投資飆升。

在德國監管機構決定重新評估愛思強交易之前,很多擁有先進制造技術的德國公司被收購。

今年,廣東家用電器制造商美的(Midea)以45億歐元收購德國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庫卡(Kuka)。中國企業還收購了德國混凝土泵制造商和機床制造商。

不難理解這些收購為什麼會出現。去年公布的「中國制造2025」(MadeinChina2025)計劃要求中國進軍10個行業的高級制造業,包括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醫藥和信息科技(IT)。如果無法擊敗德國或美國的高科技公司,中國會收購它們。

這本身並不邪惡。與中國以前的戰術相比,它是有優勢的;以前的戰術是迫使希望進入中國市場的歐美公司與中國企業組建合資公司、將技術轉讓作為進入中國市場的代價,從而激發「自主創新」。

收購德國和美國公司的中國企業必須為先進技術支付高額溢價,然後他們可以消化吸收這些技術。與西門子(Siemens)、川崎(Kawasaki)和阿爾斯通(Alstom)為贏得中國高鐵合約而不得不共享技術機密相比,這種方式更有吸引力。

中國日益強大的野心也沒什麼問題。隨着輕工業轉向孟加拉國等薪資更低的國家,中國不可能仍呆在原地。中國獲取機器人和先進機床的技術訣竅不會損害西方的安全。

令人不快的是投資流動正變成單向流動,這不可持續。中國的經濟崛起和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WTO)造成了巨大的貿易失衡,中國變成全球最大商品出口國。德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以前不需要擔心並購失衡,如今它們要擔心了。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Empty